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改革数学课堂生态的空间环境

改革数学课堂生态的空间环境

更新时间:2021-04-18 15:07:09

《改革数学课堂生态的空间环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生态”尽管是一种后现代的课堂观,但它的思想却是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不相悖,而且在我们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在进行着力的打造。如:教师的行为不再是霸权与控制,应该是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学生的行为不再是从众与退缩,而是学习、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间的竞争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学习;消除危险的“花盆效应”,增强数学课堂生态中个体与群体的实践与创造性;改革数学课堂生态的空间环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等。使课堂成为迷人的生态王国,为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课堂观  实践与感悟

    正文:

偶读《全球教育展望》发现“课堂生态”这一观点很有意思,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一联系,再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对照,觉得很有必要谈一谈。说到“生态”一词,人们并不陌生,但众人却是把它与自然界相联系,却很少有人思考“其实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的问题”。“关注课堂生态”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它的思想新颖和独特,它所提出的问题却是与今日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都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教育层面而言,从这种观点来看,要从根本上变革现代世界观,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特别是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儿童抓起。在教学过程中将“相互依存”、“协同发展”、“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论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来一番彻底的改造,使之成为迷人的后现代生态课堂。这也恰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和希望的。小学数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同样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实践与感悟。

    认识与实践一,课堂生态中的教师行为,不再是霸权与控制,应该是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

    小学数学课堂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与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教学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课堂上扮演的是霸权角色,发挥的是控制作用,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提出明确的硬性规定作出评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教师的霸权与控制的服从。这种服从表现在课堂上,大多数是以“应答”的行为表现的。而应答多半是满足别人的问题、命令或请求中所含要求而采取的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如此的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经验共享,学生更不可能发现自我。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和师生行为转变是相悖的。因此,根据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身份,并伴随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出多样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告知我们,教师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榜样、心理医生、家长的代理人、朋友和知己等,只是这样的角色还不能适应今后社会的要求。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感悟:教师的职责恐怕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与思考。除了正式职能外,他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例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教师的顾问身份体现在:①与学生一道提前制作或搜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②思考这两种模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体现在:①如果这两者间有关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共同猜想,发现矛盾。②能否通过实验弄清其关系?→共同实验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充分扮演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生态角色。

    认识与实践二。数学课堂中的学生行为:不再是从众与退缩,应该是学习、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处于重要的地位,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的生态。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最终也是受学生学习状态制终的。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是最活跃的“细胞”。但在非生态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却是最不活跃、最不主动的,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与退缩。从众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那些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特别是批判性较差,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附和。实践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数学概念的辨析或应用题的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上述的从众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体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少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倾向。而这种从众行为是和新课程观念相悖的,极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为在问题面前、困难面前,甚至在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上课不爱思考、发言,集体讨论不愿参与,公共场合不敢开口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有效消除上述行为,在数学课堂生态中,要通过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实现学生的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真正的发展自我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中最基本的、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细胞”。

    认识与实践三。失衡的数学课堂群体生态,竞争成了相互排斥,而不相互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适度规范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处于同一生态位的生态个体之间(这种生态个体包括:学生、教师、课堂的空间、时间等等)由于所处层次(如年龄差异不大,面对同一教阶等)相同,面临的任务相同,在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现象。从客观来讲,竞争往往是在相互攀比中表现出来的,有时伴随相互学习,暗暗地努力,一般表现为学习上的你追我赶,友谊竞争,先学别人,再争取超过别人,而这种变化的基础是刻苦好学,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既下功夫苦学,又想办法巧学,这是一种正当的、积极的竞争。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学生努力实现自我抱负的强烈动机;是产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能发展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挠和勤奋刻苦的个性特征;能激起学生个体发愤努力,从而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大的收获。但是,现在的课堂,受传统的“精英”式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升重点思想的影响,以及教师的认识行为上的偏差,学生把竞争行为理解成是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纷扰和阻止别人取胜,形成了种非理智的、失当的竞争,其后果是消极的,最易形成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表现为课堂群体中相互保密,学习中留一手,合作做形式,交流说空话,常令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世态炎凉”而加大心理压力。如果是过渡的不当竞争,甚至会导致群体中的贪婪、欺骗和仇恨,造成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个人不幸。例如《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学习》,寻找题目中的单位“1”以及“量率”的对应关系,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找出来,当那些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急得要哭而向他们求助时,他们却是幸灾乐祸,满脸的不屑。这正是课堂群体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造成失当竞争引起的课堂生态失衡,这也是教师的直接原因。例如我们平时对学习跟不上、上课调皮、考核时名落孙山者,冷嘲热讽,甚至是横眉冷对或责令其带家长,而对名列前茅者大力宣传表扬。等等教育行为的不科学极易造成竞争失当,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作为教师应该淡化对学生的过份要求,而是用一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有差异的发展,使竞争成为一种相互学习而不是相互排斥。

