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随文识字和写字,寓识写于阅读

随文识字和写字,寓识写于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24 10:21:42

《随文识字和写字,寓识写于阅读》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2011年修订的语文新课标关于识字与写字的基本理念是“多认少写”,“认”与“写”分流,“认”与“写”讲用采取的是分进合击的思路。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关键要创设识字、写字的情境随文识字,还要结合游戏、竞赛表演等方式提高识字效率。

随文识字中,我并非把全部生字都放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于字形简单,意义容易的生字,在短时间内解决音形义,而字形比较难,字义较复杂,需在理解课文时紧密结合,要注重多次复现后识记。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散识字

     在初读课文的阶段,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然后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这时候学困生不会读或不理解的生字,可以请教优秀生。再请各小组派中等生或学困生为代表展示拼读生字。对于大家普遍不会读的生字,我就范读。对于中年级课文的生字,我经常,我经常一组一组地教,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按照结构分成几个大类。对于有特点的生字,在初读时,我就点拨学生利用通俗的话巧记:木头上有九杯水为“染”,一心想参加,结果很悲哀为“惨”。

2.   精读课文,结合语境,随文识字、写字

低年级学生易记也易忘。因此在精读课文、理解课文阶段、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字形、理解字义。如在学习一年级《乌鸦喝水》一文。因为学生缺乏“口渴且找不到水”的现实体验,我就引导学生分小组做“乌鸦喝水”的实验。在指导下,各小组井然有序地做吸水的实验。通过实验,绝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口渴的异常难受,终于能喝道水的惊喜心情。学生对生字“渴”部首、字义体会加深了。为了点拨“渴”与“喝”的区别,我与学生做找朋友游戏。戴缺水头饰的小朋友很快找到“渴”,戴嘴巴头饰的小朋友轻松找到“喝”。我出示河水与嘴巴的图片,要求学生讲出部首,学生较容易讲出“三点水”和“口字旁”。对于生字“看”,看明白我示范做动作“把右手遮在眼睛上方,向四周看”,学生们大多兴奋地做这个动作。我一边讲解“看”字的演变,一边写“看”,学生基本会写“看”字。

3.   根据特点,巩固识字

       我觉得,当堂或当天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生字,提高提高记忆效率。我们可以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复现形式来巩固生字。例如在教学《蚂蚁与蝈蝈》一课时,我可以引导学生编儿歌。我将文中的生字编在一首里让学生诵读:夏天到,蚂蚁搬粮食装满洞,劳累又满头大汗。冬天来,蚂蚁躺洞里,真舒服。夏天来,蝈蝈忙自由自在乘凉。冬天来,北风呼呼刮,蝈蝈又冷又饿。小朋友,学习蚂蚁,热爱劳动,幸福生活天天过。
相关阅读
推荐
  • 《肚子再也不疼了》习作教学随笔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辅导孩子写作时,尤其是编写童话故事时,应该时刻不忘:鼓励孩子大胆发挥想象力。 因为儿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虽然他们的生活知识狭窄,但是爱幻想,爱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传奇故事,尤其是爱听童话故事,对大自然和动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只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有趣的写作情境、启发其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到作文课不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我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习作8《编一个童话故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接着揭示本次习

  • 结合文本语言,培养想象能力——《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篇有趣的精读课文。它描写的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神话故事的学习,除了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的特点之外,还应利用文本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也不例外。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句也不难理解,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需要教师充分预设,利用想象来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饱

  • 第八册语文园地六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航向标】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指指点点】 1.注意这次习作的环境与范围。 2.注意用好积累的优美词句。 3.展开适当的联想,抒发真实的感情。 【指点江山】 乡村生活是妙趣横生的,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是令人陶醉的。

  • 课外链接帮助理解课文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中,有一条这样说道:熟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经典课文或段落。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能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它是建议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这样既可以借助相关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对课文学习很好的延伸。 在《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借助了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

  • 课题质疑,引入新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后

    前几天我们听了杨老师觉得教研课,她执教了《雪地里的小画家》。语文课上,在学习了生字,初读课文后,她问:小朋友,读了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小鸡会画月牙。生B:我知道小狗会画梅花。生C:我知道青蛙很懒惰,他在洞里睡大觉。生D:青蛙不是懒惰,它是在洞里冬眠。 师:D知识真丰富,知道青蛙冬天要冬眠。知道什么叫冬眠吗?D:冬眠,就是冬天的时候,整天睡大觉,不用吃不用动。师:你是怎么知道的?D:我是从《百万个为什么》中看到的。师:D多会看书呀! E:我知道小鸭会画枫叶,小鸡会画竹子。F:我原来以为小动物们

  • 让神笔在孩子们的手中挥舞

    《假如》是一首童趣味浓厚的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小作者对小树、小鸟 、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字里行间,无不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 为此,我紧扣文本,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内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学着写诗歌。 文本中小树的可怜,小鸟的可怜,西西的可怜,是学生较难体验的。于是,我借助图片(观看寒冷冬天中孤零零的,光秃秃的图片)(小鸟们张着小嘴饥饿难耐的场面)(坐在轮椅上面朝窗外的西西)、声音(寒冷的北风

  • 评王老师的《北京》

    我们这次的教研主题是关于词语教学,整堂课教师比较注重对词语的了解和掌握,评课时很多老师针对词语方面的教学谈得也非常细致,在这里我想针对教师评价和朗读方面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 教师评价语言及时准确,起到了激励指引作用。 当老师让学生到导游来介绍北京,学生读完了课文,教师是这样说的:你的语言清楚,声音响亮。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励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也对后面的小导游提出要求,起到了指引作用。再如:当学生读完立交桥的句子,教师评价:你的朗读用上了表情和眼神。当学生读完描写草坪的句子,教师评价: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到

  • 指导学生作文的三结合

    原在教学中,一谈到作文,就有不少学生叫苦不迭,愁眉苦脸,不愿上作文课,巴望教师改为其它课,写起作文来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更无感情抒发了。就算强迫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的三言两语,就是千篇一律的人手亦手,或是无中心的流水帐。 如何让学生越过作文关,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作文课和语文课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较为系统地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可行的有效办法。语文课重点讲什么,就让学生在作文课练习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时,好像画画有了标本儿,修房子有了图样,写作起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如语文

  •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张玉文 223943) 语文课堂审美时空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的审美时空具有激励功能、感染功能、调控功能、凝聚功能。。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追求这种幸福可感的状态。 一、审美时空的形成 某一特定的点上交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灵犀相通,也就是情在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审美时空内,当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