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直观让方程教学具有了诗意

直观让方程教学具有了诗意

更新时间:2016-09-03 21:21:09

《直观让方程教学具有了诗意》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小学低年级一般都采用直观教学;到了高年级,直观教学相对少了,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在高年级教学方程时,运用直观教学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比较两个概念时巧用直观
【案例一】把所有的方程装在一个盒子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教学难点。因为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比较抽象,有的学生不能很快理解韦恩图表示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有少数人想说,但不敢举手,其余同学更是抓耳挠腮。
师:我们已经知道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果把所有的方程装在一个盒子里,把所有的等式装在一个盒子里,这两个盒子应该怎么放?
短时间思考后,有人开始举手。
生:把装方程的盒子放在装等式的那个盒子里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方程首先要是等式。
师:有没有方程不是等式的?
生:没有。
同学们点头称是,或许他们都是这样想的,或许有的同学虽然刚才不是这样想的,但这时也认可这种说法。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装等式的盒子在黑板上画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个椭圆来表示这个盒子,你们也在纸上像这样画一个椭圆。
学生按要求画图。
师:那么装方程的盒子应该画在哪里呢?想一想,在纸上画出来。
生:应该画在刚才这个椭圆的里面。
全班同学一致认可,老师在黑板上完成韦恩图。
师(指着刚画好的图):从这个图中你能读懂哪些信息?
生:方程都是等式。
生:等式不都是方程。
师:不是方程的等式在哪个部分?
学生指两椭圆之间部分。
师:这里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等式呢?
生:这里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比如4+2=6。
【分析】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本节课上,却轻易被突破了。原因何在?首先我把分散的方程集中到了一个盒子里(其实是一个集合),把分散的等式也集中到一个盒子里(又是一个集合),这种设想本身就很奇妙,有一点诗意,而且还渗透着集合思想。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两个盒子怎么放。思考这两个盒子的摆放位置就是在思考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抽象的知识一旦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就会变得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掌握。”把两个盒子的位置安排妥当了,也就理解了两者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学生还“顺手牵了一只羊”:大椭圆之内小椭圆之外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
巧用两个盒子帮助学生理解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巧用直观
【案例二】在小雁塔的上面再摞一个小雁塔。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时,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一部分同学对这里的数量关系把握不准,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对这里的数量关系始终理不清。可见,帮助学生理解几倍多(少)几的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数量关系呢?教师一般会设计如下两个问题:谁和谁比的?谁大?教师想让学生明白是“大雁塔的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的,“小雁塔高度的2倍”大,所以数量关系式是小雁塔高度的2倍-大雁塔的高度=22米。事实与预想往往相差太大,学生对大雁塔的高度和小雁塔的高度在理解上没问题,但对“小雁塔高度的2倍”这个数量没有清晰的表象,因而理解不了。所以尽管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上述两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试着说把“大雁塔的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进行比较,结果是“小雁塔高度的2倍”大,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的眼神呆滞。他们不理解呀!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大雁塔的高度比什么少22米?是比小雁塔的高度少吗?
生:不是,是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一部分同学理解起来很轻松,但是有一部分同学表情茫然。
师:我们来画一幅图。根据经验一般应先画一份量,这里的一份量是什么?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一份量。
师: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小雁塔。那么大雁塔该怎么画呢?
生:大雁塔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也就是比2个小雁塔的高度少22米,所以要先画2个小雁塔。
师:对呀,小雁塔高度的2倍就是2个小雁塔的高度,2个小雁塔怎么画呢?
生:在小雁塔上再摞一个小雁塔。
教师在刚才表示小雁塔的三角形上又画了一个同样的三角形。
生:大雁塔就是比这两个摞起来的小雁塔少22米。
师:现在你能画出表示大雁塔高度的图形吗?
学生很快画出了表示大雁塔高度的图形。 
师:这里的22米表示什么意思?
生:22米表示两个小雁塔的高度比大雁塔高22米。
生:22米表示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大雁塔高22米。
师:对,现在可以在本子上写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等量关系式。
师:说说你写的数量关系式,其他同学仔细听,
生: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米。
生:大雁塔的高度+22米=小雁塔的高度×2。
生:小雁塔的高度×2-22米=大雁塔的高度。
师:根据你写的等量关系式能列出方程吗?
学生列出方程。
【分析】“小雁塔高度的2倍”,这个看似简单的短语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他们刚学“倍”的知识时,形成的表象或许就不那么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仅有的那点表象已经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抽象的概念。况且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这个条件。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思维特点,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表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画表示大雁塔高度的图形”上。而当有学生建议“在小雁塔上再摞一个小雁塔”表示小雁塔的2倍时,同学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从闪动兴奋光芒的眸子中不难看出他们一下子变得异常兴奋。我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小雁塔上再摞一个小雁塔”这句话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想象太有趣,太奇妙了,太诗意了;二是学生已经顿悟了蕴含其中的数量关系。在一个大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面前,原来眼神呆滞的学生已经信心百倍。
直观教学是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式。到了高年级,很多老师大大减少了直观教学,除了认为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比较发达外,在潜意识里可能还认为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高级,所以要大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其实人的思维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到了高年级,虽然大部分孩子的抽象思维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同学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时如果采用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这些同学渐渐的就会成为后进生。
同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互补充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许多大科学家、大作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高度发达。爱因斯坦,思维的高度抽象达到了极致,然而,正是这个爱因斯坦又非常崇尚直观。愿我们的高年级数学课堂多一些直观教学,多一些奇妙,多一些诗意。
相关阅读
推荐
  •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片段反思

