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正确把握教材,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

正确把握教材,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

更新时间:2019-04-04 14:40:13

《正确把握教材,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明德实验学校   李 辉,有效的教学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如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以学定教;教学设计要富有弹性,要多考虑几种可能;问题设计要改小步子为大步子,要富有启发性;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富有情趣,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还应考虑到一个重要问题——即教材正确把握与使用。
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始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长大后接触了社会,看到了许多阴暗面,就怀疑了自己的眼睛,即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于是抱恨终生;但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高到第三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了。对教材的态度也可以借用这三种境界。过去,我们曾视教材为“圣经”,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纯粹就教材教教材;步入课改后,人人胆子大了起来,为了紧跟形势,往往盲目地抛开教材另起炉灶,特别是公开课,不搞点花样,不搞点创意,似乎就没有体现新课标,就不是课改。时至今日,人们开始渐渐对课改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即考虑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借此机会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入境方能出境
教材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往往是众多人的智慧的结晶,我们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在教学设计前,首先要走入教材,解读教材。所谓解读教材就是要弄清教材中编写了什么?意在熟悉教材的编写内容,尤其是跳出某一册的教材框框,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进行审视,做到了然于胸。如国标苏教版,从一年级开始每册都有统计知识,对于这一知识我们应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都应很好的琢磨,否则将会出现交叉、重复的现象,很可能在二年级已经把五年级要教的内容完成了。第二是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意在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编写理念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初步的认识,但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于概括依然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教材呈现的方式是先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再过渡到许多同样的物体组成的整体,最后再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里要重点突出“1”的含义。而有的教师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发给学生的材料很多,有圆片,一分米长的纸条,12根小棒……)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折、分等活动,自己创造分数,由于学没有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学生面对众多的材料只能是浅尝辄止,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最后要弄清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教材的编写对教学的启示不仅表现在一节课中,还表现在这一知识领域,甚至整个教学中,如:圆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如果把目标仅仅定位在让学生知道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显然就没有走入教材;实际上,这节课更重要的是蕴含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转化的思想,也就是面对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转化为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操作、互动交流中,所得到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感受是丰富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将受益终生。
二、理解方能创造
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都离不开原有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龙去脉,才能做到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
如“认识厘米”一课,教材安排的活动是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法测量课桌或讲台的长度,由于学生使用工具不同,每人手掌大小不同,一揸的长度不同,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目的是引起认知冲突;形成一个新的需要——统一尺度。而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却把这一环节放在学生“认识直尺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之后,从而丢失了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这一环节。这样处理显然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又如上次我们在实小听了钱守旺老师的“分数基本性质”这节课,可以说钱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到位,他是先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商不变性质”,让学生猜一猜分数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再组织学生想办法验证,当学生发现分数的确和除法一样也有这样的基本性质时,钱老师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学习商不变规律时,我们当时还没有学习小数,所以用“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来表述,而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再用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来表述时,就有了局限,因此要改成乘或除以同一个数,这就是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处理干净利索,对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不作无谓的纠缠和浪费时间,钱老师很好地驾驭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三、量力方能实效
不可否认,由于地域文化,城乡差异,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材显现出相对的局限性;再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教材又显现出相对的滞后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需从本地区,本班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等于全盘否定,另起炉灶,而是对教材的一种扬弃,是对教材的二度开放、完善和补充。如苏教材版上有很多情景图,像少年宫,游乐场等,城市的孩子很熟悉而农村的孩子却远离这些生活,教师教学时完全可以换成学生熟悉的场所,又如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教材的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国家的国旗,由于国旗内部的颜色、图案不同,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给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回避了这一问题,受到了专家的肯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等于把教学情景创设的花里胡梢,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播放2004年奥运会的镜头,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说,我看到了许多运动员在比赛,有的说我看到了刘翔在跨栏,终于有位同学说我看到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有什么?老师又作了进一步引导才出现角,最可笑的是老师接着又问,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上的五颗星代表什么意思吗?很多学生木然,试问如果不举办奥运会,如果刘翔在奥运会上没有夺得金牌我们就不进行角的教学了吗?这样的“创造”又有多少意义。同样是创设情景附小的王计兰老师在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做得就很好,她把书上提供的素材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七个小矮人过生日”,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键是从本班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才能收到实效。否则,只能是模仿、做秀、适得其反。如有的教师平时从不用多媒体,一旦上公开课就大用特用,需要几个专职电教老师给帮忙,可以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课还是要上得平实一些为好。第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原则出发,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52÷2)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把书本上提供的羽毛球换成了山芋,显然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52个羽毛球的好处是先分整筒,再把余下的一筒拆成10个和2个合起来,每班分6个,突出十位上的1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需要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如教学面积、面积单位,怎样的分数能转化成有限小数…… 这些内容教材是安排一个教时完成的。根据实际需要在教学时,完成可以分两教时来教学,这样学生探究的时间就更充足。有些教材安排两教时的内容也可以调整成一教时来教学。总之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效。
相关阅读
推荐
  • 让学生在自主研讨中掌握分类思想《四边形》反思

