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计算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时钟》案例分析

计算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时钟》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14-06-21 18:21:35

《计算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时钟》案例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操作让幼儿观察三只钟的不同,体验发展的乐趣,并通过幼儿亲身实践操作学会准确地拨整点。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
认识整点
(1)       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钟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1:00);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1中间,分针拨到6上(12:30)。
(2)       提问:这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时钟指在哪里?教师举例。
(3)       幼儿拿自己的时钟,练习拨整点。
请几名幼儿上前拨,大家集中练习。
集体练习。
案例分析与反思: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更应重视教学的过程。教育内容是教育的重要中介要素,直接制约着儿童所受到的影响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因此有效地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首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就从教师的时间分配、辅助提问等几个方面来对教师在教学片段中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
 
一、  认识整点
大班幼儿上课的时间为25--30分钟为分钟。本次活动的认识整点,它约占整个活动时间的,2/3,从时间分配表中客观地发现:老师在这一环节上用时28分钟,虽然突出了重点、难点,但用时相对来说较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很难在一个环节上坚持那么长的注意力,在认识整点就用去了11分钟,在这11分钟内一直重复同一内容,使幼儿觉得很枯燥。在综合练习时,虽然也安排了5分钟练习,但从幼儿掌握情况来看不是很理想,幼儿注意力分散,活动积极性不高。可见老师在进行时间安排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致幼儿探索欲望不强。
二、教师根据教案上的问题进行提问时,幼儿举手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从记录情况看,幼儿的举手情况差别不大,总体感觉,幼儿对老师所提的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反映不积极,只有三四名幼儿举手,而且有似举非举的现象,需要老师启发引导加以辅助性 的提问。老师由于缺乏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自身对概念的递进关系把握不够准确,提问问题多,前后颠倒,以至幼儿对概念容易混淆、模糊、理解不够理想。相反,对于那些动手操作的问题,幼儿兴趣则相当高,举手积极,都想上前试一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智能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与客体,而是来源与“主体与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体现在幼儿对客体材料的动手操作上,即幼儿智慧来源与动手操作。老师的职责是为活动的主体提供丰富客体,使幼儿在操作中机械、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为幼儿能自主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每次操作后往往提问:你在拨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分针始终怎么样?时针怎么样?让小朋友在思考和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进行互相交流,其实小朋友的活动并不局限与动手操作,倾听同伴的谈话一样是从活动中学习的内容。
一堂课成功与否,活动设计方案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与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孩子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应具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积极、适宜地把握儿童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这是一个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三、教师提的辅助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问题是学生探索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思维的发展动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由于自身对幼儿如何来掌握整点和半点还不是很熟悉,尽管提了许多辅助性问题,但提问时比较混乱,经常出现反过来提问的现象,如在认识整点时她先这是几点钟?再让幼儿看时针在哪里,分针指在哪里,这样往往幼儿的思维被打乱了,幼儿的发言面少,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楚。作为教师,我们要接纳孩子们不同的意见、探索方法和发现。接纳和支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如果让孩子真切地感到你对他们回答问题的重视,由衷地称赞和鼓励会使他们更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如果你对他们回答问题做出不适当的评价,那么会造成幼儿的紧张,使他们只关注教师的态度,而不关注探索活动本身和客观现实。老师对幼儿答题后鼓励、接纳性的态度比较多,给了孩子激励性评价,孩子在获得这样的信息后会增加成功感。孩子就是喜欢听老师的赞扬声,这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几点建议: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适当组织小组讨论,给孩子留有一定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设计几个启发式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成功的教学,应当有跌宕,有起伏,有高潮,避免平淡无味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又如适合大班幼儿的竞赛性活动,可以列举一些时间点,以小组形式比赛操作,鼓励学生讨论争鸣,使幼儿中的问题能及时暴露和发现,使幼儿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得以发表。
教师要学会聆听幼儿的回答,及时使用多种方式给以积极的评价与激励,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关阅读
推荐
  • 大班数学动脑活动教案:学习8的组成

    活动名称:数学学习8的组成 活动目标:1、学习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7中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增1减1) 活动准备:磁性笑脸、小兔小乌龟图片、片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7的组成 教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玩碰球的游戏!我的球和你们的球合起来要是7(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数字7)运用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学习8的组成。 1、出示笑脸娃娃。 教师:瞧,今天刘老师带来了什么?(小兔和乌龟)我还准备

  • 大班数学认识图形:拼三角形

    活动目标:1.在操作中体验图形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2.能用几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3.对图形之间的拼组关系感兴趣。活动准备:1.教师演示用的大三角形纸卡:红色两个,绿色,蓝色个一个。 2.幼儿用的红色三角形纸卡每人一个,幼儿剪刀每人一把。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三角形一次分割练习,理解图形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出示红色大三角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颜色的? 2、取一个红颜色的大三角形,教师演示。 教师:三角形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教师:你们看,一个大三角形变成了什么?

  • 大班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活动:长和短

    活动目标 :l 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l 能从三个长短不同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l 感知生活中物体的长短不同。 活动准备 l 长颈鹿、小松鼠玩具各1个。 l 2条颜色、图案一样,长短明显不同的围巾。 l 每组2个学具筐,内放置长短不同的纸条、项链、彩笔、绳子若干。 l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l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条围巾,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个物体间长短量的差异。 教师:小花猫织了两条漂亮的围巾(两条颜色、图案一样,长短明显不同的围巾)。瞧,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教师用手

  • 优青教学活动展示:量量有多长(数学——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并能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2.感知同样的长度,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会有差异。 活动准备: 测量结果记录表,百宝箱若干,各种自然物(长短不一的铅笔、积木、盒子、罐子、缎带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比高矮游戏,引出测量的话题 1.请幼儿自由比较高矮,找出最高的是谁。 2.讨论:小朋友到底有多高呢?如果没有尺子,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 二、 互测身高,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尝识利用百宝箱里的各种材料和同伴互测身高。 (1) 认识测量记录表,理解

  • 大班数学活动计划:多角度分类

    执教教师:汤 娜 指导教师:邱彬红 选送单位:龙岩市第二幼儿园 活动内容:多角度分类 活动目标: 1.能关注物体的多种特征,对同一种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能用简单的标志记录并表述自己的多种分类方法。 3.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已有简单的分类经验。 2. 物质准备:课件,分类的图片、实物,大小篮子; 人手一份分类板、记录单、笔。 3.活动前,安排好幼儿的穿着。 活动过程: 一、以小兔搬家引入活动 1.结合PPT,教师引入:今天小兔搬家,家里的东西又多又乱,请

  •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比较面积

    教学目标:1、清楚面积的几种比较方式。 2、学习用正方形画格子,数格子的方式测面积,比较面积的大

  • 数学游戏活动:计算比赛

    游戏:计算比赛 目的: 1、练习钻、爬、跳及跑的动作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准备: 垫子4块,呼啦圈4个,每两把椅子中间拴一个呼啦圈,10以内的加减法卡片若干挂在绳上,地上的小筐里装数字卡片若干。 玩法: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4对,站在起跑线后。 游戏开始,教师法令后,各队的第一名幼儿快速向前跑,跨过小河,爬过垫子,钻过呼啦圈,然后跑到绳下,跳起摘一张算式卡片,迅速跑回,拍第二名幼儿的手,依次进行,直到全部完成。最后,教师检查幼儿手中的试题和得数卡片,以算的队、速度快的队为胜。 规则: 如果钻爬的动作

  •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今天,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狗、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他们已

  • 大班数学《8的组成》活动设计

    一、 活动背景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