《二下第五单元《寓言二则》教学设计重难点突破课件(聂延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文内容解说《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在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能根据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亡羊补牢》 第二课时:学习《揠苗助长》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再读课文,理解题意
·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总结全课,引领下文
第二课时:
·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精读课文,体会寓意
·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较多,识字量大,需要遵循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首先,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认读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自主认读;其后教师在指名朗读课文时,读中顺势而导,读准字音。课题中“寓”是整体认读音节,“则”是平舌音,要提醒读准。“喘”容易受到方言影响,读成“chuǎi”,教师要仔细听,及时纠正。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本课的15个会认字进行分类整合呈现,多元识字。通过动作演示、看图猜字、字形演变等方式,加深对生字新词的识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同时也适当了解汉字发展的进程。
(1)动作演示识字
第一组:钻进去 叼走 喘气
我们倡导在语境中识字,提供语境,最基本的单位是词语。第一组由生字“钻 叼 喘”组成的词语都是动词,教师可引导学生做相应动作,通过动作演示识记。
(2)借助熟字识字
第二组:二则 从此 亡羊补牢
“则”“此”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如贝+刂=则,止+匕=此。另外,“则”是量词,相当于“章、条”,教师可做适当拓展,如新闻一则、寓言二则。
“亡”可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识记,如忙- 忄=亡。另外,“亡”在本课的意思不同于常用意思,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
(3)借助语境识字
第三组:寓言 筋疲力尽 一大截
“寓”结合课题“寓言”学习。“筋、疲”可在成语“筋疲力尽”中学习,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理解“筋疲力尽”就是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筋”是前鼻音,学生特别容易读错,教师要着重提醒,反复练读。“截”可结合已学生字“戴、裁、栽”进行比较,认清字形,然后通过词语“半截、一大截”进行强化。
(4)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 第四组:街坊 后悔 本课不少生字都属于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声的特点非常明显。这组里的“坊、悔”,以及前面出现的“疲、叼”都是。这里要注意的是,“坊”在“街坊”这个词中标的是本音,要读轻声。
(5)借助字理、图片识字
第五组:亡羊补牢 羊圈 焦急
“牢、焦”可通过字形演变,帮助学生识记。
“圈”可借助图片,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搭建生字音形义的桥梁。
2.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写8个字,教师可以集中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落实“三看”: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一看结构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的结构。其中,“钻 劝”2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牢 丢 告 筋”4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亡”是独体字,“疲”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二看比例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钻 劝”2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本课中上下结构的4个字比例两两不同,“牢 筋”上小下大”,“告 丢”上宽下窄,其中第二横都要写长些。
“亡”是独体字,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疲”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将“疒”写的略大,能包住“皮”。另外,要注意撇画都要写得舒展一些。
三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劝、丢、告、疲”这四个字,需要教师在指导书写时提醒学生关注关键的笔画。教师要加强示范,重点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退让,把字写端正。“劝”的右边是“力”,其中撇写的时候要穿插到又字“点”的下方。“丢 告”字第二横要写长,托住上面部分。“疲”笔画较多,各部分写紧凑些,要注意撇画的舒展,以及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写得“半露半藏”的特点。
学生写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强调“提笔即练字”,继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 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阅读浅近的寓言,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之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寓言故事简短,情节之间联系紧密,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重点抓住“人物”“事情”两大要素。
《亡羊补牢》可通过以下问题把握主要内容:那个养羊人丢了几次羊?分别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揠苗助长》可引导思考如下问题:农夫为什么揠苗?怎么揠苗?揠苗的结果?
(2)品词析句,读懂故事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一步步加深对寓言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读好人物对话
《亡羊补牢》里有一处对话,是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后,街坊与他的对话。从内容来看,街坊是用“劝告”的语气,表达了对养羊人的关心。“赶紧”强调事情紧迫,“修一修、堵上”是解决方法,“吧”是语气词,要读出劝告的语气。这里可用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体会。先去掉“吧”读,再读原句。还可加上不同提示语读,如,街坊(焦急地、着急地、关心地……)劝他说:“……”
养羊人则使用反问语气回答,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街坊的劝告,他同意吗?不同意,还可以怎么说?
《揠苗助长》中农夫拔苗前的自言自语“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拔苗后的兴奋“可把我累坏了!……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在学习这些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来体会农夫拔苗前后的不同心情。
◎读好人物动作
《亡羊补牢》中最后一个自然段里,“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所想所为与第一次形成鲜明对比。“赶紧堵上”说明动作迅速,“修得结结实实”说明养羊人修得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读这里时,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
《揠苗助长》中反应人物动作的词句很多,生动地表现了农夫揠苗前后的心情。读这则寓言,可从第一自然段“巴望”入手,通过换词体会农夫盼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抓住“天天”“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来引导学生感受农夫急切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下山”“筋疲力尽”是讲述农夫怎样揠苗,表明他拔苗用了很长时间,很辛苦。
农夫“拔苗”后,从他回到家“一边喘气一边说”就能看出来他很累,但他迫不及待地想把今天想的办法与家人分享。
抓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句,对读懂故事,体会人物心情,最后理解寓意,尤为重要。(3)联系生活,理解成语 寓言的题目都是成语,需要学生理解。教师应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理解内容基础上,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发思考,让学生初步感悟成语的意思。
《亡羊补牢》可以这样设问:第一次丢羊,养羊人采取措施了吗?结果呢?第二次丢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他会说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揠苗助长》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把禾苗拔高了,禾苗都枯死了?禾苗的生长需要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适时浇水、施肥、除虫”等正确方法,再引导学生明白“禾苗长得慢,生长时间长”的生长规律,进一步体会农夫“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错误行为。最后再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在根据故事内容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生活中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例,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相比较而言,“亡羊补牢”的生活实例较多,学生容易联系理解。而“揠苗助长”,相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来说,不太容易提炼出生活实例,教师可以变换形式,以“选择判断”的方式,让学生辨别这些现象就是“揠苗助长”。
4、依托文本,发表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说话训练当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文本,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给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
(1)根据人物形象,发表看法
《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先后丢了2只羊,态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第2次丢羊后,养羊人深感“后悔”,“赶紧”将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假如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又会怎么说?”“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个问题,站在2个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评价养羊人。学生能适时加入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有表扬,有批评;有讽刺,也有鼓励,并大胆地表达出来,为理解成语意思做好铺垫。
(2)根据故事情节,发表看法
在理解《揠苗助长》意思的过程中,最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只有清楚了禾苗的规律,才能真正看清农夫的荒谬行为。
当故事发展到最后,禾苗“枯死”了,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禾苗拔高后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可是农夫啊,他会不知道怎么种禾苗吗?此时,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说出“浇水、施肥、除虫”等正确的种禾苗的方法,也可以说出“需要土壤”这一要素,但是可能会忽略掉“时间”问题,教师可在这里进行相应的点拨。
(3)联系生活实例,发表看法
学习寓言的目的,是旨在明白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并促使人们在生活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课后练习里设计了“选做”题:“说说类似的事例。”
刚才说过,“揠苗助长”相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来说,不太容易提炼事例,教师可以“选择判断”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养蚕”是每个学生都做过的事情,“剪蚕茧”的行为也的确存在。“上培优班”则是当下学生周末的主要任务,当学生看到事例中的小朋友的经历时,很自然地推己及彼。所选事例分别来自孩子和家长2个不同层面,但是都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