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资料 > 幼儿园课程教材分析
应彩云: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

应彩云: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

更新时间:2014-07-20 21:35:05

《应彩云: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课程教材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2009年的春晚,娱乐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小沈阳,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欢笑。
我发现人们喜欢小沈阳,除了他令人发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还有就是他会歌唱,虽然仅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
小沈阳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刘欢、刀郎和阿宝。模仿刘欢,一开腔就几乎乱真,却又很快地不露痕迹地唱串了“门”,赢得了观众的“当头彩”。接下来模仿刀郎,犹如刀郎再现,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起。最后模仿阿宝,高亢的音域让观众惊叹,可关键时他却卖起了关子,一句“起高咧”乐翻全场。
不难看出,尽管是三段同样的模仿唱,他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把观众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设想一下,如果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尽管我们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却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样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然成人都拒绝一尘不变,何况幼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我掀开钢琴盖,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时,我听到了几个男孩的叹气:“嗨,又要唱歌了。”尽管在不动声色中我上完了课,可心中却始终有点落寞——因为唱歌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
过了两天,我带了把京胡走进教室,在孩子面前边拉边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拥在我的周围,起劲地唱着前天唱过的同样的歌。
显然,孩子也是喜欢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这样组织活动——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
教师先拿出苹果,问孩子: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又拿出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教师再拿出桔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它又长得什么样?
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机灵一些的孩子,在教师问第一个问题时,也许就已经猜出 后面是怎么回事了。进而我又发现,往往被教师视为“不专心投入活动的孩子”有不少是机敏的。
由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在设计活动时,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认识水果”为例——
认识苹果:教师出示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问:它是什么样的?
认识香蕉:教师出个谜语:黄金衣,身上包,中间弯弯两头翘。提问:猜一猜,它是什么?
认识桔子。教师制作一盏“小桔灯”:让孩子边玩边说说桔子的特征。
相信这样的活动,孩子一定喜欢。
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孩子对这些职业向往,进而体会兔奶奶的自豪情感。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曾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
问题二:兔老二是厨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厨师?
问题三: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当然,也可以设计活动形式相同,内容却不同的活动——
一次,我借班上课,和同事一起开展“一课多研”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男孩女孩排排队”。教材要求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是“帮助孩子积累模式排序的经验”。
整个活动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队的经历。我很担心,这群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会不会跟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队”?于是,我想到了游戏,也许,游戏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离。
我设计让孩子们坐汽车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戏取名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园赏橘。让孩子们在“上车”时有了“排队”(排序)的初次经历。来到橘园后,品尝橘子带给了孩子们意外的惊喜。
第二次出游,去树林观叶。让孩子们在“上车”时再次体验“排队”(排序)的经历。来到“树林”后,我挥撒落叶,孩子们追逐着漫天飞舞的树叶,情绪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边漫步。让孩子们挥着小彩旗“排队”(还是排序)上车。我刚出示海景图,一些机灵的孩子就问我:“海边有吃还是有玩?”看来,孩子们对旅行显然饶有兴致。
听说,春晚的剧本,是小沈阳的师傅“小品大师”赵本山呕心沥血磨出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其实,教师设计活动就好比给小沈阳这样的演员写剧本,如何吸引观众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异”。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相关阅读
推荐
  • 聚焦美术教学——记美术组优质课展示活动

    美术教研组策划了一次优质课展示活动,推荐了三位教师参与展示,三个不同层次的老师带来三个不同思考的小班美术活动,在关注全体幼儿、关注目标达成的同时,体现了名师的综合素养、骨干教师的干练扎实和新教师的激情投入。 若妍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美术活动网鱼喽》。游戏化的情节创设、不同形式的媒体展示,变换的背景音乐,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教师示范时的重点强调,让孩子很好地掌握了织网的要领:从纸的这头开始画到另一头,从纸的最上面画到最下面。在网鱼过程中大部分孩子的作品都能达成教师预设

