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1-07-02 10:04:27

《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道理,就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我们幼儿园里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想玩的玩具拿不到手,就打人、咬人,一定要拿到手为止,要不就大吵大闹,这都是家长过分溺爱造成的后果。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家长们都很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子女:“我们家的孩子学了钢琴、小提琴、奥数、国画、古诗、珠心算……,他可厉害了,你们家的孩子学了什么啊?”其实,孩子对这些未必有兴趣,只是父母要求自己去学,“迫不得已”去学而已。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也是很简单一个例子,我们班的祉彤、祉右是一对姐弟,妈妈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觉得祉彤非常的厉害,尤其是舞蹈方面。祉彤妈妈很想她进去幼儿园的体操队训练,可是因为祉彤个子实在太高,体操队的老师看见她的身形、动作都不太理想所以婉拒了祉彤妈妈的要求。祉彤妈妈听后就很生气,说我们老师偏心,明明自己的女儿在这方面都很出色,也不肯选进去。后来事情闹大了,体操队的老师只能让祉彤在她妈妈面前尝试几个体操难度较大的动作,结果动作做不到,还扭伤了。不用说,孩子  这一次在大家面前出丑了,自己立刻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哭得怪可怜的。本来很有自信的一个孩子,可能就因为这一次,很多东西都不肯尝试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根据数据显示,出现自闭、自卑、说谎、妒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绝大多数生存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的吵闹、暴力行为令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孩子在长大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心理压抑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犯罪的个案。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较强,我们更应多尊重他们,发扬民主。
  (四)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1、案例一:大一班孩子阿毅,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我说:“任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我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我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我笑,但从来不与我说话。大一班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
  2、案例二:大二班男孩涵清,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同伴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常常缠着同伴,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她妈妈说她活动过度(多动症)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8人),老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后来我们家访得知,其实该小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活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家乡、孩子,到异乡打工,孩子都一般是寄养在亲戚家或者是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老一辈人地抚养、教育观念守旧,往往都十分娇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我们东莞的外来打工的人员很多,由此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也特别多,由于打工者的素质较低或不重视教育方式,所以这个现象一直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五)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我们幼儿园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上述案例二)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上述案例一)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办法,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
  (六)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记得3月份我看了珠江台夜倾情的一个栏目故事:一个小男孩的父亲有精神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喜欢虐待这个小男孩,经常用冷水帮儿子冲凉后不给衣服穿,然后要小男孩在外面吹风……。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表面上是一个正常人,但回到家里对经常会虐待自己的妻子,把妻子淋湿后放到自己专门设置的一个空调房里,然后用视频监控妻子,看到妻子冷到嘴唇发紫、全身哆嗦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然后实施性侵犯。同时,这个男孩是一个庞大的贩毒集团的头目,杀人放火的事情做了不少。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感觉父母亲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和间接地留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那么,在现代家庭中,怎样才能保持孩子心理健康呢?
  (一)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4、要对孩子宽严并济。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1、尊重孩子,尽管他们年龄小,也要把他们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与家人融洽的关系。
  2、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要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应是爱而不娇,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在这样民主自由、宽严适度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必然表现出热情、直率、活泼、开朗、自信、活动能力强、善与人共事、社会适应力等良好等优良品质。
  3、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三)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1、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2、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3、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四)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五)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六)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珠心算、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兴趣的培养。我们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七)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八)利用游戏——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游戏有利于调整幼儿的消极情感。
  游戏是儿童表现自我情感的一种方法,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弗洛伊德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医生、当警察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当“爸爸”、“妈妈”,去“开火车”、“开飞机”……,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各种情感,不管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感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能够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的行为,调整消极的情感。
  2、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家长可以多和孩子玩棋类游戏,此类游戏需要按照统一的原则、方法,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否则就玩不好。如果当自己能按照规则玩下来了,或是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在“小医院、过家家”等游戏角色中是否尊敬他人的劳动,是否有责任心。
  3、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参加小组,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协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更好的考虑别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例如:“赛龙舟”游戏是由4个小朋友共同完成的。一人有节奏地敲出能振奋人心的鼓声,另外三人必须随着鼓点,一起用力往前划。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需求。因此,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帮助,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这种游戏除了与同伴一起玩,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与自己孩子玩。
  (九)利用动物——动物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好伴侣。
  动物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更有爱心懂得爱护弱小;二是孩子有伴不再感到孤单了,三是孩子对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或爱。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儿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儿童乐于接近自然、乐于接近动物的天性,有效利用伴侣动物作为教育孩子的媒介。与动物关系越亲密的儿童,他们的分享意愿和照顾幼小儿童的意愿也越强烈,孤独感水平也越低。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充当某些人类角色的功能,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好伴侣。动物对家庭带来的积极影响中最显著的是,伴侣动物增加了家庭的欢乐,让家庭变得热闹了。
  总之,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建设;即要注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少数幼儿;即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参与。只有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释:
  (1)曾绮、卢咏莉:《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研究报告》,学前教育周刊2008年第10期,北京学前教育周刊社,第44页。
  (2)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第78页。
  (3)费洛伊德:《精神分析论》,早期教育周刊总460期,早期教育编辑部,第1页。
  (4)丁瓒:《心理卫生论丛》,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0页。
  (5)王丽娇、毛颖敏:《游戏的魔力》,早期教育周刊总389期,早期教育编辑部,第30页。
  (6)西尔斯:《解析孩子的家庭教养类型》,汕头出版社,第268页。
  (7)朱家雄:《当前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偏差》,早期教育周刊总454期,早期教育编辑部,第20页。
  参考文献
  (1)潘庆戎、白丽辉,《幼儿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易杳、陈宝家,《家庭教育在缔结中华民族的未来》,1995年第10期
  (3)董群,《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石油教育,1996年第11期。
  (4)谢倩霓,《抵达孩子的世界》,学前教育周刊,北京学前教育周刊社,第389期(2008年)。
  (5)韩波,《倾听儿童的声音》,学前教育周刊,北京学前教育周刊社,第385期(2008年)。
  (6)费洛伊德,早期教育260期,早期教育编辑部,2008年版。
  (7)现代育儿报,1508、1499、1498、1476、1480期(2009年)。
相关阅读
推荐
  • 配合与沟通在班级中的运用

