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我们终身的阅读素养——发现声音之美》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按照学校的安排,今天我就把听到的武琼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此做一浅层次的分享和交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您不吝赐教。
古人云:“胸藏百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听武琼老师讲朗读是那么引人入胜,让人陶醉,我想这源于武老师精湛的朗读技艺和精到的文本诠释。首先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武琼老师,1994年她成为首批破格评选的语文特级教师;时隔5年,又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至2003年期间,曾连续两届被评为北京市课改实验工作先进个人,现任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材审查委员。单看这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称号,可以想见武老师确实是一位重量级的语文大咖。
下面让我们走近武老师,洗耳聆听大师的朗读真经即《朗读是我们终身的阅读素养》。
首先武老师就朗读的概念给予准确、清晰的解释:
什么是朗读:其中朗就是清晰、响亮;读是指依照文字念出声音。所以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
武老师指出当下有些老师不太重视学生的朗读,觉得浪费时间,甚至把朗读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其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陶冶情操同时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感受语文魅力的重要途径。
说到朗读的意义和要求,古人云: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前者是说读对于理解的意义
后者是说读对于写作的意义
有的学生读的书很多,但是还是不会写,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读的没有效果,没有质量或者效果和质量比较差。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面对的、头疼的朗读问题主要包括怎样才能读出质量,读出感情,教师不知道怎样引导等问题。例如,我们说小学低学段的孩子朗读没有感情,但是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他的感情,更多的是放在标点符号上,读好问句或感叹句等。这就能看出来,使我们老师对一些教学概念存在错误的认知,所以遇到问题不埋怨、不抱怨、不找理由,而是积极寻找方法去解决,这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下面我们以苏教版六年级的《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来探讨这位教师在指导朗读中是如何启发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的
师:要想把描写螳螂的这句话读好,就必须弄明白这是一只怎样的螳螂。
生:这是一只强壮的螳螂。
这是一只有力的威武的螳螂。
师:那应该怎样才能读出它的威武呢?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这位同学将拱举读得高亢有力,将“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读得稍慢,展现了一个威武、霸道的螳螂将军形象。老师及时给予了肯定。
忽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显然另一名同学持不同意见,他认为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应该读得低一点、小一点。因为螳螂躲在蝉的身后,生怕被发现,所以应该是小心翼翼地向前。于是就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老师及时称赞。
接着另一只小手举起,是班长。他觉得可以读得快一些,因为螳螂看到前方有一只肥嘟嘟的知了,心里迫不及待,想早点享受大餐。说完班长就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老师适时鼓励。
在这个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在他们摇头晃脑的尽情诵读中,不仅读出了螳螂的外表,还能走进螳螂的内心去读,读出自己心中与众不同的螳螂,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这样去引导,想不提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都难。所以说找对了方法,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武琼老师说:“好的朗读要重视相应的技巧,同时又不能降低在唯技巧这个层面,只有做到技法情感的相融,才能成为作者的代言人。”
以前我也喜欢从技巧上指导,告诉学生哪里该重读,哪句话语速该快一点,甚至做上记号,可感觉读起来总是缺少一种神韵。后来才渐渐明白,让文字生发出底蕴,声音裹挟着意义,打开生命情感之门,用恰当的朗读去诠释语文的精彩和魅力,这便是感情自然地朗读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其次,朗读可以用声音表达、传递作品美的内涵。
其中包括文章的四种内涵美:
浅语之美作者通过浅显的话语来表达、传递作品深刻的内涵。用声音表达出作品浅语内涵的艺术美质。朗读常常在读中发问。
具象之美
亦称“形象美”。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美。与“抽象美”相对。基本特征是形象性、具体可感性、表现性、丰富多样性和唤起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再创造。有单一形象的单象美和众多形象有机组合的群象美。自然物的具象美以其形状、线条、声音、色彩等形式因素组合成美的形象,作者以具体的可感可见的物象来说自己想要说明的事物。朗读就要捕捉作者心中之物,用声音准确地表达出来。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用什么样的情感、用什么样的语气。情感才有支点和落点。有什么背景、什么语言环境。老师不要把一句话单拎出来让学生去读。情感的基调要抓物象,再加上一定的背景,才可以。