  • 对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思考

    曾经在一片文章中看到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条幸福的道路就是课题研究。 的确,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也是园(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但是,就目前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从事课题研究的老师大多都表示没有什么幸福感,对于课题研究的描述也只有用苦字、累字来形容,尤其是在选题、开题和结题的时候,不是苦于毫无头绪,

  • 教育研讨活动——“蹲点研讨”

    如今的教育研讨活动流行这样的词汇蹲点研讨,刚接到蹲点通知时,老师们都问,什么是蹲点,蹲点要干什么,怎么弄?说实话我也不大理解。印象中第一次听到蹲点出自公安出身的先生,他们为破案经常蹲点,寻找线索,观察犯罪嫌疑人的行踪等,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蹲点成了我们的教研术语。很荣幸,幼儿园的业务园长和健康组都选择了我们大班组。 一周的蹲点研讨活动开始,和西瓜豆豆一起聆听了组内老师的课堂教学,每堂课后都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沟通,如:教具的合理运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提问的设计和随机教学中的有

  • 早期阅读教研组第二次教研活动内容

    我们教研组一直是以幼儿游戏识字为主的教师,所以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创设一些语言特色的活动,并在这学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补充。 一、绘本阅读 1.绘本情景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我们园已有三个班级开展了绘本阅读活动,本学期,我们以绘本教学为切入点,教研组着重围绕绘本的解读与分析、绘本教学的设计开展了实践与研究。每月阅读一本绘本内容。通过自由阅读提问思考集体共赏口述绘本小组作画。通过幼儿和教师全面的互动学习绘本,使绘本阅读真正深入幼儿的心中,从而加强了幼儿对文字和阅读的兴趣

  • 幼儿园课程改革专题研究——论幼儿园课程特质及课程改革中的教师

    一、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活动说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使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经验说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幼儿内在的生命力促使他们好奇好问,他们需要睿智的引导者引领其

  • 小班生成活动:立足生活实际,开展生成课程

    金秋十月,是水果收获的季节。水果既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观察水果的外形特征、手口一致地点数和建构大小的概念等等。为了让幼儿能够获得与真实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小班组结合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教学活动,生成了一个社会大活动大家都来买水果。 活动是这样进行的,在三楼的多功能厅里,老师们把孩子们带来的各种水果进行分类,布置成了一个品种多样的水果店,有大大的柚子、有漂亮的火龙果、有毛茸茸的猕猴桃等等。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捧着篮子和钱,好奇地进入了水果店。四位营业员阿姨大声地吆喝

  • 中班活动:妈妈的愿望——欣赏安娜波尔卡

    太仓市娄东中心幼儿园学目标,说设计第二轮学一学,写一写活动 题目:安娜波尔卡 领域:音乐 设计人:周莉莉 年龄段:中班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不同的乐段性质,尝试随音乐合拍的做动作。 2.了解乐曲结构,对音乐欣赏活动感兴趣。 目标解析: 五大领域目标指导中这样提到: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音色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意;学习使用大肌肉动作,感受和表现二拍子音乐和三拍子音乐的不同情趣;在初步掌握前奏、间奏、尾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乐句、乐段的开始和结束,初步了解音乐结构中的

  • 一堂生动的科学活动——即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昨天上午在我们幼儿园的多功能大厅里坐满了三个幼儿园的老师,开展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大家认真观看了上海红黄兰幼儿园的特级教师蒋静的一堂生动的大班科学活动我的体重我知道的录象,虽然没有现场的亲身体验,但通过小小的屏幕,我同样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特殊教学魅力。一般来说科学活动都是比较枯燥、单调,且逻辑性比较强的,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对幼儿来说学得又比较乏味,可是蒋老师却能拉家常式的自然而然地引入活动的主题,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一把秤、一张纸这样简单的材料在蒋老师的运用下,贯穿于整

  • 探索、学习、提高——以教研活动“纸爱变花样”为例

    安徽省天长市城南幼儿园 刘文兰 陶行知先生有云:.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本文通过对纸爱变花样这一案例的两个方案设计、执教的比较和解析,以期为年青教师在日后教育教学中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案例一:《纸爱变花样》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并能按照儿歌的语言创编儿歌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