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用好教材,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跳出数学教数学》读书笔记

用好教材,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跳出数学教数学》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19-02-23 11:37:05

《用好教材,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跳出数学教数学》读书笔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张鑫 ]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的了解到,数学的教学应该站在数学和文化的交集上,跳出数学教数学。学科间互相融合,课堂才能回味无穷。教师心中应该有很大的教学观,应该用于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强化学科间的联系,从而挖掘出数学中的文化内涵。

当教师担任的是一个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你是可以被取代的;当你是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这才是教师专业化的真谛。

当今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引领者。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一、关于数学教材的处理。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去使用教材,每个教师要努力做到“脑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眼前有学生。”

(一)尊重教材,却不“唯教材”

教材即教学的材料。在课堂教学时前,教师首先应做到主动积极的钻研教材,如果发现中的“知识”违背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时候,我们教师要适当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重新选择合适学生的学习材料;当教材呈现的知识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时,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继续深入挖掘教材,选取更好的内容深入加工,尽可能的拓宽知识面;当学生动手操作有困难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当数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学习时,要适当调整单元学习顺序等等。

(二)钻研教材,要物尽其用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前提条件是钻研课标,掌握课标对相关知识的解释说明,深刻领会每一节课的教学理念、目标和要求。要具备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有联系、有系统地看待数学知识。

1.教师要整体把握小学教材,了解各学段的知识点分布。

2.备课时,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迁移过渡。

3.在分析重点、难点时,也要注意分析每个素材的实际意义和实际价值。

4.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欲,找到新知的切入点。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要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和也要注意知识的延伸点。

(三)用好教材,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用好教材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确定阅读内容,阅读时间,读出一定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 知道阅读概念、定理、性质、公式。

以上这些教学内容语言精确但对学生而言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就需要教师借助浅显的语言解读或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 阅读图形题。

数学图形包括情境性插图、几何图、实物图、线段图和表格等,针对一些看不懂图意的图,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图中的一些关系,再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的表述,然后再讨论计算方法。

3. 阅读计算题。

审读计算题时,老师要切记让学生先多读几遍阅读题目要求,标出关键信息,并且强调,不要看错数字和符号。也可以出示一些容易混淆的题,让学生区分异同点。

4. 阅读应用题。

这是培养数学阅读的重头戏,也是令数学老师最头痛的部分。考试时往往失分最多的就是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失分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看不懂题,理不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阅读中,要让学生标出重点关键数学信息,从而理清语句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满足于当一名执行者。
相关阅读
推荐
  • 数学教学交流反思: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一、 课堂实录(片段) 1、小组活动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 (1) 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长方体) (2)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1: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生2:底面的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底面积没变。 生3:高也没有变。 2、汇报交流 师:说说你们小组师如何转化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上台操作展示讲解) 3、课件演示 4、教师课件演示圆柱体平均分成32份、64份、

  • 利用数形结合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朱老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老师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 进一步让学生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例如本节课朱老师安排了好几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师又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学生利用圆形和一张正方形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折法,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

  • 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了解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尽量发挥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

  • 教学策略之——浅议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任何教材,任何学段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教学技能。20世纪初期,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是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就必须抓好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的提问应尽量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产生顿悟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比如

  • 数学教学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

  • 前置学习的目标该怎么确定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前置性作业这一概念,是在我实习的时候。那时学校举办了聚焦课堂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当时听到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这些词,我一片迷茫,脑子里打了好几个问号,是什么?后来我请教了师父,也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对它们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了解之后,我当时就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

  • 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分析和建议

    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用到,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因为这两类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因此它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分析 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集中反映在含有倍比关系的那个条件中。倍比关系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两种: 一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其表述形式有: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红花朵数是黄花的;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它的)几分之几,

  • 在低年级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有益尝试

    《1000以内数的认识》与《万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四册数的认识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两节课执教者注重从数与生活的联系入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上教师亲和睿智,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体现了在低年级进行自主探索教学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 一、关注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的认识教学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到,一方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