    两位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中生活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小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一套办法,如何把两个人的思想方法融合到一起呢,就需要大家的主动配合与积极沟通。 假如在班级中的两位老师总是有话不说,自己做自己的一套,那时间长了,感情就生疏了,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班级常规的管理,对孩子的习惯性养成不利。虽然在班中会有一位老师资历深,一位老师资历浅,但不会因为这样就有欺压的情况,大家都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承担班级工作,不分你我。其实两个人一天当中有很多照面的机会,在一起的时间也很长,所以

  • 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活动室中的主人

    幼儿园各种活动丰富多彩,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布置着活动环境,孩子的活动空间越来越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区域,区域里面投放的东西也是数不胜数。往往活动好后活动室有点凌乱不堪。活动结束后,有时我们会随便叫几个能力强的幼儿收拾一下就算了事,有时为了省事,干脆自己整理。随着《保教指南》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这种越俎代苞是有违《指南》精神的,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这一过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因素和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机会,只要善于利用、注重发挥,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生活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我们的班级就是我

  • 学《细则》的反思

    通过学习《细则》开始觉得,我们每天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后,才觉得细则的重要性,细则中有很多学问和奥秘,我将继续不断的学习,不断探索,将细则标准要求贯穿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过好自己的童年生活。 通过学习生活活动中的:入园、盥洗、餐点、饮水、入厕、睡眠、离园等七大环节的深刻反思。 1、 入园环节。 在入园环节,虽然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离细则的要求相差很远,每天早上7;00在园门口迎候每位家长和孩子的到来,互相问好后,老师仔细的问家长孩子昨晚睡眠时间,

  • 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做孩子成长的伙伴(小班彭老师)

    通过河口社区组织的我陪幼儿共成长活动,我再次聆听到了沙教授贴切、具体又富有幽默的讲座,我从中受益良多。一、尊重幼儿发展特点: 当沙教授问到您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株什么样的植物?时我想:我的宝贝是一个小女孩,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株柳树,希望她能像柳树一样具有她的灵性、她的柔美、她的坚强、她的傲骨。做一个柳树一样的女人吧,不断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我,在一层一层的蜕变中,静静地吐露着自己的芳华。 当我正想得投入的时候,沙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一株什么植物,先得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种子。他是颗

  • 解读教材,明确故事或诗歌呈现方式

    作为执教者,第一要做的便是解读教材,只有自己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才能细化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以达成活动目标。在自己吃透教材后,要明确活动中出现的故事或诗歌的呈现方式。笔者认为主要以不同年龄段来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故事以先完整后分段讲述为主。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首先需要完整性的讲述,让他们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再进行细化,分段讲述故事。这种先总后分的方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因为小班幼儿对于故事的拼接联想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如果一开始采用

  • 教学方式的蜕变:从平淡无奇到形成特色

    当蝴蝶破茧而出,穿上美丽外衣的时候,它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蜕变;当种子汲取养分破土而出,脱去笨重的盔甲时,它也实现了自己最伟大的蜕变。而我,就如同这沧海中渺小的一粟,在傍徨、挫折和起伏中,也实现了属于自己的一次次华丽蜕变。 一、师生关系的蜕变:从盲目的爱到有原则的爱。记得97年刚从学校毕业,来到幼儿园工作时,除了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份新鲜和激情,还有对孩子那满腔的爱。我爱我的孩子们,我努力地想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我不约束他们,我也不限制他们,我满以为我这样做,孩子们一定也会同样地爱我、尊敬我。可是事实却

  • 幼教反思:小纠纷 大智慧

    在幼儿园里孩子间的一些小矛盾,小纠纷是经常有的,每天都会听到孩子们告状的声音。今天看了马老师在《豆豆和周周的纠纷》中的做法后,让我明白了原来孩子间小小的纠纷,蕴含着这么大的教育契机以及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这段视频也让我认识到了幼儿教师专业性的重要性。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一些案例,而在处理这些小的纠纷上我曾犯过一些错误。 案例:子洋是我们班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经常会与小朋友之间产生一些小摩擦,不是故意撞倒小朋友就是故意抢别人的玩具。每天子洋妈妈都跟在他的后面给人家赔礼道歉。但作为老师来说,我知道之

  • 开启童心——以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以关怀、尊重、接纳的态度与每一个幼儿交往,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幼儿,教师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问题、困难和需要,并及时给以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既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开启童心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一、以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 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

  • 分组教学的不同教学形式在早期阅读中的不同体现

    在这一段时期,随着我园对早期阅读活动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我们陆续开展了同课异构和阅读节等活动,让我们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和学习。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其丰富的技术性,收获很多。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最凸显的问题表现在了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正是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逐渐促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诸多教学方法的使用。下面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活动为例: 一、教学手段的不同 在第一组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我使用了多媒体教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