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评价机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倡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他们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评价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作为美术创作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备受美术教育界的关注。我们觉得如果再不重视美术教学评价的话,就无法确保美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推行,大家已充分认识到评价是学校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而且也缺乏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过多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作品,忽视了儿童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
2、评价方法多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评语评价等能体现创新评价思想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3、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大多由教师凭主观意识给出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的重要作用;
4、评价内容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5、评价重心多偏向于结果,而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一直以来,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对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走出评价的误区,使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真正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发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的基本理念,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而,我们有必要构建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关注他们学习美术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注意对他们学习目的、态度和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地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明确教学评价重点,实现评价内容具体化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美术学科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它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这样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能达成的,就一堂课的教学评价而言,则应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提出相应具体的评价内容,使评价有所侧重。
从评价目标到评价内容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题不同,学习的内容就不同;课型不同,学习的重点也不同。针对如写生、绘画创作、工艺制作、艺术欣赏等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种多样而明确具体的,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地灵活掌握。如果评价内容过于笼统,这样会削弱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且有可能增加评价结论的不一致性。例如,第十一册的《桥》、《冷色和暖色》、《现代建筑》等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内容,就应该侧重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评价,从美术元素出发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的重点应放在点、线、面的组成、色彩是否协调、构图是否恰当、对比是否强烈、画面是否均衡等知识技能方面;而同样是十一册的《我设计的桥》、《画情绪》、《我设计的未来建筑》等要求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内容,就应该侧重在构思是否巧妙、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意、表现形式是否独特等方面去进行评价;又如十一册的《画汗衫》、《向动物朋友学习》和《陶艺》等具有人文色彩的课,就要更多地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去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意念,启发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去感悟温暖的人情、和谐的社会,帮助他们逐渐地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对评价内容的恰当把握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教师通过评价确定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归纳出能够真实、恰当地体现评价目标的评价内容,以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标准层次化
以往,儿童美术创作的评价标准是依据20世纪中期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来制定的。他的学说强调了作品写实程度的高低将决定其美术成就的高低。事实上,经过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美术教育家研究证实,儿童绘画的发展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许多儿童在同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中往往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名儿童在同一个阶段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充分反映出一个人在美术创作行为中的不同目的与需求,也体现出了美术创作中的个性差异。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也会越来越广,会从一味追求写实的作品开始转向接受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初步形成多元化的美术鉴赏观与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反映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审美理想,而且,这种从艺术表现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学生感知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地肯定写实能力得以提高的学生,而轻易否定其他学生,就会致使这些学生逐渐丧失美术表现的信心,其创作能力的发展就会因此而停顿、甚至倒退。所以说,评价标准的尺度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在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学生表现得大胆洒脱,有的则表现得工整细腻;有些学生喜欢追求客观再现,而有些则偏爱主观表现;有的学生对待作业马虎草率,有的则是规矩谨慎;有些学生参与创作积极主动,而有些则是敷衍了事……他们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等各方面所体现出的种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所造成的,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性,不仅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而且也反映在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对学生评价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提示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因此,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层次的标准,应具有多维性,要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对作品表现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我们可以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评价,根据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程度给予客观的评价;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我则设计了创意评价,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进行评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对一些感悟能力、表现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则把评价的重心倾向于他的学习结果,通过展示交流来肯定他们的优点,也以此为其他学生树立起榜样,使那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总之我们要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应以现代的审美观去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给予他们肯定与表扬,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使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长处,使之都能树立起学好美术的信心。
三、强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现代教育评价与以往不同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尤其重视通过形成性评价的调控机制促使被评价者通过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以往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评价者主要是教师,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由于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参与,作为评价者一方的教师往往也就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评价的结果只能是主观片面的,缺乏了整体性和互动性,也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因此,美术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使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只有在主体参与中,学生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改变原有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居高临下的传统评价关系,使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互动过程,形成师生或生生间的动态评价。我觉得,在这个评价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评互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自评主要是引导学生谈谈对自己习作的看法,可以是对画面的表述,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情感体验。互评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发表意见,可以是语言的评述,也可以是等级的评价,有时还可以是全班相互参观、欣赏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适时适当的“放弃”自己评价的权利,把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谈想法,提建议。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水墨画创作》一课中,学生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评比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互相评价的形式推选出最佳创新奖:是否对水墨画的创作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发生兴趣,作品是否有生活气息,是否有创作热情、敢于想象,在表现手法上是否有进一步的创新尝试等,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后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这样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这样的评价也调动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又使他们在这种互帮互学的交流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真正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重视学生学习表现,实现评价活动过程化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地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过程,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就明确指出美术评价既是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将重结果的评价变为重过程的评价,做到静态与动态评价的有机结合。过去很多时候,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通常会以一次比赛获奖情况或完成一件作品来决定该生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业成绩。很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是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传统的美术作业评价只注重评价的结果,关心的只是成绩的好坏,而且评价也只是单一地以“优、良、中、差”的等第来评定,至于作业为什么得“优”或“良”,学生根本不知道原因,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对此失去新鲜感,使评价变为了一个机械、死板、对立的过程,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终结性作业——考试作业来评定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发展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文学家罗曼罗兰就曾说过: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我想这句话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应该更为适用。学生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素质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的仅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他们的能力进行定位。我们说,一次失败并不代表着未曾努力,也不代表着不会有成功,我们应该将评价的眼光多投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多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他们高涨的创作热情、活跃的思维火花,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方式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成长记录袋”可以较全面地记录下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学生也把自己的“成长记录袋”看成是自己成果的展示,更是自己美术学习的一种收获。我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我要求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把自己认为较好的美术作业放入档案袋中。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如果对档案作品不再满意,就可以把作品取出来,然后把自己认为较满意的作品收集进去。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业进行“再评价”,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过程作为评价的对象,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克服了以往仅以选拔为目的的评价功能,突出了评价的改进、鼓励和调节的作用,为每个学生的特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综合运用评价策略,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我们因为对科学的顶礼膜拜,曾经盲目地认为量化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一味地追求评价的量化。但事实上以量化的方式来评价并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很多时候都会被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这在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就不是一个数据就能概括的。
我们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提倡对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认知、技能、参与、创造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可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从多个纬度、多个方面、针对多种能力综合进行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灵活地加以运用。在评价的方法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是否与教学活动内容相适应,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小组间的差异、班级间的差异,用肯定、欣赏、表扬、赞美的姿态来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展现。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排斥量化评价、排斥等级评价,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多样的评价方法和技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在不同类型的课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各方面有侧重地进行评价。例如:在技能性比较强的一些绘画课中,我就较多地采用等级的评价;在表现性比较强的一些创作课中,我会更注重用激励性的评语来肯定学生的成果;在难度比较高的一些制作课中,我则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参与制作的合作表现上,采用师生和生生交流意见的方式进行口头的评价;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太阳、月亮、星星的图形印章,用来奖励在课堂上表现较好的学生,通过随堂观察针对学生的学习用品准备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态度的表现等给予相应的奖励,把这些奖章印制在学生的美术书上,使学生一打开书便能想起自己参与美术学习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恰当的评价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也特别强调了要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完善教学过程。正确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逐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好评价的基本理念,选择最有效的、最恰当的评价方法,让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成为学生发现和调整自我的重要手段。因而,我们有必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评价的范围更加宽阔,评价的手段更加多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钱初熹,《有关美术教学评价的反思》,江西美术教育网。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4、王景英,《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