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教学目标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教学目标

更新时间:2016-01-14 15:16:25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教学目标》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在数学认知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针对小班幼儿(3~4岁)细化目标有如下表格:

3~4岁

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

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臵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根据这些目标本学期,我们将数学认知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餐点中,让幼儿在生活的经验中每时每刻都用着数学。

一、过去篇

 小班幼儿刚刚入学,与家庭的分离焦虑较严重。在这特殊的时期,我们的餐点都是生活老师帮助幼儿分配好,放在桌子上的。但是小杯子是由我们孩子自己拿的。每个杯子上都有数字宝宝,这个就是孩子们的学号。而这个学号,我们在开学前的家访中已经告知家长们,请他们帮忙在家教幼儿认识。尽管如此由于幼儿年龄小还是有些记不住。因此,我们还增加了小游戏《数字宝宝》。每个幼儿手中都有一个数字宝宝,老师有所有的数字宝宝,当老师抽一个数字宝宝,手里拿一样的幼儿要站起来唱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认识自己吃餐点时杯子的数字宝宝,也体验和发现生活中的数。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育让幼儿根本不感兴趣。教师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

二、现在篇

经过了一个学期孩子们的餐点习惯和能力也早就提升了不少。我们将杯子和杯子架上都写上了数字宝宝。每天早上由孩子们自己将杯子配对放入杯子架中。吃餐前我们带着孩子们开着火车去上厕所,在孩子们洗手的毛巾架上也编着数字宝宝,每个幼儿都根据自己的数字宝宝擦干小手。餐点开始啦!每次餐点都由孩子们自己拿的,老师告知今天吃多少(不超过5)让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在拿时让孩子们点着数,从大盆子中拿到自己的小盆子里。吃饼干时,让“吃饼干”来变魔术,请幼儿将饼干变成三角形、变成圆形、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就餐完毕后,是由孩子们自己归类将餐点盆和杯子放好。杯子放在红色的水桶中,餐点盆放在干净脸盆里。然后拿起自己的小椅子,放到前面的同样带着数字宝宝的小猫咪上。听听故事,唱唱歌曲,玩玩手指游戏。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以上餐点活动中利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情景进行实物操作和练习,让幼儿所获得的数学体验和经验增加。将数学认知融入到餐点中,让原本枯燥的操作活动成为了生活经验。

三、未来篇

在未来我们打算将各个领域中渗透数学知识,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数学。如绘画时幼儿无时不在运用直线、弧线、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当孩子们画完后评析欣赏时,教师可请幼儿两人一组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谈谈在作品中“我”画了多少个圆形,运用了哪些几何图形,什么线条来构图,哪几个部分用了相同的颜色,什么色用得最多,一共有几处。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通过游戏和操作等方式来开展数学教育,让孩子在“玩” 的过程中学数学,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地自然、轻松和有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相关阅读
推荐
  • 简便运算中的小窍门

    星期天,阳光明媚,妈妈有空陪陪我。聊着聊着,妈妈说要考考我简便运算,我信心百倍,马上说:没问题!因为我们刚学过运算律,对于这些知识我学的特别认真,每次作业我很少出错。 妈妈出了5道题,前几题,一下子做完了,最后一题我犯难了,怎么简便运算做出来的结果和按运算顺序做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估计我的简算出错了。题目是这样的:350-(86-50),我在简便的时候先算350-50=300,然后300-86=214。可检验的时候发觉,正确的结果应该是314。请教了妈妈,妈妈讲解了,但是没有完全理解。 第二天,我找到了老

  • 寓教于乐——小班课后反思

    数学是科学之母,学习数学需要的是数学思考与沟通,而非数学知识的堆砌。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学的概念,就是体验数学的趣味。幼儿的数学学习,主要注重于学习一种思考、一种方法、一种游戏、一种兴趣、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老师这节课就很巧妙地将4以内的数量知识融合在幼儿喜欢的游戏中,精心设计了幼儿喜爱且熟悉的人物形象三只小猪,一个幼儿都很喜欢活动开火车,小火车载着小猪兄弟去买东西,让幼儿按火车上的点数来按数取物,购买的东西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苹果、菠萝等,幼儿们在快乐的购物活动中主动地、轻松地达成了本堂课

