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的几个问题》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听课评课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活动”是相对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而言的,它是构成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本专题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向领域活动。本专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评价领域教学活动。为方便表达,本专题中“教学活动”用“课”作为代名词。
一、为什么要评课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纲要》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评课的目的:
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目前评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重评“教”,轻评“学”(形式、方法、手段);
2、重评“外在”,轻评“理念”;
3、重评“流程”,轻评“目标”;
4、重评“刚性计划”的执行,轻评“方案的调整”;
5、重评“结果”,轻评“过程”;
6、重评“眼前”,轻评“长远”;
7、 “以点代面”的评价;
三、如何评课?
1、评课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评价时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感情用事。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合理,能较准确反映教学的真实水平,评价理念充分体现《纲要》精神。
全面性原则:
评价要力求全面,能涵盖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既关注教师也关注幼儿;评价要体现教育的“三维目标”;评价时要力求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相互尊重的原则:评价是一种相互帮助、促进各自发展的行为,它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平等磋商、相互信任和鼓励的基础之上。
2、评课的内容与方法
构成“课”的各种要素都是评价的范围。它包括目标、内容、准备、组织与实施、效果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师要了解幼儿,就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而观察幼儿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前提。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是怎么认识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分析、估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潜在的发展水平或幼儿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出这两种发展水平或两种能力的区别,以此为基础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目标。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确保幼儿健康、安全并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应来自于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长远发展需要什么,根据教育内容来确定方式和策略 ,教师要清楚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并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适宜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3)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广泛而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已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同时主动、及时地进行反馈,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已,增强他们的信心,并使他们的优势向弱势迁移,最终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4)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应是动态的,要紧密跟随幼儿在学习活动时的思考,把握时机提供适宜的“支架“,不断地减少“支架”,最终撤消“支架”,使幼儿能够独立解决挑战性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常见的两种评课方式:全面评价与点评。
全面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检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我们的做法:以观察为基础,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
附: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表
评价要点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
目标的可落实性
目标的和谐性
目标实际的达成度
内容的年龄适宜性
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的科学性
相关环境材料的适宜性
(20分)
内容的实际完成情况
教师讲解的适宜性
老师教学策略的适宜性
教师对幼儿的关注
(32分)
教师评价的适宜性
幼儿投入的程度
幼儿的互动机会
幼儿面临的挑战
幼儿的学习习惯
目 标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活动所确定的目标与特定年龄班 的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否一致。过易和过难的目标都是不适宜的目标。
2、目标的可落实性是指活动的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易行衡量。
3、目标的和谐性是指重点或核心目标是否突出,认识的目标与相关的学习策略和相应的情感的目标是否得到有机的反映。目标罗列过多是目标缺乏有机联系和核心目标不突出的表现。
4、目标实际的达成度是指在实际的活动过程,计划的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非计划的对幼儿有重要意义且与活动有机联系的目标实现的情况达成的目标与原定的目标是否存在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否合理。
内 容
1、内容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所选的内容与特定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否一致,是否最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2、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选的内容是否最大程度地包含了活动的目标,内容和目标间的不一致将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容量的适宜性,就是活动内容的多少是否最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内容过多和过少都是不合适的。
3、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所呈现和解释的活动内容是否科学、准确,给幼儿的知识和概念是否会影响幼儿进一步的学习。
4、内容的生活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也就是活动的内容是否能反映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否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
5、环境、材料的适宜性是指与特定活动相对应的环境、材料是否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的学习,能否满足幼儿探索、操作和交往等活动的需要。
6、内容的实际完成情况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预定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成,有没有完成一些计划外的活动内容,在什么特定的情境下发生,合理与否。
教 师
1、教师讲解的适宜性是指老师教师对特定活动内容的讲述、解释是否适宜,讲解的适宜性不是用所占时间来衡量的,而是衡量是否到位,即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和促进幼儿思考。讲解不清晰和底层次的或重复的讲解都是不合适的。幼儿的学习主要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交往及其他实践性活动实现的。
2、教师教学策略的适宜性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问题情境,尤其是面对幼儿的学习状况所采用的旨在激励、指导、传授、帮助、启发的具体策略是否合适。这是对针对特定的幼儿和特定的问题情境而言的。
3、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主要是指对幼儿在活动中状况的关注,具体地说,包括对幼儿的现实需要、兴趣、活动投入度、遇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的关注。衡量教师对幼儿关注程度的主要内容是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一些重要事项是否注意并采取包括忽视在内的有效策略。
4、教师总结和评价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是否根据需要,开展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针对个别幼儿,也可以针对小组或全班幼儿;可专门评价,也可以在情境中评价但评价一定要从需要出发,不能流于形式,或为评价而评价活动评价应注重过程中的、情境中的评价。
幼 儿
1、幼儿的投入程度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表现出创造性。
2、幼儿的互动机会是指活动中是否有适宜的幼儿与同伴、与成人的互动的机。幼儿教育的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但互动也要从需要出发,无实际问题的所谓讨论、没有合作必要的所谓合作不是适宜的互动。
3、幼儿面临的挑战是指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否获得新的经验,是否面临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幼儿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已有的经验。换言之,活动有没有将幼儿带到最近发展区。
4、幼儿的学习习惯是指幼儿活动的坚持性,轮流、合作及分离等基本行为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到。
3、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幼儿的“学”,把评“教”与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2)既关注教学的外在行为,又关注其行为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纠正理论理解上的偏差,改善教育实践。
(3)既关注教学流程,又关注其过程中各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把教学策略的评价与教育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4)既关注教师执行计划的能力,又关注执行过程中教师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
(5)既关注教学的结果,又关注教学的过程,把评价结果与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6)既关注眼前的教育,更关注长远的需要,把评价当前的教育与幼儿的长远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
(7)即关注“点”的评价,又关注“面”的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偏颇。
四、评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首先,应具有本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
(1)掌握本领域活动特点(如科学:探索与发现;语言:倾听与表达;艺术:欣赏与表征;社会性:情感体验;健康:活动性)
(2)了解各年龄班要求
(3)熟悉本学科(包括各种类型)教学法
(4)正确理解新《纲要》对本领域(学科)的要求(包括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组织与实施)
(5)知道本领域教育的“关键能力”指向
健康:自我保护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艺术:创造能力;
其次,评课应对本活动作以下了解
(1)明确本活动的目的
(2)知道本活动设计的意图
(3)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第三,评课应具有一定相关的教学经验
(1)具有相关的学科教学经验
(2)事先作相关的知识储备(领域信息的收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思考,包括信息、理念、教学方式改革等)
叶澜:什么样的课算好课
?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
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轮子》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认识。
2、初步感知圆形物体能滚动的特点。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寻找轮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汽车图片(没有轮子)、生活中相关图形实物,
如纽扣、盒子、透明胶、积木等。
3、贴有“笑脸”和“哭脸”标记的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寻找轮子,初步发现轮子的特性。
1、师出示汽车图片: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辆汽车,是呀,没有车轮子,
能开吗?我呀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了很多的东西,看看是什么?
