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反思教学为何失败——读《孩子为什么失败》有感

反思教学为何失败——读《孩子为什么失败》有感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8:07

《反思教学为何失败——读《孩子为什么失败》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这几天,我看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这本书是约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间在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全书围绕 “孩子的策略、恐惧与失败、真实的学习、学校的失败、教育的使命”四个主题来解答“孩子为何失败”这一问题。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指出了一个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回避的真相,那就是,孩子们原本生来就是聪明的,他们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那些课外机智伶俐、善于观察分析、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之所以回到教室就变得傻里傻气,只源于我们的“教”。虽然霍特纪录的是50年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小学中也普遍存在着。

我很佩服霍特,他是一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分析力,更令人折服的是他持之以恒的态度。虽然我工作已经有10年,也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但我却没能向他一样仔细并坚持着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在次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读了本书后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要知道“孩子为何失败”必须得先深究“教师为何失败?”。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诸如书中妮妮、露丝、艾米莉样的学生,以及他们表现的状态及很多的课堂现象都是我们屡见不鲜的,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表面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试着去找寻这些现象的本质,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败的原因,反问自己“为什么失败?”。“孩子的策略”篇章中,有连续几遍日志都写到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其中有几个案例很是发人深省。

案例一:“梦”(dream)是动词还是名词?

一位英语老师在让学生分辨“梦”(dream)是动词还是名词,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教师一味的想要自己心中预设的那个答案(名词),为此提出了更为荒唐的问题,让学生用“梦”来造一个表示它是动作的句子,想以此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出乎意料的是学生造句成功,但却遭到老师的否定。这位老师只想着学生的答案要和她的一致,而忽视了学生的表达和想法。其实,就真正犯错的她自己,而不是学生,是教师的错误导致了教学的失败,显然,孩子成为失败教学中的受害者。

案例二:艾米莉的回答。

极其畏惧错误的艾米莉很少主动举手发言,除非班上有一半的同学举手。一次,老师请她回答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她很小声的回答了,为让大家都能清晰的听到她的正确答案,霍特老师请她重复回答了4遍,但是最终还是无法让她大声地说出答案。

【我的案例】:花片的正反次数

一下《统计》一课中,有一道统计抛花片正反面的练习,我以游戏形式出示,男女生进行比赛,抛到花(正面)算女生,没有花(反面)算男生,统计20次花片,用打勾的方法记录,完成统计表。

问题1:游戏公平吗?猜猜这20次中,会有几次正,几次反?(让孩子掌握统计方法的同时了解一些概率知识,)

学生1:公平,可能差不多。(很令人满意的回答)

学生2:我猜正面多。(回答的是女生)

学生:反面多。(男生喊出来)

抛花片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关注着每次抛的结果,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变成了孩子关注着代表自己获胜的某一种。显然,这并非是我要的教学效果。

反思: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失败?教师为什么失败?学生为什么失败?

看见了,孩子就是这样被失败的,而这都可归因于我教的失败。课堂上我们抛出某个问题,常常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满堂灌,是和学生有互动的。忽视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和价值,是否有助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否调动了孩子的思维……当孩子们只要随便发出一些声音作说话状,或胡乱回答,这时我们是不是就忍不住纠正他们,并随口说出既优美又标准的答案。如书中所说有时孩子们的表现是在欺骗我们,他们使用了“逃避策略——含糊的说话,察言观色,胡乱猜想,再看老师的反应,或者把问题回抛给教师。”

教师失败的教,制造了孩子们失败的学,这是我以前不太明白更不敢承认的。那么,我们究竟是怎么教,导致了学生的恐惧、厌倦、抵抗,让他们一开始就沦为习惯性的失败者呢?首先,我们教师的观念急需转变,其关键是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害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和青少年的心智活动,阻碍他们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碍选择答案的途径。所以,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模式才能发生变化,教师们才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方法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之中,学生们才能从被动式学习转为自主参与式学习,学会“不教也是教”。

反思教学为何失败——教育原来应该这样来做!
相关阅读
推荐
  •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内容简介】 《窗边的小豆豆》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发生在一所小学(巴学园)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黑柳彻子)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

  • 有梦想的教育《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一看到这书名,我就猜想那应该是理想上精神上要站直、思想上更要站直。应该是堂堂正正地教书吧。当我翻开书本看了没几页后,发觉自己先前的想法有点偏差。本书的作者吴菲是中学高级的教师,他在书中所述的许多例子都是反面教材性的。应该说吴老师想通过某些不好的现象来折射现代教育应该有的本质。其中有写家长对子女过多的拘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生活的主见。吴老师提到的很多都是高中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家长的眼中只有高考,其他一切都可以往后推。吴老师通过他的笔墨说出了学生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他对现代

  •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第一次听到李镇西的名字,是在朱永新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因为他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总版主,潜意识里总以为他只是一位爱上网的网虫。看他的帖子多了,也通过其他网友的介绍,慢慢了解到,原来他是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很会教语文,文章也写得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 这次,学校组织到吴江考察,宿在苏州。因为景仰朱永新教授,所以还没到苏州,就早与沈敏强约好,到时要到苏州大学去选购几本教育类的书。等我们冒雨赶到书店时,差不多书店就要打烊了。总算在书店里一个热心的小姑娘的帮助下,我们比较顺利地买到了书。小姑娘在给我们找书的同时,手

  • 谈课堂纪律——《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教授在《建设理想课堂》第三章的第三节中讲的是纪律管理的问题与分析,课堂是否有效,纪律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 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陈教授认为,好的课堂纪律应该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彼此尊重,有序运行!这十六字概括了好的课堂纪律的要诀,虽是简单的十六字,但真正要做到缺没有那么简单。很多老师的课堂上不是纪律管得很严,没有了活力;就是课堂上活跃异常,混乱得不能控制了。两者不能兼顾。 怎样才能做到严而不

  • 经历美好,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常听说这样的一句话:教育的现实不理想,理想的教育不现实。我想这是一句真实、无奈而又充满了精神胜利色彩的话,完全忽视了人类具有改造世界的本能与力量。 认真研读陈大伟教授撰写的《建设理想课堂》第一章《课堂教学理想》,很好地帮助我进一步构建了理想课堂的概念,对怎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历美好生活 从塑造人的角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呢?联系书中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思考,观察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忧思与欣喜参半。很多学生,把学习当成痛苦,把学习当成磨砺,把学习当成无可奈何。

  • 追本溯源,走向成功——《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这个假期读了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结合班级中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全权负责,注重效果 霍特先生在《修订版序》中提到:研究人员在美国东北部只找到了55所好学校,即在这些学校真正做到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任何年级都能和来自中产或富有家庭的孩子一样,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顺利升级。 那么好学校有何共同的关键点呢,霍特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好学校的两条共同标准: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会责备他们,也不会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 回归正途——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勇气,对于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总是有的。但,教学勇气,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是我不曾考虑过的。教学还需要勇气?初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心中的这个疑问慢慢的被解开了。是的!教学也需要勇气,而且是我们老师平时忽视掉的那些会让人执着的勇气。 初读《教学勇气》一书,书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之情,而这一热情也在之后的阅读中慢慢地传递给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热情之外,也震撼着书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讨的很多观点,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

  • 恐惧背后智慧的觉醒——《教学勇气》青年教师读后感

    帕克.帕尔默坦诚写道:我教书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直觉得陷入恐惧恶浪中;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好像我逼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诸如给难题难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