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握操作的核心

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握操作的核心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04

《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握操作的核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经常会为学生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操作使算法算理脉络清晰,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操作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数形结合从形的角度来理解数的抽象;操作使概念认知印象深刻,在低年级的概念认识教学中操作的核心是建立表象沟通联系;操作使解决实际问题有法可依,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抽象的核心是经历形象到抽象并具体化的过程。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能引导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操作 核心 思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经常会为学生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的核心谈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操作使算法算理脉络清晰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小学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知识还很难理解,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中的数本来就十分抽象,计算时的算理和算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十分地困难,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用具体的方法进行形象思维,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操作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数形结合从形的角度来理解数的抽象。

如在二年级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时,例题为学生呈现了分挑子的情景:

结合情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在教学中通过学具的操作让学生说说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操作知道了7个桃,每3个一盘最多只能分2盘,所以到7里面最多有2个3。那么分完了没有呢?2个3分掉了6个,因此在被除数7的下面要写6,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下1个,剩下的1个不够再分一盘了,因此余数要比除数小。结合操作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也从形象上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特殊,学生较难接受。而且余数要比除数小学生经常会忽视。合理的操作,与每一步计算相结合,从形象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算法和算理,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

二、操作使概念认知印象深刻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数学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教具配合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低年级的概念认识教学中操作的核心是建立表象沟通联系。

如在二年级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时,对米的认识,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了几个操作活动来让学生对1米建立表象,比如: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用自己的身体做示范,测量身高时从哪里到哪里是1米,随后再让学生合作测量学生自己,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第二次操作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表象后,以手臂为标准来测量从指尖到哪里是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知识的感知;第三次操作则是一个提升和巩固的过程,在学生逐渐建立1米的表象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任意找一样物体测出1米的长度,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第四次操作是知识的应用,老师不准学生用米尺与小组里的同学合作剪一根1米的带子,加大难度也能反映出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成果。四次操作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初步的感知到建立表象再到实际运用学生的操作活动有趣而又有效。

在一次次的猜测、估计、测量和验证中孩子们在脑海里对“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充分的感知,也形成了清晰表象,对1米的体验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长度单位的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教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能够有效地建立对于1米的表象,形成长度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分辨长度单位使用的合理性。

三、操作使解决实际问题有法可依

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一些计算往往会给学生创设情境,将计算与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通过情境来理解题意。有时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素材,但是由于学生对文字或图意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容易找出所给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题意与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从加、减、乘、除的意义角度来辨析,另一方面也要用操作将语言文字用动态演绎,感受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抽象的核心是经历形象到抽象并具体化的过程。

如二年级《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教材为学生提供情境: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会根据对倍的认识摆出:

教师追问学生求“柳树有多少棵”其实就是就是求什么?学生通过学具的直观认识到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3个5相加是多少。通过几次的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感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其实就是用这个数做为“参照”,并求这样的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操作的过程是学生将静态文本动态演绎的过程,是将抽象文字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经历能够帮主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成数学的思考,并将其运用具体化到其它的同类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操作的核心,不能仅仅使操作停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而是应当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能引导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数学学科组第一学期“小班化教育”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运用小班化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分层作业 主题由来 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这一点上)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

  •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在2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通过创设情境,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再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

  • 对数学教学细节中潜在误区的反思:超值的夸奖

    这是一堂一年级数学课。某同学一段不算很精彩的回答完后,老师对他大加赞赏,并与全体学生一起大张旗鼓地称赞:棒!棒!你真棒!继而发一份象征性的小奖品。被表扬的同学鞠躬还礼,谢谢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多次上演。课后,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互相欣赏奖品,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催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形成积极的强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凡事都有个度,表扬鼓励并非灵丹妙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讲究方式,切忌廉价、夸张

  •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

  • 学生为主导的自我诊断、相互诊断的教学方法

    求小数的近似数课堂教学片段: 师: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甲:1.496亿千米1.50亿千米 乙:1.496亿千米1.5亿千米 丙: 1.496亿千米2.00亿千米 丁:1.496亿千米1.49亿千米 师: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做心理分析师,今天让你们来做一回心理分析师,你们愿意吗?谁来猜一猜刚才四位学生的实际想法?看谁猜得对? 生1:甲的做法是正确的,完全符合题意。乙的1.496亿千米1.5亿千米是错误的,可能他想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把末尾的0去掉。 师:

  • 听张老师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了实际。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教学常给人一种脱离生活、枯燥无味的感觉。为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张老师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张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 浅析对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学的看法

    浅析对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学的看法新疆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学校 王新安 一、 运用多种直观图、实物实验等刺激感官,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在引出算式1/51/4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启

  • 《小数加减法》浅谈知识结构的教学

    春江小学张丽华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这本书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提出的问题、策略、方法都是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共鸣。通过对《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令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在研读第一章时,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型研究的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重意义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