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08苏州小学数学年会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钱金铎(面积的意义与面积单位)

08苏州小学数学年会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钱金铎(面积的意义与面积单位)

更新时间:2015-02-18 14:25:51

《08苏州小学数学年会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钱金铎(面积的意义与面积单位)》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师生交流:
1.师:认识我吗?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从很远的地方来,先坐船5个小时,再坐车2个小时
问: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这么远的路,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
生1:千米
生2:米
师板书:米
追问:比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分米、厘米等,板书)
师:米、厘米、分米都是……? (长度单位)
2.出示两根小棒,问:两根小棒怎么样?(长度不一样)
指出: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低
 
二、新授
1.认识面积
出示:两张树叶
指出:物体还有大有小
师:物体都有表面,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指出板书:物体表面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问:物体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数学名称来表示……?(面积,板书)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举例: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举例,教师完善说法: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大(小)
出示:五个图形
问:你觉得哪一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不一样?
生:圆形
追问:为什么?(圆形的边是弧形的)
生2:最后一个
问:为什么?(因为它的边没有封口)
师:观察其他四个图形,说一说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大(小组讨论)
生1:正方形比圆形大
生2: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3:圆形的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小
生4:圆形的面积比三角形面积小
师:这些圆形、长方形……都有面,它们的面有大有小,所以可以给他们一个名称:平面图形。
指出:物体表面有面积,平面图形也有面积
2.比较面积大小
出示:两个正方形,比较大小
问:哪个面积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
指出:这是观察法(板书)
出示:两个长方形,比较大小
学生有不同意见
师:现在用观察法看得出来吗?(不行)那怎么办?
生:用尺量一下
师:用尺量一下也是一种方法,叫做……(测量法)板书
师:如果没有尺呢?
生:把两个长方形合在一起,看看哪个大
指出:这叫做比较法(板书)
请生演示,得出结论: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出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两者重叠
问:现在哪个图形大?
生:正方形
追问:为什么?
生:可以把正方形下面一点的剪下来,和长方形多出来的黄色部分比一比,看哪个大
师:当两个图形的不能重合的时候,该怎么办?
生:测量法
师:现在不用尺测量,我们用一个比较有趣的方法
出示:把两个图形分割成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演示)
问:现在你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了吗?为什么?
师:这种方法叫做数格法(板书)
3.认识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的需要
用数格法比较三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交流:为什么?
生:因为中间的图形分割出的正方形多。
出示:有三个图形,第一个数一数有9格,第二个数一数有6格,第三个有15格,哪个面积大?
生:第三个图形
问:为什么?
出示图形
为什么15格的图形最小?
生:因为格子大小不一样大
师:所以我们在做题目前要问一问格子的大小是不是一样
指出:格子大小一样说明面积也需要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2)1平方米里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量一量他的边长
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一起读一读
举例:生活中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的物体
生1:被切过的橡皮
生2:信封上的格子
取出信封里的正方形,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大声说一说
先猜一猜,再用这个正方形量一量练习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
师: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你觉得怎么样?
生:太麻烦
问:有没有比1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猜一猜
生:1平方分米
追问:为什么会想到?(长度单位中分米比厘米大,所以面积单位里应该也有平方分米)
师:对的,比1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1平方分米(板书)
1平方厘米是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那么1平方分米呢?
找一找: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说明理由,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因为它的边长是10厘米)
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将两个正方形贴在黑板上,问:你在哪里看到1平方厘米?
指出:1平方分米
(4)1平方米
问:用1平方分米量地面的面积怎么样?(太小)
问:有没有比1平方分米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米
师:1平方米有多大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数学概念
回去以后找一找,多大是1平方米?
相关阅读
推荐
  •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公开课教学片段解读

    不久前,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认识面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多次询问学生你有感觉了吗?。个人以为,吴老师之所以反复提这样的问题,正是看到感觉在学生学习中内在价值。试着就吴老师几个提出感觉的教学片段进行解读。 【片段一】直观的感觉面积的大小 师:今天吴老师和你们一起学数学,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看这里(板书)面积。听说过面积吗?你在哪儿听过? 生:黑板上有面积,桌子上也有面积。(边说边用手指画) 师:看到面积二字,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生:怎么算面积? 生:面积是怎么

  • 整百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整百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是教科书第48到49页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教学整百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首先是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关键是让学生理解603中60中的6代表6个十,6个十除以3,就是2个十所以是20,把整十数看成是几个十在进行计算。接着,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关键让学生理解6003中600中的6代表的是6个百,6个百除以3,就是2个百所以是200,把整百数看成是几个百再进行计算。接着教学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只要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十几个十,在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最后是巩固练习,因为单独的进行计算的话

  •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今天张老师来我们班上63页的解决问题,因为上个星期进行了1、2单元的检测,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之前教的乘法倒是忘记了,上午第一节课给孩子们教了如何用图画表示句子的意思,所以在下午的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也能用图表示出题目的意思,在这点上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孺子可教的,不尽如人意的就是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好,说话不够完整,看来平时还要勤加练习。 下午第二节给田华分析这节课的时候,我表达了自己理解,我觉得这节课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孩子们理解,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时候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求不同加数的和的时候,我们只能用

  •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克》,主要教学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部分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1克有多重进行充分的感知。由于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所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使课堂活动能有序的进行。教学中,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有的计量单位克引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生活中计量物体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天平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方法,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会对一些实物进行估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教学中,让学生用天平秤出10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体会克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1克很轻;再让学生实

  • 注重算法的优化,建立算式之间的联系

    一、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在上课一开始,杨老师出示了4个两步计算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观察之后,说出每个题目的运算顺序,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了解学生对三年级知识的掌握程度,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很好,哪些方面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生长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这堂课上,我们看到杨老师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从复习旧知导入,了解学生知识基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除法竖式中的第2个知识难点,吸取了首位能整除一节课中的一些教训,本节课教学中脚步有所放慢,还是坚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理解算理: 首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先让学生同桌合作,说说用怎样用学具操作表示分的过程,韩畅的方法是先拿出4筒平均分给2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得2筒,然后把1筒拆开平均分给2个班级,最后再分剩下的2个。说完后,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也有几个孩子表示分的太多太麻烦,这真是一个很好地生成性资源,好好抓住它,嵇施媛这样说:同意先拿出4筒平均分给2个班级,还剩下1整筒可以和零散的2个

  •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

    直塘老街,小巷蜿蜒,它是一首历史悠久的长歌,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对照。它保留的街景,值得欣赏;它保留的文化,值得传承;它保留的习俗,值得沿袭。老街文化为学科教学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课,朗读文人的作品;美术课,画一画老街风景;研学课,研究老街习俗;作文课,写一写老街故事。数学学科,怎样与老街文化联系起来呢?研究图形还是计算?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中,提到千克就是公斤。公斤、斤、两是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的换算,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

  • 教学《口算乘法》有感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讲了《口算乘法》。这节课的内容不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口算的两种方法。我觉得这节课的不同之处在质疑和激励语的运用上。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学探究。自学的环节里,有的小组讨论的很激烈,组长的带领作用发挥的很好。没过几分钟就找出了2-3种方法。可有的小组讨论了半天还没有找出3种方法。(如1603就有三种方法)这个环节我发现了问题:组长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以后我要和语文老师商量一下孩子们的座位问题。最后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