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上海牛津版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土壤》主题设计

上海牛津版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土壤》主题设计

更新时间:2014-07-22 09:24:23

《上海牛津版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土壤》主题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主题内容分析: 《土壤》是牛津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腐烂》单元中的一个小主题,是在学生学习了腐烂现象及腐烂原因和堆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土壤里的物质循环。
   纵观课标,涉及土壤的内容低年级和高年级都有:
  
   内容与要求
   1-2年级 3-5年级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球表层主要由石块、沙和粘土组成
   2. 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知道岩石块具有不同的体积和形状。
   3. 了解沙和粘土的特点。 1. 知道覆盖在地球上的坚固部分称为岩石。
   2. 初步了解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三大类: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3. 了解小岩石来源于大岩石的风化和破碎
   4. 初步了解沙和粘土的形成过程
   5. 知道土壤来源于风化的岩石和动植物的残留物。
   过程与方法 4. 比较沙和粘土的特征。
   6. 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7.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分类。 8. 观察、描述土壤标本中的各种成分。
   9. 调查本地区土壤的成分,了解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土壤种植植物的变化
   10. 调查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知道许多事物都会发生变化。
   6.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11. 认识控制或较少水土流失的对生命的重要性。
   12.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活动建议  收集各种岩石,按一定标准(如颜色、光泽、透明度等)对岩石分类
    实验比较沙和粘土的不同性质。  比较不同土壤种植植物的异同,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
    收集我国有关水土流失的资料,尝试分析原因。
    模拟实验探究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根据《腐烂》单元的内容和课标要求,《土壤》这个小主题我共安排了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土壤里有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成分,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自己观察结果与同伴交流,得出正确结果,从而构建对土壤的科学认知,达到课标中所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里有黏土、沙、和腐殖质等这些最基本的物质,还有空气、水分等物质,小动物和植物把土壤做为自己的家。
   第二课时:观察土壤里的物质变化(长周期观察)
   本阶段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了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观察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第三课时:土壤里的物质循环(结合长周期观察)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各种成分在不断的变化着:动植物死亡后的尸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腐烂、分解后,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些物质又成为下一轮植物生长需要的的养料。土壤里的物质,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系统学习,对自然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土壤一课,学生在两年级时了解过土壤里的动植物,而且土壤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么,土壤里的肥料从何而来,死后的植物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蚯蚓这些小动物对土壤有什么影响,通过这节课以及亲历持一个多月的观察,学生应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为学生理解土壤里的物质循环做了一定的铺垫。
   三、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土壤里的物质循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各种成分在不断的变化着:动植物死亡后的尸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腐烂、分解后,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些物质又成为下一轮植物生长需要的的养料。土壤里的物质,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
   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进行了土壤里物质变化的长周期观察,亲眼目睹了植物的枯枝落叶和一些瓜果蔬菜在土壤里的变化过程,蚯蚓生长在土壤里,对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一定的影响等,为学生理解土壤里的物质循环做了一定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长周期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腐烂,会分解,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2、通过课前调查和阅读学习,认识到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可以把腐烂的有机物吞食,在自己体内分解,排出的粪便,是土壤的一部分。
   3、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设计实验,亲自栽培植物,验证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
   问: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活动一、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结合长周期观察)
   活动目的:
   通过交流长周期观察结果,认识到动植物的遗体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分解,进入土壤,变为土壤的一部分,成为植物生长的养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请小朋友介绍长周期观察的实验槽里都放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课堂再次观察。
  
   3、这些东西不在了?这么长的时间,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提供苹果和西红柿腐烂过程中图片,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观察排序。
  
   5、播放72天水果蔬菜腐烂的视频。
   问:72天后,有些蔬菜还在的,实验槽里有些枯叶也在的,如果把它们埋在土壤里,再过半年、一年、两年,又会有什么变化?
   6、这些瓜果蔬菜最终都会消失,它们去哪里了?
   7、播放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视频。
   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
   1、小朋友介绍实验槽里放的材料。
  
   2、课堂再次观察,寻找哪些东西不在了?(小组观察,记录,交流)
   3、学生思考交流。
  
  
   4、小组讨论,并对苹果和西红柿腐烂的过程排序。(实物投影展示)
   5、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也会消失,不见了。
  
