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在对比反思中构造算法——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

在对比反思中构造算法——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

更新时间:2015-04-10 15:52:33

《在对比反思中构造算法——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也是学生计算较大的数的开始。现教材把整十数加一位数移至前一课教,还是有些弊端的,孩子对于整十数加减法不熟练,导致今天构造算法比较困难。
学生只要错误有一、不理解算法,不明白何为相同数位相加减,与整十数加减法搅混。
              二、重复计算,加错数位
              三、新算法,不熟练,容易看错导致算错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摆小棒说算法,在操作中体验算理,学生有的肯定他摆得清楚,也有给建议的,这样做是给了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借助了拨算珠,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需充分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帮助学生抽象算理。
针对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我还让学生通过同类型题目的练习,追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再通过:“左右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对比反思中构建算法,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但是在作业中,有很多学生不理解,其实主要还是练习的量达不到,学生探究的还是少了些,因为时间关系,指名学生操作,无法达到普及性。第二节课,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正确率较高,能掌握算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课堂训练试题(冀教版)

    第八单元练习题 1、把一个正方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3、正方形和长方形共同点是( );长方形和四边形共同点是( )。 4、正方形是特殊的( ),长方形是特殊的( )。 5、我们学过的( )( ) ( 都属于四边形。 6、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剩下的长方形的长是( ),宽是( )。 7、两个完全一样的( )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8、一个长时4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边长是( )的正

  • 2013年小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卷二年级数学试题(带答案)

    馆陶县2013年小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卷二年级数学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王桥实验小学 李雪海 一 、我会填,我最棒!(每空0.5分,共15分) 1、3、9、7两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2、计算244=( ),用到的口决是( )。根据口诀五七三十五可以写出的算式是( )( )( )( )。 3、七百六十四是( )位数,写作( )。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的。 4、和89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

  •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

    一、估算导入(1)师出示图片引导:一个班大约40人, 2个班大约多少人? 生:80人。师:80比100?生:80比100小20。师:一个年级3个班呢?你感觉比100? 生:120人,比100多。 (2)师:是啊,今天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初步感受不同的计数单位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在百位上画1颗算珠表示1个百。 师:请你再在计数器上添一颗算珠,现在表示多少?在计数器上画算珠表示该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实物展示学生想法。呈现顺序:A添在个位上

  • 从教学目标上来审定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最近听了很多关于量与计量的课,收获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学识。在朦朦胧胧中,教学,应从何开始呢?正如朱特所说,上一节课,你是不是还是先研究导入情境,教学过程是什么?对呀!一堂课的内容不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吗?只有教学过程清晰了,那么教学成效不就也达到了吗?但我们的朱特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从教学目标着手来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从教学目标上来审定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不得不让我感受到,我们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的过程,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教学知识、情感的体验。但也不是说,不重视教学的结果,只是通过教学

  • 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加、乘减》。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大胆猜想,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同桌、小组合作讨论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伊始,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先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学生根据开放的情景,列出了连加的算式,乘加的算式,对于乘减的算式一开始学生没有想到,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如果每份一样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列出乘法算式几乘几,但是多出的这些我们最后还是要减掉它的,因此就得

  • 《认识线段,画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线段;陌生是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鸭遇到的问题从米

  • 二下《认识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关系。通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本次教学更强调学生参与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的感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由老师包办。 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理清具体情境中数的相对关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语言交流信息,能够为解一定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恰当的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培养

  • 借助示意图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上84页例5,题目主要是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坐的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先引导学生读题,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问题是:租这辆车能否坐得下? 分析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应先算出乘客的座位数,以及二(1)班总人数,再进行比较大小,如果班级人数比座位数多就不够坐,如果班级人数比座位数少就够坐。故重点是求客车的座位数。 在课堂活动中,给学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