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6-21 16:18:29
《小班数学活动:纸盒的一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活动目标:1. 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2. 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活动准备:1. 准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其中大小鞋盒各一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使用相同的包装纸进行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积木若干;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
请幼儿看图,说出图中的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游戏二:吃饼干。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
“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呢?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
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是不是看懂了爷爷的要求呢?有没有谁吃得太多或是吃得少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
“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哪,让我们来一起唱首歌吧”。
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老师指挥,提醒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此活动适宜在小班上学期进行。)
活动反思:
鞋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又容易收集,不需要花费太多代价,它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房子”等,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来堆砌、拖拉,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发地进行比较,哪两个盒子长得一样?哪个大?哪个小?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设计了此节活动。
整节活动通过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进行比较,创设情境,让幼儿进行反复操作,使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老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由于老师“教”在前,孩子“学”在后,所以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
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老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这也是导致孩子们在一节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的直接原因。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答案,“为什么它们是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找到答案后,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进行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也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示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部分老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约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如果由老师直接将操作要求告知孩子,也许会用更少的时间,但是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观察、理解图示的机会。
为了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了实物照片,在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采用了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师再进行引导的方式。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评价一节教学活动,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这节活动的结果是否完美,而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关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是否教会孩子“学会学习”,为他今后甚至于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并简单描述分类结果。2、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穿线板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由谈话开始导入,妈妈的项链。) 老师:小朋友,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的妈妈都有项链吗? 老师:你们看到妈妈都戴着是怎么样的项链呢?谁来说一说呢? (幼儿回答) 老师: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真厉害!能看出妈妈的项链是怎样的。老师也有漂亮的项链,你想看吗? (老师出示穿线板做的项链) 老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的项链是什么做成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简单的里外空间特征。2、让幼儿初步尝试理解和应用里外空间形式的表达方式。活动准备:红、黄、绿、蓝色的小车图片各一个、花朵图片各一个、红、黄、绿、蓝色的彩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小虎邀请我们去他家,可是他的家里太乱了,到处都是小汽车,我们一起来帮小虎把他的汽车放到正确的位置。 在黑板上画个大圆圈,标识上每种颜色的小汽车在圈外还是圈内。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把小汽车送到相应的位置,你们看看它们应该放到哪? 二、基本部分 师:我们收拾好玩具,让我们一起到花园里走走吧。
活动目标: 1、巩固15的序数,会用序数词表达物体的排列次序。2、初步了解序数与基数的不同。 活动重点: 巩固15的序数,会用序数词表达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序数与基数的不同。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一列火车有五节车厢,萝卜图片 两种颜色的数字卡片 篮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复习5以内的序数) 老师:小朋友们好,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小班的时候讲过一个跟萝卜有关的小故事,你们还记得故事的名字吗? (幼儿回答) 老师:对啦,故事的名字叫做拔萝卜,你们看,今天啊小动物们开车小火
设计意图: 分类活动属于逻辑观念的内容,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分类活动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物体放在一起),一个则是分类(即将一组物体分成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因此,我们选择了按物体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活动分小鱼。 考虑到游戏化、生活化是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活动的特点,鱼又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物,教师设计了钓鱼游戏活动,使其更有情境性、趣味性,让幼儿在玩中学,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概念。 活动目标:
今天早上的数学活动是《春游》,活动目标要求能手口一致的点数4以内的物体;比较物体的大小,按大小差异排列4以内的物体。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环节创设: 1.情景贯穿 活动中,我以孩子们的周末春游为契机,在白纸上画出汽车的简笔画,然后让孩子点数车子,并比较车子大小,然后告诉孩子汽车开到油菜花田,又一起看油菜花,将油菜花放进不同的花瓶中。 2.典型人物 幼儿对警察叔叔的形象特别崇拜和感兴趣,活动中我让警察叔叔的形象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开始是汽车在高速上坏了需要警察叔叔修理用一根绳子将汽车拉在一
设计理念:皮亚杰说过: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进行一番系统、连贯的思考,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帮助小动物认路,让幼儿复习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认识。通过看一看、选一
【介绍】现在的孩子接触日历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家长都是看手机里了解日期,传统的日历越来越被人们淡忘,根据《幼儿园里朋友多》这个主题,需要让孩子了解自己和同伴的生日,那么得先从日历开始。 中班的孩子有的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有的不知道生日在日历的哪一页上,甚至还有的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有哪几个数字组成的,更别说要了解同伴的生日,并和自己的做对比了。由于前期的经验少之又少,所以我在开展关于生日、认识日历的活动之前,先将一份完整的日历投放在主题墙上,希望孩子们在翻一翻、看一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引发他
在整个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我制作了两个不同表情的面具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的积极性,在同时又出示了制作的材料用幼儿来制作。让幼儿说说自己的五官长在什么地方,来引导幼儿去观察不同面具的不同特征。我在材料里准备了不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嘴巴,不一样的耳朵和鼻子和不一样的眉毛。去让幼儿大胆地想象做一个能夸张的表现人的表情的面具。当幼儿戴上自己做的面具后,幼儿的那种开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个活动虽然幼儿热热闹闹的讲、做显得很次序井然,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 1、讲解于操作方法可以更童趣点、合理点。 我
活动目标:1.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2.体验用立方体玩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幼儿活动资源各种立方体双面胶立方体许多 游戏过程: 1.出示神秘袋,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教师从神秘袋中取出一张正方形纸、一个正方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告诉幼儿正方体的名称。(2)操作探究、观察、比较,发现正方体的特征。请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正方形和正方体有啥不一样。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正方体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