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追求训练与感悟的完美结合——《天游峰扫路人》教学片段与反思

追求训练与感悟的完美结合——《天游峰扫路人》教学片段与反思

更新时间:2015-03-02 12:50:49

《追求训练与感悟的完美结合——《天游峰扫路人》教学片段与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片段二  感知老人的初步印象   师:(出示有关扫路老人清扫路面的语句)你们读一读     我循着迎了上去……清扫着路面。     想想扫路老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师:现在我们讨论:你对扫路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讨论)
生1:我从“褪色的衣服”,“棕色的运动鞋”看出来扫路老人很朴实。
生2: 我从”精瘦”、“微笑”看出来老人工作勤劳,对工作满意。
生3:我从头发、胡须都白了,看出来老人年纪很大。
师:我们再读一读,感受老人的初步印象、朴实、满足于工作、年纪大。
生4:(学生齐读,我循声……路面)
 
 
           深刻感受老人的特点
师:看来这个扫路老人不简单,我们想不想对他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生:想
师:既然大家对扫路老人挺感兴趣,就请带着中心问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研读文本第3-12自然段,去多层次感悟老人的形象。(学生自读第3-12自然段,边读边批注)
生1:我从“瘦削、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感觉到老人是一个朴实、健康、慈善的老人。
生2:我从“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这句话感受到扫路老人是一个热情好客的老人。
生3:我从“不累、不累,每天早晨扫下山,傍晚扫下山”……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读出扫路老人是一位很乐观、热爱山水的老人。(板书)
生4:我从“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读懂了扫路老人是一位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老人。
生5:我从“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可以看出扫路老人是一位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的老人。(板书:自信)
师:你们从这句话能读懂什么言外之意?
生6:我从这句话背后读懂了扫路老人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  豁达、开朗、轻松自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会带着问题读文章,你会感觉越读越轻松,现在同学们已经通过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明白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这样的老人(齐读) (教师指板书)  豁达开朗  轻松自在  自强不息      。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出三个问题:每个问题署上发现者的姓名。
1.    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十年后看扫路人,而不是十年?2.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能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我觉得很了不起啊,是六个智慧的火花。把他们解决了,课文就真正读透了。
(学生自由讨论)
生1:我认为作者是在祝福老人能活到一百岁。
生2:作者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老人也自信活到 一百岁。
生3:作者问老人有六十岁吗?老人伸出七个指头,说 明老人看上去显得很年轻。我觉得不仅是老人自信,我们也相信老人肯定能活到一百岁。
师:你为什么肯定地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呢?
生1: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好,还每天都锻炼。
生2:老人很乐观。
师:老人不仅爱天游峰,还爱世界,爱人生。
(学生齐读:“我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大家都说,老人乐观、自信、豁达。这些是谁给的?
生:是大自然给的。
师:(指课题)文章仅仅是扫路人吗?其实是大山赋予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大山使老人充满了乐观的态度,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讨论后让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我仅仅地握住他的双手……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师:同学们,天游峰上扫路人的性格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们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写下来。
(学生各自写感悟,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几位学生交流感悟。)
生1:大自然赋予了扫路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阳光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
生2:天游峰景色美,但天游峰上扫路老人的性格更美。
生3:乐观能陪伴你快乐地度过一生。
师:这些同学写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悟,这就是小名人名言。希望你们写在精美的书签上,夹在你的书本里自勉,也可以送给你的朋友,与朋友共勉。
【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课文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能在某些地方做得比较成功。第一方面我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初抓住课文的线索:“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怎样一个人”这个中心问题与文本、教师展开多层次对话。我先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初步从扫路老人的外貌、神态、穿着、劳动工具等了解到老人年纪大、朴实满足于工作,然后学生能在第3—12自然段中,选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词析句。学生在阅读中边感悟边写批注。再次是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把倾听、诉说做得较到位。
第二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在学生基本领会扫路老人的形象时,学生能提出疑问,然后在全班筛选、讨论、探究。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形成了共识,得出了问题的结论。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朗读不够丰富,按理“以读为本” 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这节课上学生读课文主要是自由读、齐读,而指名读不多,而且我的指导朗读不到位,方法单一低效,这样不能很好地以声传情。其实在学生交流扫路人的语言、神态方面的语句时,我应该引导学生扣住“不累”、“悠然”、“舍得”  、“照样” 等重点词语有感情地练读。在学生个别朗读后,我如果能以听后是否使人感到老人悠闲、热爱自然、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来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读的投入,评价得恰当,就能体味老人的性格。二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还是偏重于预设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提出的另类敷衍了事。例如讨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十年后看望扫路人,而不是三年后?” 有部分同学提出质疑:“按照我们苏州地区的老人平均寿命约为80岁,扫路老人最多活到80多岁。”作者 应该十年以后看望扫路老人更恰当。这是我如果能组织学生就此话题,展开小小的辩论,就能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在生生互动当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理解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持不同的观点,也能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对老师也会心悦诚服。这样既能渗透新课标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新理念。”辩论活动又能让学生实在开展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关注到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想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只有科学和谐,学生的学习热情之火才能永远旺盛。 
相关阅读
推荐
  •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按点:判断:火海,林海,云海,五湖四海,人海,灯海,辞海,花海这些词语中的海字意思是一样的,都比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1、正确 2、错误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是老舍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老舍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来到内蒙参观访问,随笔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节选于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浏览课文,把老师出示的三个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

  •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最后一头战象》预习单

    1、我认真阅读课文,至少读了三遍。2、字词大闯关(2)我觉得难读的词语并注音:我觉得难写的词语:我觉得难理解的词语并解释:我还有不理解的词语:3、按事情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提纲,并借助提纲复述课文。 ( 英雄垂暮 )( )(依依泣别 )( )( )( 庄严辞去 ) 4、 读完课文,我还有一些疑问: 最后一头战象 第一课时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内容。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象鞍在嘎羧心目中的重要性。 4.体会

  • 2015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从中获取哪些信息,以及如何读东大自然的文字。3.创设探究情境,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 的语言特点。 4.感受大自然的奇趣,点燃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创设探究情境,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 的语言特点。 2.感受大自然的奇趣,点燃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就曾经写过一篇科学小品文,形象的称它们为--(齐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概括全文,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麋鹿》,齐读课题。2.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麋鹿,分别是(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二、图文对照,明晰外形特点 1.过渡:麋鹿的外形特点,课文第三段主要抓住了这几个部位来写,分别是(齐读)课前我们已经了解过了,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2. (出示图片)指名介绍麋鹿 同学们,现在你们来到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现在请我们的导游为你们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麋鹿。谁愿意来试试? 三、学习麋鹿的传奇

  • 人教版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首先,正确定位师生和文本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文本的质疑者、体验者、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要正确理解文本传达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有侧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 让花朵在寻梦中绽放——《一棵小桃树》教学简案

    唐小平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小桃树历经的磨难和我成长过程的关系,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3、初步体会明暗线并行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学习小桃树为梦想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初步具备直面风雨的勇气和正视生命挫折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小桃树历经的磨难和我成长过程的关系,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明暗线并行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

  • 六下《灯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歼灭、突击、憧憬、千钧一发等词语。2.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理清楚课文的表达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

  • 人教版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澄迈县和岭中心学校周丹丹【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学生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3.学生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六件事。2.引导学生借助课文重点词句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评价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