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

更新时间:2018-09-27 09:18:00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直塘老街,小巷蜿蜒,它是一首历史悠久的长歌,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对照。它保留的街景,值得欣赏;它保留的文化,值得传承;它保留的习俗,值得沿袭。老街文化为学科教学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课,朗读文人的作品;美术课,画一画老街风景;研学课,研究老街习俗;作文课,写一写老街故事。数学学科,怎样与老街文化联系起来呢?研究图形还是计算?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中,提到“千克就是公斤”。公斤、斤、两是我国传统的重量单位。这一单元还有一个拓展的内容,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其中有一种“杆秤”,是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一种测量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事物都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电子秤的普及,也使得杆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虽然不是我们直塘老街特有的,但在大城市里已经几乎见不到了,反而像我们直塘这个充满人文历史底蕴的小镇,还能经常看见人们使用。
学生对于“杆秤”和它的用法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想到可以在数学活动课中,组织学生认识传统的重量单位,同时了解“杆秤”的用法。目的是对重量单位进行拓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将数学知识运动到生活中。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趣意引入,认识传统重量单位
以成语“半斤八两”引入,“半斤八两”形容彼此不相上下、水平相当。1斤等于10两,半斤不就是5两吗?5两怎么会和8两相当呢?
向学生介绍:在古代,1斤等于16两,所以半斤就等于8两。后来,为了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换算方便,就改为1斤等于10两。现在,除了香港地区继续沿用1斤等于16两,我国其它地区都规定1斤等于10两。
我国传统的重量单位有公斤、斤、两。1公斤等于2斤,1斤也就是500克。1斤等于10两,1两是50克。
我们在超市,依然可以看到物品重量以“公斤、斤”为单位。在菜场,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摊位用“杆秤”称量物品重量,并以“斤、两”为单位。
这里我设想可以课前带着学生去老街走一走,找一找一些继续沿用传统称量的情景,或者展示一些图片。
二、仔细观察,认识传统称量工具
展示杆秤,引导学生观察杆秤,并小组交流由哪几部分组成(秤杆、秤砣、砣绳、两根提绳、钩子或托盘;两排刻度)。接着介绍各部分的用途,特别是两排刻度表示的度量值和度量范围。小提绳对应秤杆侧面的刻度,每一小格是1两,最多承重6斤;大提绳对应秤杆上面的刻度,每一小格是2两,最多承重20斤。
三、实践操作,了解传统称量方法
先介绍方法: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如果是比较轻的物品,拉小提绳,拨动砣绳,直到秤杆平衡,看侧面的刻度,读出砣绳对应的读数;如果是较重的物品,拉大提绳,拨动砣绳,直到秤杆平衡,看上面的刻度,读出砣绳对应的读数。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称量一些物品的重量。
这里我设想可以和我们学校的水乡美食节结合起来,每个班都会准备一些食物,我们就选择需要称量的食物,学生帮助老师一起用杆秤称量,计算价钱。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斤、两”的实际重量,同时在计算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四、交流收获,感悟传统老街文化
引导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体会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接受现代化社会的同时,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并告诉学生,不仅是重量单位,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中,也保留了一些老街特有的传统。
这次数学活动不是仅仅在一节课内完成,目的也不是想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只要能了解老街文化的资源与数学也有联系,激发学生热爱老街文化、热爱数学的热情,就足够了。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5)—(8)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5)(20121015) 班级 姓名 学号 ******************************************************************************** 一、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247+1518 650+3509 (301-256)5 4307-1200 1587-666-334 841-315-285 489+622+111 766+255+234 二、应用题: 1、2012年全年共有多少天? 2、小明今

  •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1)—(4)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1)(20121009)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竖式计算:(打*的验算) 689+2349= *5002-1879= 6209= 89007= 4077= 二、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688+145+255 719+542+181 574+496 8403-250 2012学年(上)三年级数学天天练(2)(20121009) 一、竖式计算:(打*的验算) 4032-1039= *6000-4218= 4087= 9145= 20704= 二、列综合算式解答: 1

  •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第八单元检测试卷

    抚州市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检测卷(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一、我会填。(24分,每空1分) 1、 2千米=( )米 4元8角=( )元 1平方米=( )平方厘米 1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9平方千米=( )公顷 10公顷=( )平方米 2、7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3、在〇里填上、或=。 4米〇40厘米 0.8〇0.78 2.45〇2.43 4、一块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试题

    一、我会填! 1、10.15读作();一点零六写作()。 20.18读作();十点零八写作()。 2、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对齐。 3、小华买钢笔了10.5元,买图书花了12.6元,小华一共花了()元,小华卖图书花的钱比买钢笔花的钱多()元。 4、30()=1800 20()=1800 40()=1600 20()=1800 5、20的32倍是()。 14个23相加的和怎么列算式(),结果是()。 6、一个水龙头每秒钟能流出90克水,那1分钟能流出()克水。 7、五十元五角五分写成小数是();1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一稿

    教材分析:平移与旋转是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这些现象。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

  • 08苏州小学数学年会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钱金铎(面积的意义与面积单位)

    一、师生交流: 1.师:认识我吗?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从很远的地方来,先坐船5个小时,再坐车2个小时 问: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这么远的路,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 生1:千米 生2:米 师板书:米 追问:比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分米、厘米等,板书) 师:米、厘米、分米都是? (长度单位) 2.出示两根小棒,问:两根小棒怎么样?(长度不一样) 指出: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低 二、新授 1.认识面积 出示:两张树叶 指出:物体还有大有小 师:物体都有表面,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指出板书:物体表面 师:物体的表

  • 除法的验算十一月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P52~53的例题,完成想想做做第1-5题。【学情分析】在学习表内除法时,学生已经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相信学生通过迁移,较很好掌掌握今天所教内容。 【教学目的】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 602=804

  • 观华应龙《认识面积》有感

    上周六,在太仓港城小学开展了华应龙工作室送教(太仓站)活动。如果要用四个字去形容华老师的课,那就是酣畅淋漓。课的一开始,华老师笑眯眯地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课堂上可以笑吗?一些孩子摇头,一些孩子点头,还有一些孩子笑着摇头孩子们可爱的反应让人忍俊不禁,一下子华老师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接着,华老师用凤凰城的织布视频引入,让孩子填一填积__成__,孩子们开动脑筋,填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积水成渊最后归纳为积线成面,引出面积。 上到这里,我脑子就闪过一个想法:这里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学科+吗?我们之前曾讨论数学可以

  • 《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范畴的内容。通过观察长方体,观察小熊两个情境,让学生体会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之间的关系。 观察物体首先要确定观察的位置,在本节课一开始学生在确定观察位置方面存在困难,这里我设计模拟占位,实际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感受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的关系。 在解决问题二:什么位置能看到长方体的1、2、3个面这一环节。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开展多样的观察、想象活动。采用交互软件沟通全体学生的认知。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