图画之美
好的文章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状难写之景在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优秀的文章,如同欣赏优美动人的画卷,使人得到愉快和休息。执着地追求美的散文家,总希冀从生活里提炼出美的本质,从而自如地提示生活的自然美,唤起读者情感的强烈共鸣。读他们的散文,好似欣赏一幅幅图画,而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中,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运用语言记录社会生活的画面,一篇篇诗文就是一幅幅画面组成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带给人们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文章一开头,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出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画抹上了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朗读就是运用声音还原社会生活画面,心中有画,语中有物,声中有情。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先有物象,不能直接要求有感情。
情趣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博,文质兼美,如同一部小百科全书。入选文章,从内容上看,有歌颂祖国山川风景的,有赞美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有讴歌人类社会光辉历史的,还有情文并茂的知识小品。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中体现出自然之美,人情之趣,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足以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印象最深唐僧取经的那首经典的儿歌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耳熟能详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块,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这首儿歌。可以说当时真是震撼到我了,还没等我说读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来读,读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有的读着笑着,有的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还有的这个读那个还配合着做着各种动作。这些文章都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宜于儿童学习。好的教材,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朗读,或配乐、配画,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作者运用文字表达、传递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就是用声音传达这样的情趣、情感。
简单地说,朗读就是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从浅语中捕捉具象,在具象中感受意象,再把意象生成图画,最终由图画激发情感。
第三个方面 各学段朗读的要求各有不同
新课标规定各个年段的朗读要求是很明确的,而且是有梯度有层次的。
先说正确地读主要指语音的问题,概括为两要四不:两要是指要用普通话,要发音清楚、响亮;不要是指不要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吃字。
流利地读要求要读得通顺流畅:词儿连读,句子连读;
不破词,不破句;
不打顿,不重复;
快慢得当,不唱读。
从小养成“口而诵,心而惟”的朗读习惯。
再说有感情地读 朗读的最高要求是表情达意
1、停顿:适当的停顿有助于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自然的语气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
语法的停顿、逻辑的停顿、
节段的停顿、情感转换的停顿
2、重音:朗读中强调能够突出文章主旨情感的词语、句子(关键
词句)
语 法 重 音
逻 辑 重 音
情 感 重 音
¡ 3、语调:即抑扬顿挫。
朗读文章所使用的腔调,读不同情感的内容就有不同的语调
¡ 4、速度、节奏:
文章的情感内容决定朗读速度的 快慢缓急,节奏的强弱长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相互联系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达到 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各个年级的某一篇课文来说,开始接触文本时,首先要求读得正确,而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要求读得流利、有感情;对于小学阶段来说,三个要求既要同时全面地贯彻,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程度, 适当区别对待。
让写abac式词语,主要考学生的词语 积累,走来走去,五年级不对,二年级的算对。
比方说低年级只有感情朗读的具体要求:读好对话,读好有叹号的句子等。 到了三年级才提出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统编教材的序列性,以及到底什么是朗读 标准要清晰。
我们的朗读在不同学段的阶梯式指导策略有哪些呢?
