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负数意义的一步步深入

负数意义的一步步深入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4

《负数意义的一步步深入》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负数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会遇到不够减,总有学生会提醒:“老师,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也已经学会了看温度计上温度,会用负数表示温度,对负号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负数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本周三上午我们学校进行开学典礼和始业教育,没有上数学课。于是,我布置了前置性回家作业,完成书本上的练习。虽大部分学生知道负数,会读负数,会做书上的练习。但对负数概念的理解还是模糊的。本节课在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负数引入,把重点定为理解负数的意义,同时利用温度、生活中的负数、数轴来加深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从最近几天的气温导入,你知道昨天最低温度和最高气温是多少呢?在交流中选定了两个简单而有代表性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零下4摄氏度。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两个温度,并每人动手尝试写一写。学生反馈跟往年一样 “-4℃”、“4℃”;“-4℃”、“+4℃”,但有位学生用纵轴表示的,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也为下面用数轴表示数,有了很好的铺垫。在同学认同的基础上,我继续介绍:数学上,为了书写方便,常常省略“+”,把“+4”写成“4”,但是意义是一样的。紧接着,我不动声色地说:正号可以省略,那把负号也去掉吧?学生异口同声表示不同意,因为省略了负号,就不能区分这两个温度了,负数就变成了正数。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城市的温度高低?相差几摄氏度?



小学教材中并没有规定正负数的意义,我主要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结合海拔高度继续理解。首先分步出示海拔高度示意图:这高高耸起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这凹进去的地方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为了便于比较,把原来不在一起的地方放到了一起。这是海平面,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你有什么发现?从山顶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珠峰的高度。珠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4米。有什么感觉?吐鲁番盆地大于比海平面低155米。数学上把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统称为海拔。想一想:珠峰的海拔可以记作:(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 )米。追问:海拔为什么要用负数表示?如果不用呢?你觉得用正数、负数表示海拔高度怎么样?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理解存折上的数,电梯中数字,账本上记录。让学生在盈利与亏损、地下与地上、零上与零下、转入与支出……感悟到正负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习惯上约定高于海平面、上升、盈利、转进等为正,低于海平面、下降、亏损、转出为负。



为了更深入理解,让学生对一些数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学生理解“0”的新含义,“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在借助数轴,有效探究负数的内涵与外延。请同学在数轴上表示出1和-1;重点交流思路:-1是从0开始往左数1格,1是从0开始,往右数1格。一左一右正好相反,因而表示一正一负。再让学生练习5和-5,再让学生自由表示一对相反数,结合学生交流,我有意识地在数轴上进行板书。最后,结合数轴说说你还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有一个正数,总有一个负数与它相对应;有的说负数有无数个;有的说负数越往左越小,就像温度计越往下温度越低一样。
相关阅读
推荐
  • 给低年级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阶梯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认识倍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难的。要给学生的数学抽象一个阶梯,让学生逐步的从形象的认识到形成表象再抽象成数学思考。 一、分一分,充分感知 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是一个一个地分东西,例题通过两种花: 蓝花和黄花比一比,比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回忆起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比,比出哪种多,多几个或者是哪种花少,少几个。教师通过告诉学生还可以一份一份

  • 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丰富一些,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和换算,有的学生因为平时不接触人民币,很少实际运用,所以认识人民币这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没有能力,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出示一堆杂乱无章随意摆放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同时加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 图形的拼组课后反思 (一年级)

    图形的拼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操作过的知识不会忘记而且能真正理解,为此,本课我设计让孩子用同一张纸不断地变化,在变化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整节课每人只需要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 1、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长方形的特点。 2、让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 说说正方形的特点。 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正方形的特点。 3、用正方形做成风车。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 4、我们还学过哪个平面图形?(圆)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并行不悖

    预设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只有重视生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增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能。 我想很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上都面对过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前仔细分析教材,考虑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做出了精心的预设,但真正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完全不在我们的预设之内。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

  • 认识“吨”教学后记

    1吨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正确地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

  •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动力

    解决问题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行为科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内部产生学习需要后,它就能有效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呢?前后知识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就能产生认知冲突,而生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动机,打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的思维大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能触发学生学习需要的例题。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准备题:小明把

  • 审视教材,挖掘本质——学习比例尺教学例谈

    记得n年前上六年级的比例尺这个教材,我觉得这个内容很麻烦,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会不懂,但是当初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想办法去改善教法,导致学生对比例尺为什么要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理解得不透彻,于是导致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学生有点混沌不清,有的甚至把比例尺的算法颠倒成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当教学完有的比例尺还可以是前项大后项小的时候,学生更是茫然,不然倒可以记住小的:大的,现在可好,一会儿是小的:大的,一会儿是大的:小的。显然,靠记住大比小还是小比大绝对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加不是老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其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