2、师:可是我呀不知道这些东西哪些可以用来当轮子的,哪些不可以当
轮子?小朋友,请你们帮我来找一找,好吗?
3、师出示小筐子:这个筐子贴有“笑脸”标记,小朋友把可以当轮子的东西放入这个筐里。这个筐子贴的是“哭脸”标记,表示“不行”小朋友把不能当轮子的东西放入这个框里。记住了吗?考一考小朋友,“笑脸”筐里放什么?“哭脸”筐里放什么?
4、师:请小朋友轻轻地走下去找一找,放在不同标记的筐子里。
5、幼儿初步寻找轮子,并放入不同标记的筐里。
6、师:小朋友,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么多的轮子,看看是什么东西呀?(师随机找几个说一说)
7、师:这些东西为什么可以当轮子呢?
8、师:圆形的东西为什么可以当轮子呢?
9、师:想想看,你看到的车轮子在马路上是怎么动的?是吗?请你来试一试,让这个罐子动起来。
10、师:看呀,滚起来了,滚起来了。这个罐子真的滚起来了,所以它是可以当轮子的。
11、师:这个“笑脸”筐里有很多圆圆的东西,它们是不是都能当轮子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推一推,看看它们能不能滚起来
二、玩轮子,感知圆形物体能滚动的特点。
1、:师:请小朋友找一个空地方来试一试。
2、师:刚才你玩了什么?它能滚动吗?请你来试一试。
3、师:还有谁玩了其他的圆形东西,你们上来试一试。我们帮他们加油,(车轮车轮滚呀滚)他们成功了吗?
4、师:谁玩了透明胶,它能滚起来吗?我们帮他们加油,(车轮车轮滚呀滚)
5、师:原来,圆形的东西能滚动,所以都可以用来做轮子。
6、师:这个“哭脸”筐里也有两个圆圆的东西,他们能当轮子吗?请两个宝宝试一试。呀,滚起来了,所以它们也能当轮子,应该放在什么筐里?
7、师:这个“笑脸”筐里有三角形的东西,它到底能不能滚起来当轮子呢?请这个宝宝来试一试。
8、师:不行,不能滚起来。这个“哭脸”筐里还有很多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东西,它们到底能不能滚起来做轮子呢?请小朋友也来试一试。
9、师:刚才你们玩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起来?
10、师:原来它们不能滚起来,不可以当轮子。
三、找轮子,再次感知生活中圆形物体能滚动的特点。
1、师:圆圆的东西能滚起来,可以做轮子,现在,我
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圆圆的东西,看看它们能不能当轮子?
2、师:我们开着小汽车出发吧。
评课稿: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轮子》
一、选材贴近生活。
1、内容源于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在享用着轮子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每天来去幼儿园乘上爸爸妈妈的各种车子感受到轮子的方便;玩扭扭车、滑板车感受到轮子的乐趣。老师选取这一活动,意在引起幼儿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轮子的关注,培养小班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现象的态度。
2、材料来自生活。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孩子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在“有趣的轮子”活动中,老师就找了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物品,让孩子在玩一玩、推一推中,发现圆形物品能滚动的特点。
二、目标制定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三、过程注重探究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老师从小班开始就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一理念。
四、环节紧凑有序。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老师从“没有轮子的汽车”引起孩子“找轮子”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猜想、辨别、探究、验证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地获得“圆圆的能滚动的东西可以做轮子”的经验,也很好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师幼关系融洽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载着实现教育目标,并将教育目标内化成幼儿的自我需要,促进幼儿发展的责任。尤其是在课程建构中,教师需要主动的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同样的,幼儿也应该主动的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意图,在彼此的沟通中融合双方的意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幼有效沟通”。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当你出现在儿童视线中的那一刻开始,你对他们的教育便产生了。”同样的,“当你出现在儿童视线中的那一刻起,你与他们的沟通也就开始了。”所以,沟通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