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2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几轮的课改经历,促使我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次一次的自我否定剖析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技艺有了很大长足的进步。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初见成效。

一、先想一想,再摸一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经过亲身实践获得的体验远比只是看图形多。因此,在教学“表面积和体积比较”时,我让学生先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用语言描述出其基本特征。再让学生拿来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魔方等实物,摸一摸、摆一摆,然后交流各自感受,其中有一学生的发言是这样的:“老师,我发现我这个酒盒在桌子上,不过站着放时如 比躺着 占桌面的大小不一样。”他边拿盒子摆边绘声绘色地讲。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引出了图形的占地面积问题。既而,我向同学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摆放方式中,酒盒的什么没变。”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顺利揭示了表面积与体积在本质上的区别。我认为,从这一活动中,学生获得了重要的几何直观,发展了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之间的转化积累了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制作模型

让学生在动态情景中构建数学模型,这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 积累活动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根据需要让学生们亲自制作学具。于是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孩子们的书包里多了许多自制的学具。

制作一、小小橡皮穿花衣

为解决给食品盒贴标签纸及以后的长方体四个侧面展开,我让学生在长方体形状的橡皮的四个侧面贴一圈彩纸。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彰显了动手的趣味性、直观性。

制作二、小小萝卜进课堂

为探索拼组图形的性质及体积计算方法,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制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形状的白萝卜 、胡萝卜,十几个放在一个小塑料袋作为学具,为开始学习体积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通过摆一摆,轻松自然地接受了体积的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制作三、神秘的魔幻硬纸板

为探究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我特意让孩子们在课下搜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板,在它的四个角切下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折一折,观察所得长方体的长、宽、高与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可以操作,使其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制作四、空心的土豆

为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组合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我让学生把一块土豆切成近似的正方体,在左右两侧各挖一个小正方形的贯通洞,做成了空心土豆。课堂上我让他们说过程。一生说:我按要求先用笔在左右画出正方形,再用小刀小心的把它挖通。另一学生说:老师,把它打通可难了,我是在妈妈的帮助下才完成的。看,如果按标准的话,挖出的应是个长方体。他一手拿模型,一手拿着与贯通洞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在孩子们讲述经历的过程中,教师的过多解释已是多余的。

学生通过亲自制作,掌握了较复杂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形成了空间观念。可见,让几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经验巧妙融合,让学生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材料,使他们经历从现实源泉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推理能力。

三、展开立体图形

为让学生感受“面在体上”, 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的相互转化问题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将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沿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平面图形?请你与同伴交流。活动开始后,我鼓励学生充分实践,反复从不同角度展开,并在全班展示作品,让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等方面都获得发展。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是:教学中切忌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操作、课件的演示来代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眼看到长方体是如何分解成平面图形的。他们经历了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借助操作、观察、比较、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真实可信的。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切的。

让学生亲身经历,用操作说话。学生们的铅笔盒、课本等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操作材料,都能成为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重要工具。学生在一个个动态情景中构建着自己心中的数学模型,同时获得真切的体验,他们从中学到了知识,积累了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审视生活和认识世界。以上这是我教学时的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以求提高。
相关阅读
推荐
  •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简要说明

    一、 尊重学生认知起点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会写百分数(上日也已经布置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在尊重学生这一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了教材的编排,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先学习百分数的读、写,再来重点研究它的意义。 二、 凸显百分数的作用和学习的必要性。 在学习任何一个知识之初,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一内容 的实际用处,从而产生学习它的兴趣。因此,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两组信息的对比,希望学生从中能初步感悟到百分数的作用,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

  • 微格研练,促我成长

    微格研练,曾经对这个课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它所讲何事,但通过一次次参加这个课题组的学习活动,让我对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它就像一面大镜子,能让自己更直观地看到在教学上的不足,知道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本学期上了一堂教研课《算24点 》,这是一堂在教学完乘法口诀之后的活动课,通过玩牌这样一个活动,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说这是一堂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 一、导入部分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老师举起扑克牌: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扑克牌。你

  • 数学要学好,我个人觉得还是得多加巩固,多见题型

    教学方面:本月我把第二章的内容巩固结束,证明题大家思路比较清晰,而且步骤比较完整,这点我比较欣慰。学生问问题的主动性比较强,学习比较积极,每个学生一本笔记本,把平时讲的难题,好的题记录下来。第三章的知识讲了部分,我已把本章的主要证明题题型做了整理,整理了近50道题,作为同学们的习题练习以巩固本章知识。第三章主要是证明全等三角形,让学生灵活的记住四种证明的方法及一些重要的题型,还有就是用这四种证明理论去用尺规画三角形。这章节是考试重点,所以必须多加巩固。这是我在学车(自行车哦不好意思,呵呵)过程中悟出的道理

  • 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永远应该贴近学生学的起点。而学的起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基于起点的教学,就有了低就、接近、高攀这三种不同的层次。教师的智慧,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 一、低就学习起点走近儿童 二年级有一个《认识角》的课例,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布置前置作业找找生活中的角,全班学生都想到了三角板。对于三角板上的角,大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图1 图2 图3 针对学生这一起点,我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增加了如下设计: (1)刚才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再看

  • 参加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有感

    上个星期五,有幸参加了在海宁举行的嘉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对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研究,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和《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三节前后有关联的课。使我去之前就很期待,特别是后两节课,很难,学生理解时有很大的难度。带着期待走进会场,一天是在执教老师智慧地引导中,学生的精彩回答中,点评老师观点的交锋中,互动提问中度过,在笑声与掌声中收获着。 亮点一:方式新颖,注重过程 拿到资料汇编一看,在3月29日下午,三位嘉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在三个场地在同一时间分别执教《

  • 华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

    虽说也教了几年数学了,但聆听特级教师的课的机会很少。真说不上有哪些数学上的特级教师,只知道嘉兴的朱国荣,上海的潘小明,数学王子张齐华,刘永宽,真是有点惭愧。《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一下子走近了8位特级教师,在特级教师智慧课堂里,我领略了数学名师的风范,教学的艺术,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华应龙老师他那数学也疯狂令人回味无穷。在华应龙的数学课堂中,像枯燥、抽象的1、2、3、+、-、、,就像一个个舞动的精灵,生动而活泼,真实而丰满,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都迷上他的疯狂数学。 华老师的课堂,常能

  •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这节课是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教材以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22/3时,我想,学生看到这个算式,

  • 《小数加减法》浅谈知识结构的教学

    春江小学张丽华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这本书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提出的问题、策略、方法都是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共鸣。通过对《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令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在研读第一章时,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型研究的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重意义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

  •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今天,我在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让我也感受了瞬间的精彩。可以说,五年级的数学第四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并不难,可要把这种计算课上的精彩却是有难度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可能让自己上的满意的课还真的很少,感觉自己的课上的很平、有时有点闷,原因是学生都以为这个内容自己预习就能看懂,所以,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化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很少能让我进入状态上一堂出乎我预料的课。 上星期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明白了一堂好课要上的大气、灵气,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