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棋盘小学 马方,2018年12月7日,在城西小学参加了新沂市乡村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站第7次活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庄子汉、娄嫚、李先尚、庄雪娇、王倩五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在听课时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五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很多地方值得自己去学习。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在本单元内容学习以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整数,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已有知识经验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五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娄嫚老师以问题“怎样分公平?”王倩老师以“怎样分得同样多?”李先尚从量变的角度,先分得两个月饼,再分一个,再分半个这样分得数量不同,让学生在表达平均分的结果时,产生相应的认知冲突,吸引他们自觉进行数概念的扩展,进而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庄子汉老师创设具体情境,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的问题并及时组织讨论,又以课件动画演示,感受,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数表象。庄雪娇在引入把蛋糕平均分后,又让学生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及时巩固平均分,感受的分数概念,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五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蛋糕”、“月饼”、“西瓜”、“国旗”“巧克力”等一些生活中的图片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这些都成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运用的分数含义。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五位老师通过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评价,尊重了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其中庄子汉老师能够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折一折,直接用斜线表示出、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又为后面比较它们的大小做好了准备。庄雪娇老师同时在一个圆形纸片的正反两面,表示出、有利于后面的大小比较。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对分数的读、写认识时,如果在写时让学生直接写在练习纸上,对于目标完成会更好。
每位上课的老师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庄子汉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课件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突破了重难点。后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由容易到有难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挑战自己的欲望。注重情感教育,在课的最后表达出爱爸爸、妈妈。
娄嫚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好,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如果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李先尚老师的大胆与众不同的设计,借助手中的圆形让学生直观认识“半个”理解分数的意义。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出不同的分数表示。
庄雪娇老师的课堂,给与学生充分表现展示机会,及时评价学生,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信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温暖,而且会让学生克服害怕答错的心态。
王倩老师课堂组织能力强,对于学生的把控能力值得我学习,能够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经验丰富,王老师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时,关注学生,多让学生说,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从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得到强化。
本次的活动,为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特别是认识课,应该怎样教学。既要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要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应用与拓展”课教学设计结构要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