  • 闯关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快乐数学》是用去数学王国为目的这一情景来正式开展的。活动的刚开始,教师用?小博士(图片)来引导幼儿进入闯关游戏的情景并以闯关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进入正题我们来闯关。 热身活动:复习 8 以内的分成 材料准备:分成卡(如图) 5 6 7 8 1 3 5 4 【评价】热身运动中的分成卡比较简单,幼儿的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的,教师刚拿出分成卡幼儿就能马上回答出,这个活动气氛很好,但缺乏对其幼儿回答的评价。 第一关:复习 8 以内的算式题 材

  • 数学城堡里的游戏---记小班数学区域展示活动

    区域活动 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幼儿的心理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内容而设立各种相对独立的区间活动。本学期天妃幼儿园非常重视班级区域活动的开展,在这过程中,不仅区域材料不断充实,而且幼儿的认知结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探索意识、合作意识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本周开始进行

  • 数学教育的新方向

    这次我非常荣幸的听了南师大张俊教授的《幼儿数学教育改革》和浙江省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的《儿童读物的教学策略》两个报告。 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幼儿数学教育和主题教育之间的矛盾。在我们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有时一个主题下来,可能根本连一个数学活动也没有。其实我们以前分科教学有很多闪光点,例幼儿数学和美术活动的系统性强,幼儿能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发展。当然主题活动的好处更多,但是我想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也需要有这种系统性的教育。我们平时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系统的

  • 在游戏中感知数量的关系

    树叶是关于秋风吹落叶的一首好听的歌曲,由于旋律优美又通俗易懂,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学习了几遍以后就会唱了.歌曲有两段,但比较短小,经常唱也会觉得不过瘾.于是我便把它改编成了一个音乐数学游戏,大大提高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在游戏中体验了自我表现的快乐也感知了数量的关系. 具体的方法是:幼儿扮演树叶,随音乐做树叶飘动,随歌曲内容我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秋风吹落我呀飘呀飘,一片一片树叶吹在一起,变成许多树叶许多树叶,幼儿则多个抱在一起.同时还把许多替换成了1片幼儿1个人站,2片两个人抱在一起,3片3个人抱在一起,4

  • 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不一样的猫》教学反思

    引导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有助于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简单数量关系的理解。幼儿学习编应用题的重点是引导他们掌握应用题的结构。所以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幼儿学习7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习根据猫的不同特征自编应用题。我用直观的教具把抽象的应用题化为具体的情景。 一、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我分成了三个部分,⒈复习七的组成。⒉学习7 的加法。⒊幼儿自编应用题。环节一中我用碰碰球的游戏让幼儿复习七的组成,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也为下面编应用题做了一个铺垫。环节二中我出示了一张七只猫在捉迷藏的图片,引导幼儿去发现这七只

  •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尽量为幼儿创造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让幼儿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探索,去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 在《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

  • 怎样才能让孩子理解数字

    两个数相加 初学加法,可以使用小圆纸板、大米或通心粉等物品辅助教学。让孩子把这些筹码一样的计数物粘贴或摆放在数字旁。 有些孩子需要看到整体格局,可以让这些孩子把所有筹码放在得数所在的位置。这一概念是我在教5个一年级孩子时发现的,这些孩子似乎就是学不会加法。我使用了小圆纸板、砂纸字母等筹码,但都不管用,直到我把答案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他们,才突然间柳暗花明。当他们看到整体答案时,他们便理解了。 多个数相加 教多个数相加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大多数教科书都教孩子从上往下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习惯于右脑思维方式的儿童来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