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的爱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案例中的一只蜗牛引发了幼儿许多的疑问和讨论,这正是他们求得知识的原初动力。这种动力让教师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并抓住这些契机,需要我们时时做个有心人,深入幼儿的生活,注意倾听他们的谈话,及时地发现恰当地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记得有一次带着小朋友们进行晨间锻炼,刚走到操场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发现地上有一团黑黑的东西。这下孩子们来兴趣了,围在一起蹲在地上看。“这是一条蚯蚓。”“它怎么会在操场上呢?”小高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疑问。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它找不到回家的路,是迷路了;有的说它可能被坏蛋抓到这儿的;有的说它要去找好朋友玩;还有的说它可能也在散步。“看见了这条蚯蚓,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问着围在一起的孩子们。开始他们一呆,直到小张说:“我想知道蚯蚓吃什么?”,其他孩子受到了他的启发,问题一下子多了起来:蚯蚓为什么在泥土里?它没有脚,怎么走路呢?这条蚯蚓好长,它是不是蚯蚓里面最长的?……孩子们在讨论中互相分享着自己的知识经验。
看着这条困难的扭动着身体的蚯蚓我问:“你觉得它现在最想干什么?看看它的身体和我们以前看见的蚯蚓一样吗?”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更加关注蚯蚓了。细心的孩子们逐渐发现蚯蚓的身体是干瘪的,不像以前看到的蚯蚓身体黏黏的透着水份,而且它正在艰难的挪动着。“蚯蚓要到哪儿去呢?”“我们把它送回家吧!”“对,把它送到泥土里,这样它就不会难受了。”但是孩子们不敢去抓,于是我们找来了一根小棍子,将蚯蚓挑起来往教学楼后面的泥土地中走去。当大家把这条无力的蚯蚓放入潮湿的泥土时,它像是浑身有了力气,朝着软软的土里一点一点的钻进去了。直到最后看不见了,孩子们才恋恋不舍的玩起了其他的游戏。有的甚至说,等中午散步的时候,再来看看蚯蚓还在不在。虽然蚯蚓放生了,可孩子们的探索还在继续,当下次在遇到蚯蚓的时候,他们就会猜想、比较这条蚯蚓是不是上次遇到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探索问题又将展开。
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材,它为幼儿的探索提供着广阔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去观察、探索、发现。我们也要珍爱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珍惜其中的一花一草,爱护其中的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