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有效整合 挖掘资源

有效整合 挖掘资源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0

《有效整合 挖掘资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把数学教材的编排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例题、二是习题,根据这一特点我把题目确定为有效整合,即要用足用好例题,进行有效整合;挖掘资源是对习题进行习题开发,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资源。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陈述。

一、有效整合

以“认识几百几十”这一课为例,例题设计的是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50这个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拨珠、写数和读数,紧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到450这个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认、读、写几百几十。接下去是试一试让学生边拨珠边十个十个数到420,几百九十后面一个数是多少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在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370,而是在450 的基础上十个十个得数,在490时让学生思考接下去一个数是多少,在这个环节中同样突破了难点,但整合后环节显得更加紧凑,可以多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

二、挖掘资源

主要就是习题开发,以“认识小数”这一课中的一个习题为例。

习题原貌: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习题开发:

填一填
0 1

提问:这个数轴上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随意指一个点,学生说出是多少?


0-1中间的小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容易得出中间数的特点:零点几,整数部分是0,且都比1小比零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树上的习题

随后再将不断往后延伸,想想还可能出现什么小数?

拓展:
0 1 2 3 4 5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表示大致位置。

这样的习题开发突出了两个特点:1.把数轴逐步变形,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体会每两个整数之间小数的特点,对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强化了。

2.通过拓展数轴,运用两个整数间小数的特点指出某个小数,一方面培养了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理解小数意义的另一种方式,显得不单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学情,充分地用足用好例题,不做机械式的练习题。
相关阅读
推荐
  • 探究长方体棱地长度相等及位置关系

    (探究过程) 师: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 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小棒不同长度不同颜色) 生:同桌合作,观察自己搭的长方体,边想边搭 师:搭好了,指一指,数一数一共几根小棒?(引出棱) 师:12根小棒可以随便拿的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搭晚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没有完成的作品)。如果继续搭下去能搭成一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吗? 师:这个框架还缺少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应该在哪个位置呢?谁来指一指。这里应该搭什么颜色的小棒?这里搭一根蓝色的会怎样?想一想,为什么一定是黄颜色?为什么这个方向地4根小棒

  •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简要说明

    一、 尊重学生认知起点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会写百分数(上日也已经布置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在尊重学生这一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了教材的编排,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先学习百分数的读、写,再来重点研究它的意义。 二、 凸显百分数的作用和学习的必要性。 在学习任何一个知识之初,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一内容 的实际用处,从而产生学习它的兴趣。因此,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两组信息的对比,希望学生从中能初步感悟到百分数的作用,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并行不悖

    预设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只有重视生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增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能。 我想很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上都面对过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前仔细分析教材,考虑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做出了精心的预设,但真正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完全不在我们的预设之内。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

  • 秀出智慧的课堂 绽出学生的精彩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课是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解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从而感受方程的思想与方法,增强学生用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则,方程改变了以往解决逆向思维题目时,多数采用算术方法的解答策略,顺势而追的解答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更灵活、更为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量与量之间的内在等量关系,课上我

  •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

  • 小学数学公开课观摩课后的反思

    周四的时候老师们共同去观摩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机会难得,现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问题不是问话。一个老师强调说课堂上的提问题而不是问话,这个时候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是不是把简单的问话当成问题,这样能否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应该对每一堂课进行全面的设计,细致到每一个问题的提问,达到什么效果,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就当成问题来提问。这点对我提醒很大,提出这一点的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二、课堂的层次分明。上

  • 听张老师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了实际。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教学常给人一种脱离生活、枯燥无味的感觉。为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张老师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张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

  • 借助数轴构建数的知识网络(总复习整理)

    《数的认识》是六下总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想通过数的认识整理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个整体的把握,在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并能尝试运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表示所学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数的认识一课,听过很多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由于知识点多,有时很难取舍。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多,但课的结构依然清晰。第一板块是知识的回顾,就是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因为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在他们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模糊,出现了遗忘,所以回顾必不可少。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

  •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这节课是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教材以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22/3时,我想,学生看到这个算式,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