(一低段):四个借助即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标点读出停顿和语气,借助图画发挥想象,借助评价鼓励朗读。重点说说第四点,点评学生的朗读水平时,可以指导性地评价,如“我发现你重读了某个词,看来你想表达 的情感““”你一脸疑惑,声调上扬,看来你充满了怀疑,大家也学一学这样读”这样,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
(二中段)朗读指导策略——两把握一借助
1. 把握文章的基调,发现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原作者的意图。
2. 把握长句子的句中停顿和逻辑重音。中段教学,老师要让学生学习并运用没有标点符号的句中停顿。可以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以《花钟》一课的这句话为例,“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再者读出逻辑重音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感情。(逻辑重音指不受语法限制,而由句子的潜在含义所确定的必须强调的音节。)
3. 借助关键词,读出情感。《触摸春天》一课中这句“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抓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就是孩子们的理解难点,“奇迹”“神奇”的灵性分别指什么呢?通过关键词的突破,想必在朗读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时会字字入心,句句含情。
(三高段)朗读指导策略——借助外力,自悟自感
1. 补充资料,加深理解,读出潜在感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要想读出弦外之音,就需要补充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2. 对比阅读,读出差异感情。《慈母情深》《秋天的怀念》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天底下父母之爱的不同表现。
第四方面、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基本功训练
(1)身体端正,挺胸直腰
(2)呼吸均匀 气流通常
(3)字正腔圆 吐字归音(美:打开嘴巴,打哈欠状态。让学生念字每个字都要读正确、清晰。)
(4)态度自然 落落大方
※读好字是朗读的第一难关,更是正确地读的关键。读好字的总体要求是规范:
读得对 多音字 多调字
读得准 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易混声母、韵母 声调
读得清楚响亮 不含糊 不拖音
只要出现多音字,就让学生标出来拼音 多调字 就只让学生标出声调
学生平常见得多了就自然而然记住了
地方音:月亮 寻找
、读好词是朗读重要的基本功。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读好字又读好词,才能读好句子和文章。
※读好词的基本要求
1.词素连读
2.朗读时,眼里看的、口中念的、心里想的,是一个一个的词,而不是字。
如:祖国(祖——国)
学生的毛病是老师惯出来的
(斩钉截铁:斩——钉——截——铁)
读好轻声
音节连读,有轻有重,读出轻重区别,听起来就自然、流利。
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
嵌词:看一看 试一试
某些量词:一个苹果
某些连词:和
习惯性轻声 明白 学生 虾米
试读:兄弟 是非 东西 大意
※.读好儿化韵
诗歌中的儿化韵一般要读完整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
也悄悄地唱
※掌握变调的规律
普通话里的声调裱花(简称变调),比较显著的有:
“一”的变调
“不”的变调
第三声连读的变调
如:展览馆
朗读是终身的能力,表达情感,不是只读出来声音
语气停顿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了句子各种结构关系,是朗读中停顿的标志。一般来说,常用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比例如下
省略号 破折号
句号 问号 感叹号
分号 冒号
逗号 顿号
语法停顿
一般在主谓之间
谁,做什么呢
什么,怎么样呢
我们要(很短)用心写字。
句子中间介词结构的前后要停顿
试读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这些停顿的时间是很短的,又是不大明显,一般用舒缓的语气来表示停顿。
感情停顿
为了表达情感做出的停顿,标出感情符号
正确的停顿,与正确的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既可以急呼急吸。也能慢呼吸,做到运用自如,跟文章内容情节相适应。
句子的重音
重音是为表达
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是为了表示文句中的特殊含义,也叫强调重音。有表示肯(否)定的、夸张的、特指的。
感情重音
为了表达强烈的爱憎情感,对某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这就是感情重音。
重音的朗读有时需要加强语势,有时需要延长音节
应当注意的是,一句话
句子的语调
句子按照用途分类,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朗读时,语调也是不同的。
※、读好篇章是朗读的综合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最基本、最经常做,就是读一篇篇完整地文章或其中的段落,读好字词句。在课堂中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时,咱们要多采用示范——模仿式的朗读指导,一般不进行或少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句话应重读哪儿呢?“一寸、一声”中的一,而不是“地方、呻吟”因为在这里用“一寸、一声”两个最低限度的词突出表现邱少云具有的超人的毅力。此外,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规律性的朗读技巧,比如阅读三个以上并列的词语、句子时,语调要有高低、轻重的抑扬顿挫的变化。
如《五彩池》中描写水池不同形状的一个句子:“池边是金黄色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 朗读的语调要有变化,这样一方面显得不呆板,同时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水池不同的形状。
再如《葡萄沟》中有这样一句话,“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突出葡萄的颜色之多。
朗读素养是老师的基本素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自然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备朗读,是教师的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能恰当地进行点拨、指导。相反,教师心中无数,必然导致朗读指导的随意性、盲目性。
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何去备朗读呢?
1. 首先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说:读文先辨体。对文章的体裁进行分析,根据“因文定调”、“依情附声”的原则,初步定出课文的朗读感情基调。
2. 其次,亲自“下水”读出声地练习感情朗读。教师在备课中看教材和读教材效果并不一样,看只能会意生情,而读能表意传情,可以说朗读架起了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情感的桥梁。
3. 第三,吃透教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安排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等。教师做足了课前备读的功夫,这样就能使自身具备指导自然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对课堂中学生朗读课文情感的把握和指导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