    认识与实践四。消除危险的“花盆效应”,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生态中个体与群体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一方面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可以说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能力也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教育质量的不如人意,社会对学生的知识才能评价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不注意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教学“税后”利息》。学生单纯地从书本上接受计算方法,那肯定是枯燥无味的。我们的教育立足点如果放在课前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到银行去体验,收集相关材料,课堂上再让学生展示这些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书本知识就是从实践需要得出的。如果教师课后再建议学生到银行作进一步的调查实践,就会使他们更加明白,书本知识更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被整天关在教室里,就会与精彩的现实生活脱节,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的落后、内容的陈旧,从书本到书目进行封闭式的小循环;只要求记得住,背得上,答得出,不去独立思考,鉴别真伪,理解应用;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去洞察产生这种结论的过程。这种“花盆效应”削弱了课堂生态中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差,泯灭了实践、进取精神,导致肤浅、狭隘、僵化、封闭。如此的“花盆效应”应该从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尽快消除。应该用新的理念作指导,用新的教学行为去实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中个体与群体间的实践创造性。

    认识与实践五。改革数学课堂生态的空间环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

    目前的课堂中,建筑面积的固定,班级的密度大,造成空间的拥挤,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就很大。如班级群体的生理与心理压力的增加,使学生感到烦躁,影响上课效果。再由于课堂座位的井然有序(例如“秧田型”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中,虽有学生相互干扰少,听课注意力集中等优势,从教师来说也易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利于教师采用开会式的系统讲授,但这种状况它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居高临下,师生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平等,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培养。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师生间、学生间交往活动少,容易造成身体,特别是眼睛的紧张和疲劳。从师生人际交往来看,教师和每位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频率是不相等的。坐在前几排的、中间的学生往往能更多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而坐在两边的,后面的,特别是角落里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则明显减少,导致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死角”。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突出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要改善课堂内的生态空间环境,比如课堂中座位的改变是一种形式,使其传递一种信息,学生是重要的。在实践对比中我们发现:“u”型排列座位,或是环形排列座位,比传统的“秧田式”的空间形态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认真参与课堂讨论。

    综上所述的实践与感悟,为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具前瞻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观念,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是完全能做到的。
相关阅读
推荐
  • 三角形的认识 教研组说课

    一、找准起点,主动建构知识 所有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学生才能充分让学生参与。《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在教学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广泛接触了表面是三角形的物体,看到三角形的形状,就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三角形也已经是同学们学习的朋友了,在小学二年级也已经认识了直角三角形,我们的孩子对三角形已有自己的认识。今天的课堂无非是对同学们直观认识的三角形进一步整理和归纳,从理性的层面来分析和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开始就切入主题,让孩子用手指书空三角形,

  •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细节反思

    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内容上来。首先,边复习整数的简便运算,边说运算定律,再由口算引入小数乘法的计算,为新课作好铺垫,其中出现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题 (如;0.2 5,1.25,0.08,0.4),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让学生在复习整数简便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形不离,抽象的数学概念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1)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朱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1/2、1/4时,让学生利用一个圆形纸折一折,进行平均分,说一说1/2、1/4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其意义。 (2) 在分数比大小时,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抽象,很难理解,于是朱老师 让小朋友再次用圆形纸折一折,找到1/2、1/4的部分。然后进行重叠比大小,使分数的大小从无形到有形,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在整节课中,朱老师为了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无形

  • 教学方法:20以内加减法

    计算题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计算题又是数学中最基础的题目,是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将枯燥,难懂的计算用游戏或是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方法时,我鼓励他们用多种计算方法,如凑十法,竖式法,记大数的方法等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我还认为改错也是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出示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去分析错在那里,多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就会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感知上的理解,少犯类似错

  • 关注课堂错误资源

    今天读了《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第三章中关于课堂生成的这部分内容,很有感想,课前我们都会根据教材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也进行了一些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却时常会有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在练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又是很好地生成资源,假如我们能够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必然会得到意外地收获。不要总去抱怨学生为什们这样的错误也会犯,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很简单,假如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 深挖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小数乘法例5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教材通过女孩提问:我算得对吗?引出验算。验算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通过观察,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以我的教学经验,有的学生对于积与因数的关系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还有不少学生无法判断。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永远应该贴近学生学的起点。而学的起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基于起点的教学,就有了低就、接近、高攀这三种不同的层次。教师的智慧,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 一、低就学习起点走近儿童 二年级有一个《认识角》的课例,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布置前置作业找找生活中的角,全班学生都想到了三角板。对于三角板上的角,大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图1 图2 图3 针对学生这一起点,我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增加了如下设计: (1)刚才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再看

  • 比例尺运用中尊重学生的思维

    学习比例尺的运用,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书上介绍了用有方程来解答。(根据比例尺关系式列比例)其实用算术法还是比较方便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还可以借助线段比例尺计算,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更愿意向学生推荐第二种,这更简洁。当然,我并不要求学生怎样做,只要学生能做对,各种方法都行。事实上,在学生的解答中,也出现了多种方法,以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大约长1900KM,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为例,学生有如下几种做法: 1.常规的方程法 19

  • 加强数学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各位小学数学老师:大家好!关于加强数学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个话题,我们于去年以课题形式申报了浙江省教研课题,被专家们广泛认同,被成功立项为20122013年度浙江省教研课题。这说明,我们确立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以此为主题开展研讨活动。 以下我代表课题组对该研究主题谈一些思考和意见建议,供全县小学数学老师们学习和参考。欢迎大家提供宝贵意见和研究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背景一】据一份 五年级师生数学阅读情况调研结果资料显示: (一)对学生调研所获信息: 1.学生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