    李 老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七个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个图形?或者说你从小最早认识的是谁呢? (学生的答案不一,教师无法从长方形和正方形开始研究。) 师:你最喜欢哪个图形?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研究一下他的特点。 (学生不明确,有的在自己的本子上画起了图形) 反馈2个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如果让你给这7个图形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学生思考几秒钟,教师让一生

  •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在2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通过创设情境,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再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

  •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题反思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在朱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朱老师就创设了分蛋糕这一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从一开始的将4块蛋糕分给2人,怎么分?逐渐过渡到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很自然地引出了分数1/2这个新知识。但到了这里。朱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趁热打铁请学生用一个圆形来折出它的1/2,从而将抽象的1/2这个分数通过形象的折叠展示了出

  • 给数学课添点色彩———“建设理想课堂”教学反思

    若让孩子用颜色来形容一门课,那数学课是什么颜色的?很多学生会用黑白来形容,学生的这一回答绝不是对于数学本身缺乏兴趣,他们为什么感觉数学课不是五彩缤纷的呢?这引起了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 很多时候,数学课堂受到考试的引力,不得不转入题海的轨道之中,而在这一偏离素质教育和远离新课程理念的怪圈中,教师往往只追求对与不对、会于不会、懂与不懂这样的课堂就像一道判断题,只有对错。也难怪学生会用黑白这两个完全相反的颜色来形容数学课了。 之前,我执教一节数学课,尽力让学生去感受一堂充满色彩的数学课。内容是三年级的《

  • 期中质量调研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

    这次期中调研卷的内容应该说是非常全面的,难易也适度,比较能如实反映出学生这段时间内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下面对我班在这次期中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直接写出得数 考查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6的乘法口诀。我班口算的失分率为1.3%,错误率较高的是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进位加法。 原因分析及其对策:1、算理算法掌握得不是很好。接下来在教学中要加强算理算法的教学,利用竖式帮助强化理解。2、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的内容,部分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掌握。在平时练习中加强100

  • 关注课堂错误资源

    今天读了《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第三章中关于课堂生成的这部分内容,很有感想,课前我们都会根据教材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也进行了一些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却时常会有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在练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又是很好地生成资源,假如我们能够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必然会得到意外地收获。不要总去抱怨学生为什们这样的错误也会犯,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很简单,假如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 “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的一些思考

    周五,我有幸到鹿河小学观摩了太仓市第二届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听了李华老师的《找规律》和顾维亚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两节数学课,虽然这两节都是老生常谈的课了,但两位老师都上出了各自的不同风格,给了我很多地思考,让我这已落后的思想有了新的碰撞火花: 李老师的《找规律》摒弃了教材上的例子,让学生先自主操作,将手中的4绿4黄的圆片有规律地摆成一列,以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例子引入新课,课上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实现生帮生的美德,当然学生自主表达也是小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当然,这里老师应该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说,

  •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几轮的课改经历,促使我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次一次的自我否定剖析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技艺有了很大长足的进步。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初见成效。 一、先想一想,再摸一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

    最近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真让我不知所措,进入新课程的学生。小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思维很活跃,解决能力很强。可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可真有问题。对于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读题,如何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解答,更不会去说解题思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做数学的教学模式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