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培训活动简报:更新计算教学观念,深度解读计算教学

培训活动简报:更新计算教学观念,深度解读计算教学

更新时间:2018-11-10 09:56:57

《培训活动简报:更新计算教学观念,深度解读计算教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1月9日,是阴雨连绵后的第一个响晴天,在贾汪区教师发展中心我们迎来了徐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第六次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合理把握计算教学资源,针对计算教学枯燥的弊病,更新观念,深度解读,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可以更生动、有效的开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也能够不断提升。

上午,由教研室的张会主任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层解读。张主任从“情境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和“加强操作明确算理”这两个方面谈了他对计算教学的看法和思考。张主任把自己的观点用明了的案例与图片进行阐述,娓娓道来,让与会老师更加明确了计算教学在情境中的重要性。计算教学从情境入手,大多时候我们比较注重计算的依据,而忽略了列式的依据,让数量关系的合理性得不到体现。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让算理从情境中来,再运用到情境中去,简单说就是算理在学生头脑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内化为无形。其次,在加强操作明确算理时,张主任更结合小棒、圆片等案例,要学生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操作,提出学具要由学生选、方法要由学生思、方案由学生设计,时机由学生捕捉。不断的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计算教学观念,让我们对计算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接下来,导师陈老师特意为安排我们观看了张齐华、贲友林这两位名师风格迥异的计算教学录像课。张老师的课激情四射,课堂设计精当,课堂中的每个数字都最大化的发挥了作用,语言精湛,给听课老师以美的享受和传递,真不愧被誉为“数学王子”;贲老师的课则朴实无华,小小的一张A4纸承载着整堂课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由学生来做、来发现、来讲解,老师则不失时机的引领学生去解决需要注意的问题,真是“锦上添花”呀,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接着陈为强主任从“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三个维度对于两节课进行细致的评讲,让我们领会两位特级教师设计的意图和理念。

下午,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陈为强老师做专题为《计算教学的新理念—运算能力的培养》的讲座。陈老师从计算教学的“前世今生”讲到自己计算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经验,用大量的案例展示出来。计算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中,陈老师就在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了剖析与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断提高。在如何设计习题让孩子们从枯燥的计算感觉中走出来,从而爱上计算学习等都进行了系统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真是受益匪浅!

最后,陈老师对培训活动做了总结。培训活动是精彩的,而教师的深刻感悟才是关键!希望各位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计算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上出“有温度”的计算课!
相关阅读
推荐
  • 课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条边关系》

    6月9日,上了一节课很不成功的课,课题是:《三角形三条边关系》。上完课,我的心里很难受。心里这样想着,这样上课算误人子弟吧?转念一想,心里的难受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应该做的是好好反思。所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收获很大。我看到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做到心中有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这节课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 图形的拼组课后反思 (一年级)

    图形的拼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操作过的知识不会忘记而且能真正理解,为此,本课我设计让孩子用同一张纸不断地变化,在变化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整节课每人只需要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 1、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长方形的特点。 2、让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 说说正方形的特点。 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正方形的特点。 3、用正方形做成风车。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 4、我们还学过哪个平面图形?(圆)

  • 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了解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尽量发挥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

  • 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周五下午,我们数学老师又聚集在多功能厅认真学习了杨老师组织的三年级教材分析,虽然说已经教学过两届三年级,对教材颇熟悉,但是从细致地分析中还是让我收获很多: 其一: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材分析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千克和克》、《加和减》还是对《24时记时法》教学,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开发。如: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有更好地理解,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超市、菜场等地从认识称出发,去称、数、掂等感知中初步熟悉,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去发现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进一步更

  • 练习设计“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为一民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练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新受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练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练习的设计应该把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相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讨论、反思所以能更彻底地体会到数学知识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总复习该复习什么?怎么复习?

    我们固然知道,学生头脑中有的东西我们是不需要再强调的,我们要复习学生遗忘的或是学得本身就不够好的内容。那么,如何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呢? 我想,要知道该怎么复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于是,我在复习之前决定让学生先来个简单的预测。 比如:第二天要复习倍数、因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前一天给学生做了一个预测。内容如下 1. 举例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 写出4的倍数,18的因数, 3. 写出3和5的公倍数,18和20的公因数。 4. 写出[2,4

  • 观看《圆的认识》反思:探究性课堂的精彩

    暑假在网上观看了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一课,让我感受到了真实而富有探究性课堂的魅力。张老师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的积极性和孩子们脸上激动的神情,与自己课堂上学生的默不作声、无精打采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思教学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个片段案例得到一些启发。 片段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进信封了,让同学们把他摸出来,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我不会轻易的给你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这里面不仅仅有着一个圆,还有其他的图形,想看看吗? 利用课

  •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教材把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组合在一起。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但我还是按照老教材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很多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为排列法;有写出某一个大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大数翻倍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可书上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作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