   6、思考,回答。
  
   7、观看视频。 通过交流前期对土壤里的一些物质的变化观察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试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活动二:蚯蚓对土壤的影响
   活动目的:
   1、通过课前调查和阅读学习,认识到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可以把腐烂的有机物吞食,在自己体内分解,排出的粪便,是植物生长的养料,
   2、认识到动植物和土壤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 课前让小朋友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1)询问父母;
   (2)阅读老师提供的《蚯蚓的日记》和有关蚯蚓的资料。 1、说一说: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1、通过课前的查访,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后续长周期观察)
   活动目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有蚯蚓的作用的土壤,其肥力较好,适合植物生长。
   1、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设计:
   土壤里的物质循环
   动物 分解
   死亡 土壤的一部分植物
   植物 (养料)
   吸收
相关阅读
推荐
  •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 地球的自转 .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置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晨昏线的知识,同学们初次见到这样的问题,的确有些难度,那

  • 挖掘品德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赢在校园》围绕教师的核心能力展开了阐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教师内在教育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它通过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教育智慧,优化教师教育行为,提升教师教育品行等途径在教师素质软件上下功夫,为教师发展拓展出广阔的空间。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种方法,营造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语言描绘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入情境。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 嘉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武随感

    3月29~30日,嘉兴市2007年小学科学教学三项评比中的课堂教学比武在平湖市艺术小学,历时两天,目前已圆满结束!来自五县两区的9位科学老师参与了这次比武。 在这9 节课中精彩迭起。东道主艺术小学钟燕老师的《热胀冷缩》,有趣的实验瞪大了学生的眼睛,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研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桐乡李强的《运动与摩擦力》着实让五年级的学生对运动和摩擦研究了一翻;嘉善王丽娟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玉米从生到熟的一个过程;南湖区杨叶军的《我们来造环形山》使学生明白了环形山是怎么回事,其风趣

  • 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小组里的几个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在许多课堂中,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合作。小组里虽然是几个学生在一起,但这几个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小组长一般都是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都是组长占主导地位,什么意见都是组长拿,起来发言的也总是集中在个别人身上。 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往往也只是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人就在那里看他做。如我在教学《摆的研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结果我

  • 和学生一起学会“求真”(科学教学)

    在自己的要求下,任教科学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至今,经历了科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轮回。自己的坚持源于想迫切掌握科学课程的发展方向,希望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四年的经历,现在终于有了一些实践后的感悟,拥有了对课改工作发言的权利。 科学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强调实现三维目标,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在实践中认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进入科学的大门,关键是看学生的课外探究情况。如果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学生在课后能主动去关注周围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认真细致观察、开展实验探究,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在科学

  • 轻松快乐上信息技术课

    田瑞松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传统学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引,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加强学生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有时候,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上的很辛苦,讲了好多,就怕少讲了什么。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会操作的同学早就听的不耐烦了,不会操作的还是一头雾水。使得教师上课上的十分累,学生听课听的也十分苦。如何让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快乐呢。 一、让学生多动手尝试,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动手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动手尝

  • 浅谈小学实施思品生活化的方法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东江校区 孙芳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这无疑为我们奏响了生活德育的旋律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的教育活动置身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 一、访一访,走近生活

  • 浓浓的“生活”情怀——品德课堂教学研讨后感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教学理念,这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很少有机会听品德课,今天在听取了三位老师的品德课后,感受颇多,特别是三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生活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我,借用胡燕君老师评课中的话,那就是课中呈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 一、从生活中来 三节课的立足点都源自学生自己的生活,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对教材的处理非常灵活,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沈荡小学黄小琴老师执教的《我们生活中的饮食习俗》一课,在了解各地区的不同饮食习俗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了班中学

  • 五下科学四单元5~7课反思《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课书本上的小实验学生做完后还是很难联想到地球是绕一个假象轴转动,并且这个假象轴始终指着一个方位。我采用了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方法,让学生说说地球仪的特点,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尝试几个活动来感受:一是让学生结合坐转椅的经验,理解如果保持视线的中心不动,也可以再现周围物体绕视线中心旋转的现象,这里我是让学生坐在凳子上,以电风扇的中心点为中心,学生转动起来后会发现电风扇的中心点不动而扇页在动;二是让学生根据陀螺转动的情况,理解地球的自转是围着轴心运动的。 《地球在公转吗》一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