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全校数学组教研活动反思:认真备课,反复思考研磨

全校数学组教研活动反思:认真备课,反复思考研磨

更新时间:2020-01-31 19:45:45

《全校数学组教研活动反思:认真备课,反复思考研磨》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参与了全校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听了三年级王健老师的《间隔排列》和六年级施良根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学习到了很多。其中,他们认真备课,然后跟全年级组的老师一起磨课,不断改进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觉得十分钦佩。

王老师的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悟物体排列规律,能用语言进行描述。研究规律时,通过“组”来思考,为什么相差1个。要求学生会用语言表述个数关系。用圈的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组的内涵。通过圈,一组一组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相差1。练习中,也是让他们用组来理解思考。另外,扩展了数量较多的情况时,用省略号,不确定数量,加强思维。在教学个数相等的例子时,学生用间隔、组来思考,理解较好。最后把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画一画,大部分学生较好的,也有个别感觉困难。总结时,书上表述相差1个,王老师还要求学生点明谁比谁多1个。我觉得王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好,王老师把教材理解的比较透彻,认真仔细的备课抓住了核心问题。比较两种物体排列数量,有什么发现?这就是核心问题。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会找规律。

   施老师教学的课将教材的例题进行了很大的衍生和扩充。这节课教学的都是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施老师自己设计了两组练习,一是说一说怎样假设,体会到怎样假设,体会倍数关系;二是判断题,体会哪些题目可以假设。设计的练习非常好,学生表现也比较好,预设的情况也都出现了。这节课扎实有效,已经走出了解题,走向策略。本节课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指向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支撑。施老师对于这块的教学非常好。让学生感觉策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后再交流。小组学习,先思考,再合作。小组交流如果是直接交流,肯定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部分学生会缺乏思考。围绕核心问题,如何假设,为何假设。施老师也讲的十分清楚。练习,突出假设的训练。方法提炼,灵活性。对比题,让学生提高敏感度。两个量,到三个量。拓展提升,增强学生的能力。

   总之,本次活动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不管王老师还是施老师,都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认真去思考一节课该怎么上,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如此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尚且如此,我作为一个刚工作的新教师,更应该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教材,弄清教学目标和每节课的核心问题,然后思考这节课该怎么上,寻找一种适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为主,增强教学质量。
相关阅读
推荐
  • 课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条边关系》

    6月9日,上了一节课很不成功的课,课题是:《三角形三条边关系》。上完课,我的心里很难受。心里这样想着,这样上课算误人子弟吧?转念一想,心里的难受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应该做的是好好反思。所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收获很大。我看到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做到心中有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这节课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 1、学习例1。 T:请问买3个3.5元的风筝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请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交流 S1:3.5+3.5+3.5=10.5(元)我用的是小数连加的方法。 S2:3元3=9元 0.5元3=1.5(元)9+1.5=10.5(元) T:0.5元3=1.5(元)怎么算的? S2:2个0.5是1元,再加上1个0.5元就是1.5元了。 T:你是转化成加法计算的,是吗? S2:是。 S3:老师我把3.53=10.5看成353=105,再把最后的得数缩小10倍,就是10.5

  • 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了解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尽量发挥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动力

    解决问题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行为科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内部产生学习需要后,它就能有效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呢?前后知识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就能产生认知冲突,而生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动机,打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的思维大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能触发学生学习需要的例题。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准备题:小明把

  • 复习是为了更好的出发——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感

    四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南湖之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也如期而至。本届的主题是关注差异,均衡发展。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天的教学展示活动,听了六下总复习的课。上展示课的分别是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王逸卿、海宁市紫微小学徐丹红、海盐县向阳小学张晓东、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杨松老师,他们合理运用简单的材料,结构化地处理教材,通过理练结合,有效地执教了《式与方程(总复习)》、《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总复习)》、《立体图形(总复习)》和《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从多元的复习课中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他们充分关注学生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 没有课件和粉笔的公开课

    本学期听了近百节课,其中最亮的课肯定是现代与经典,这些课一如标题现代的,又是经典的。本次活动,我全部都作了现场电脑记录,共计3万多字,其中包括13节课、4个报告,另加每节课后的感言。 此次的现代与经典与往届相比,有几处让我觉得很新鲜,使我对大师的课堂又多了一份景仰。 1.没有试上的公开课。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贲友林老师上的《乘法分配律》,因为是按进度且用了生本的形式,根本无法预料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所以他大胆地上了一节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试上的公开课。课上,多的是南师附小孩子的声音,那种学习的状态是让

  • 华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

    虽说也教了几年数学了,但聆听特级教师的课的机会很少。真说不上有哪些数学上的特级教师,只知道嘉兴的朱国荣,上海的潘小明,数学王子张齐华,刘永宽,真是有点惭愧。《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一下子走近了8位特级教师,在特级教师智慧课堂里,我领略了数学名师的风范,教学的艺术,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华应龙老师他那数学也疯狂令人回味无穷。在华应龙的数学课堂中,像枯燥、抽象的1、2、3、+、-、、,就像一个个舞动的精灵,生动而活泼,真实而丰满,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都迷上他的疯狂数学。 华老师的课堂,常能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