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幼儿教师的磨课历程》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课程教材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三月的春风清新迷人,三月的阳光温暖明媚。因为有这样的机会,从自主申报、上交预案到确定人选、公开展示,我幸运的参与到了“南湖之春”的选拔评比活动中。最初选择《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个绘本内容,是在上海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中观摩过,执教老师将它定位成中班语言活动,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绘本阅读内容,仅仅将它作为一个语言活动,画面内容的挖掘价值将大大降低,反复思量后,我大胆并坚决的将其预设成绘本阅读(尽管那时阅读活动并不提倡)。用了两天的时间,查了大量的关于绘本阅读教学的资料,完成了教案的预设并上交。
在起初业务会议上得知进入6人展示评比的行列,既高兴又有压力,有这样的机会又得忙了。从通知到评比不足一个月的时间,绘本阅读活动,孩子手中总得有一本书吧,于是便开始上网查找、下订单……在等待中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没有绘本,试教也无法展开,眼看着就剩下不到两周的时间,绘本的影子都还没发现,我的心也跟着一起提到了嗓子眼。总算在一周后收到了邮局的包裹单,于是便急匆匆的去提书,那时,离上课不到十天。
拿到绘本后,做了简单的幻灯片,对教案又重新梳理了一遍,但基本的理念不变,那就是让孩子真正自主阅读、交流起来,第二天便开始了第一次试教。我让老师帮我把每一次的试教都拍成录像,这样可以好好的琢磨自己的教态、手势、回应、说的每一句话等。第一次下来,让孩子交流自己感兴趣的画面,课堂中充满了笑声,虽然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浓厚,但对于画面的处理,我顾及的太多,整个活动严重超时,我没了信心。但课还是一样要去思考、去研读,于是我一边开始设计课件,一边重新设计方案。拿出绘本又仔细地阅读了随书赠送的“绘本导读”以及编者的话,细细的去品味它所传达的意图,借鉴了《幼儿教育》杂志上“追求开放的教学状态——从阅读活动《金鸡冠的公鸡》看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修改教案重头来过,从记录孩子的问题入手展开交流讨论。这一次的记录表是采用每人一张,最后张贴汇总展示交流,但试教下来发现效果并不好,记录表很小看不清楚,但孩子们阅读、表达都很投入。由于课件没做好,完整阅读时,教师带着幼儿一起看书阅读,感觉不是最好。于是边看录像便开始修改……
第三次试教,记录表换成了集体记录的大表,便于查看和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最后进行完整阅读时,教师带领孩子一起完整的看、一起完整的讲。第三次之后,自己说不上来效果怎样,虽然每一环节都还顺利,但总感觉没有味道。又对着试教的录像反复的看,到底哪个环节还不够清晰、不够到位。跳出现场再去看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就能发现许多的问题:如不自然发生的动作或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方法、教师的回应等,便于真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记录表的改进效果还不错,决定继续使用;但课堂中缺少了孩子的愉快笑声和阅读图画书时的趣味性。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思量和研读,终于豁然开朗了:在这个绘本故事中,有些孩子看不明白的地方正是别的孩子觉得有趣的地方,而如果抓住了交流有趣的地方,不仅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绘本中的情趣性也展露无疑。暮然回首,原来想要找的味道就是绘本中鼠小弟的童趣模样和努力想办法、不放弃的毅力呀。作为一个绘本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在一个活动中呈现给孩子,包括完整阅读时,也不应该是教师将丰满的绘本内容呈现出来。因此,在第四次试教时,改用交流孩子感兴趣的画面、同伴释疑看不明白的地方,完整阅读时,教师引领孩子边看边讲,但画面的内容有孩子进行补充,教师只是搭建一个支架。
轮到正式上课了,我抽到的是下午第一节,那是孩子还处于迷糊的状态,怎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呢。带他们走出教室,看着一个个还混混沌沌的小脸,我的心里还真没谱了。问了孩子们好几次睡醒了吗?期待他们能兴奋起来。课件、图画书吸引了孩子,他们和我一样很快融入到了活动中,我们一起在鼠小弟的世界里感受它的童真和童趣。天妃幼儿园的孩子们很棒,在活动过程中的热情参与、积极互动以及聪慧敏锐,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展现阅读的魅力。
上完课之后总体感觉还不错,能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并将“球”抛回给孩子,互动、交流都能轻松自然。注意了一些课堂细节的处理,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但在一些小小的地方,还可以做的更好。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艰辛的,但收获是丰硕而幸福的,细细地“研”,慢慢地“探”,在绘本阅读中找到那抹光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