    片段:师:(出示2个羽毛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但光看外表看不出来,只知道次品较轻。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们可以掂一掂。马上有人反驳:太轻了,掂不出来怎么办? 生2:可以称一称。 师:用什么称呢? 生2:用天平秤啊 师:出示天平秤图片。问:怎么称? 生解释如何称,师用学具帮助表达。 小结:两个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我们只需要称一次就保证能找出来。 教学反思: 以在2个球中找次品入手,起点较低。之所以起点这么低,是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和认识天平的工作原理,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有效性。

  • 转化思想渗透方法例举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甲问题的求解,化归为乙问题的求解,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反向去获得甲问题的解。 在现行教材中,如果我们仔细挖掘,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办法。现在利用小学教材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转化思想的渗透办法。 例子一:在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一课中,我们通常会组织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教材中用图示的方法,提示给学生可以用绕线法和滚动法来测量。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绕线法和滚动法的优劣,并重点让学生明白

  • 利用数形结合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朱老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老师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 进一步让学生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例如本节课朱老师安排了好几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师又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学生利用圆形和一张正方形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折法,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

  • 对数学教学细节中潜在误区的反思:超值的夸奖

    这是一堂一年级数学课。某同学一段不算很精彩的回答完后,老师对他大加赞赏,并与全体学生一起大张旗鼓地称赞:棒!棒!你真棒!继而发一份象征性的小奖品。被表扬的同学鞠躬还礼,谢谢 !这种情形在课堂上多次上演。课后,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互相欣赏奖品,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催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形成积极的强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凡事都有个度,表扬鼓励并非灵丹妙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讲究方式,切忌廉价、夸张

  • 数学教学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新课程也向我们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同时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

  •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近,我在数学认识厘米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主要是:一、 让学生在问中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渐进过程。创造新奇有趣,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问中讨论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枝铅笔长;有的说有7长这是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同?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

  • 注重转化思想,细化计算过程

    一个数除法小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不管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储备,学生必须要充分理解商不变的性质,才能在课堂上围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展开教学。 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 教学这个内容前一天回家作业,我布置了2.55,2550,250500,让学生计算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这是为新授

  • 磨练于课堂,反思于课堂,发展于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质量的层面上,更多的是在追寻和构建心中的理想课堂;探究着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课堂。构建理想课堂,成了每一位老师不断地追求。在新课改下,课堂已经变得丰富多采,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想营造一个理想课堂,让我的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至因学习而苦恼,是我不断追求的。 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差使得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组织了大量的没有思维的活动。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

  • 数学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计算课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介绍,而是应该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1.1元一斤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4斤卖不卖?你说卖吗?将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事例,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小数除法产生兴趣,而且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