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学进去,讲出来》读书心得

《学进去,讲出来》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0-08-31 16:01:00

《《学进去,讲出来》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学进去,讲出来》——徐州市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2015)。这本书主要包括制度篇,理论篇,实践篇一深度研究,实践篇二教师实践,实践篇三典型示范,评说篇,大事记等章节。

通读全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狭隘走向开阔,从肤浅走向深邃。课堂上因学论教、以学定教,是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的“缰绳”,教师要不折不扣地勒紧教学这条绳子不放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捏住学生“学”的这根针,穿成课程因素、学生状况、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上课下、激励因素的运作等千丝万缕联系的线,编织出引学、促学、乐学、强学、创学行为的条条缰绳来形成教学的网。

从这本书上我领悟到:课堂上,教师为学生“退”出空间后,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教师,最后出彩的是学生,在这一“学讲“模式下,促进学生学的同时,教师也成就了自己。课堂教学是“进”和“退”的互搏,我们只有正视“退”的必要性,才能珍视“进”的价值,最终从根本上走出冗繁的泥沼。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退”出来,并不意味着教师要表现得无能,相反,教师应表现出一种具有教育智慧的无为。这意味着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撤出来,但当课堂出现问题的时候又随时在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的缺位与越位都是一种错位,不但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课堂教学的实效,还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课堂上,教师做该做的事情,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把它做好,进退有度,适时到位,课堂教学才会清晰、流畅、高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才会圆满达成。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教与学换位思考的过程和师生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教与学的适应性,就是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学的客观条件或需要。适应性的重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法与学法的良性结合;适应性的难点是照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性的关键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调动。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也就是“教”的“学”;教师的“教”是在学生参与下的“教”,也就是“学”的“教”。“教”的最高境界是“学”的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学”的最高境界是“教”的有效性的具体反映。优秀的课堂教学,是教的主体性与学的主体性的融会贯通。“教”与“学”过程的良性适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的适应是在学生“学”的适应基础之上的师生共同“适应”,而不是单方面的适应。优秀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累加。教师教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引学、促学、乐学、强学、创学的行为调动上,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上。学与教是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合力的结果,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凝聚张力,就像一根绳子的两股。师生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为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即“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教师激励因素的运作,是引学、促学、乐学、强学、创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也要“因教而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都存在着发展时面对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三者有机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从这本书中我得知,教法要以学法为依托,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守教法的主观性,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无所作为的,是落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法的客观性,是科学的教学,是大有作为的,是与时俱进的。
相关阅读
推荐
  • 情境数学《形色对应合成二》

    活动内容:形色对应合成二 东营区实验幼儿园乔洁 活动目标: 通过读图和涂色的过程,使幼儿获得对形状、颜色和数字三者对应整合的综合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第23页。 活动过程: 一、布题 黄色 蓝色 红色 3 4 5 6 7 8 9 1 2 1、按照幼儿用书中本练习的表格和示意图方法,将磁性教具摆放在表格中。 2、请幼儿在画纸上相应的图形部分上按照数字的提示涂上对应的颜色。 3、将表格中的每一横行的元素(数字或颜色特性卡)相互交换,形成新的题目。 二、幼儿操作用书 1、教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中的表

  •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天读点有益的书,对人的精神有滋补作用。因为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学做人,学做事;读书能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生都会受益无穷。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展现精彩的人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海盐于城小学 张斌 我觉的自己一直就是一个自信的人,但工作以来,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的丧失了信心

  • 猫的魔法 ——评《小猫杜威》

    和同事们去鼓浪屿的时候,看到路边悠闲躺着或偶尔经过的猫猫狗狗时,我总会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然后和身边的同事一起拿起相机拍照是的,只留下它的身影,不去打扰它。我喜欢猫猫狗狗。 也许是自己家里也养了一只狗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猫狗。在我的书架上,总会有一些以它们为主角的书。《小猫杜威》就是其中的一本。 ************************************************************** 《猫的魔法》。以此为题,并不是说这只叫杜威的猫有什么特异的魔法在身,而是,当它来到美国一

  • 高度尊重学生——读《幸福地做老师》有感

    荆志强的《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中,结合自我实践中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使我对生本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只是能熟练地说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产生偏离。 学校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们,发展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校更应该肩负起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职责。荆老师的生本便能起到德育和智育的完美共生,在他生本实验班中的学生每一个都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发言,课后更能充满自信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整个集体呈现给人一种良性竞争的和谐氛围。 在

  •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

  • 回归正途——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勇气,对于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总是有的。但,教学勇气,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是我不曾考虑过的。教学还需要勇气?初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心中的这个疑问慢慢的被解开了。是的!教学也需要勇气,而且是我们老师平时忽视掉的那些会让人执着的勇气。 初读《教学勇气》一书,书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之情,而这一热情也在之后的阅读中慢慢地传递给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热情之外,也震撼着书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讨的很多观点,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

  • 恐惧背后智慧的觉醒——《教学勇气》青年教师读后感

    帕克.帕尔默坦诚写道:我教书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直觉得陷入恐惧恶浪中;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好像我逼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诸如给难题难

  • 读《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李如密、刘文娟老师的《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一文。书中提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答问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答问艺术具有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运用教学答问艺术,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应对策略、幽默化解策略、规避锋芒策略、巧抛绣球策略、因势利导策略、以退激进策略等来应对学生的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问。然而,问是更重要的,它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它能

  •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于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确经常与困难相佐,与遗憾相伴,充满迷茫。我们需要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洞察力与围绕我们的外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