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案 >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中班案例小气的铁蛋反思

中班案例小气的铁蛋反思

更新时间:2022-11-27 13:40:08

《中班案例小气的铁蛋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中班案例小气的铁蛋反思

  温州五幼 李斐艳

  案例背景:

  春天来了,我们配合主题教学活动请家长带一些小动物丰富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于是小朋友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动植物放在我们的自然角,课间、放学时孩子们喜欢挤在一起观察小动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学后,几个孩子又挤在一起欣赏小动物——谢豆豆妈妈带来的大蚂蚁。铁蛋忽然说:“老师,我要把我的小乌龟带回家。”说着,端起乌龟盆就走。滕彰见状,说:“我也要把小乌龟带回家。”说完,也学着铁蛋的样子把乌龟拿走了。经过我的一番引导,滕彰把小乌龟又放了回去,而铁蛋坚决要带回家。不多时,铁蛋的妈妈来了,对他说:“带来了,怎么可以再带回家呢!”铁蛋才撅着小嘴把乌龟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为什么铁蛋非要把带来的小乌龟再带回去呢?这正是幼儿“小气”行为的一种表现。“滕彰见铁蛋带回自己的东西,他也要带回”,不仅体现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还说明了幼儿的模仿意识特别强。“铁蛋听了妈妈的话才撅着小嘴把乌龟放了回去”说明铁蛋是很不情愿地。

  一个孩子一出生,肯定纯洁得像一张白纸一样,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呢?首先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升华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绝大多数幼儿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明显减少,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均不利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的“小气”、“独占”、“霸占”的行为滋生了提供了温床。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级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感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的自我意识早已形成和发展,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从上述案例中发现,铁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有了分享和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案例反思

  从幼儿长远的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正确对待幼儿的“小气”行为,重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好榜样。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处处做有心人,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二)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三)巩固幼儿分享行为,建立分享规则

  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当孩子表现出分享行为,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肯定,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给他一朵小红花,或给幼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使幼儿得到满足,同时分享意识也得到了巩固。另外,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设立“分享日”,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选一天设立专门的分享日。如选每周的星期五为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带来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在下午将自己的玩具与别人交换着玩,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无轮流交换使用,实施规则,轮流公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幼儿在一起学习、游戏的机会很多,如一起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都可以提供创造与同伴分享的机会。幼儿是一张白纸,家长当好画师,能画最满意的画。老师当好画师,能画最美丽的画。“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是整幅画中的局部,如果有瑕疵,画不完整,也不美丽,更不会让人满意。为此,我们要让孩子从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培养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2、中班优秀案例磁铁的奥秘教案反思

  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物理特性。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1、磁铁、小铁钉、曲别针、啤酒瓶盖、塑料积木、木块、纸、布、硬币、石块等。

  2、多媒体课件"滑动的小兔"。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课件,出示磁铁,认识磁铁

  2、出示"滑动的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能在纸盒上滑来滑去?

  演示小兔在纸盒上滑动,激发幼儿好奇心。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小兔怎么会滑动呢?给幼儿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3、教师展示出磁铁,如果我们换成别的来看看小兔还会滑动吗?

  (二)基本部分

  1、"小兔想和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那好,小兔要请它的好朋友们去它家做客,它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玩一玩,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摆弄物品,启发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东西。

  教师:现在请你们把发现的告诉大家。

  3、教师: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吸不起来,现在请你们再玩一玩。把磁铁吸起来的物品放在一个盘子里,把不能吸起来的放在另一个盘子里。

  4、填写观察记录表提问:请你们说说,哪些东西可以吸起来?并在记录表中打"√",不能吸起来的打"×".

  "吸起来的东西是用什么做成的?(铁制品)""哪些东西吸不起来?它们是不是铁做成的?"

  5、教师小结:磁铁的好朋友是铁制品。

  (三)结束部分"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想和教师一起去钓鱼吗?拿上我们的小鱼竿钓鱼去喽!""哇,小朋友都钓到了鱼,你们真棒,天色不早了,拿起小鱼我们回家吧!"

  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的特性。 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3、中班优秀案例秋天的图画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在秋天里是快乐的,有数不清的发现:形状各异的秋叶、五颜六色的果实。经过孩子们的一系列观察、玩耍及制作,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此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次活动让幼儿利用秋天的自然物标本进行剪剪、切切、拼拼、贴贴等各种操作技能,选择各种材料自由表现,大胆想象、创作秋天丰收的景象、田野的美景,感受秋天的丰富性。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主动性、创造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感受秋天的丰富性。

  2、学习剪、切、拼、贴等技能,会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创造的愉快情感。

  3、体验与同伴合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设置秋叶、干果拼贴区,水果拼盘区三个区域环境。

  2、各种秋叶、各种果实适量,砧板、小刀、圆盘、牙签、双面胶、乳胶、白纸、剪刀若干。

  3、游戏前幼儿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氛围,引起幼儿兴趣。

  1、让幼儿自由观察三个区域的环境,并说一说、议一议。

  2、谈话。把幼儿召集到老师身边,老师: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选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动作,来表现对秋天的认识。)

  3、教师总结:牛老师也喜欢美丽的秋天,因为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礼物:五颜六色的果实、各种各样的秋叶,她想让我们用这些礼物做成秋天的图画,你们愿意吗?我们用水果做拼盘、秋叶和果实做拼贴画,老师用照相机拍下来去送给秋姑娘好吗?

  (二)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学会协商,选择合作伙伴。(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区域,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来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从而使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游戏中去。)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秋叶、果实的形状颜色,并进行合理想象。(如:这片银杏叶象什么?可以把它拼成什么图案?)

  (三)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成功的喜悦。(幼儿相互介绍作品或向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一边听一边拍照。这样,不仅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促进老师与幼儿情感交流。最后,师生共同与作品合影留念,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引导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观察秋天的变化,看看秋天还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惊喜,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自然的情感。

4、中班优秀案例大自然的礼物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秋天到了,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经常捡拾院子里掉落的小叶子、小花瓣、花种子,甚至小石子,像找到宝贝似的攥在手里。这些在成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东西却分外吸引孩子。我想,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捡拾自然物,何不满足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捡拾的自然物收集起来呢?在捡拾和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点数及类概念还不太清楚,因此,幼儿的收集正是积累分类经验和点数能力的好机会。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收集的自然物,发展幼儿点数及分类的能力。

  2、让幼儿用收集的自然物拼摆画,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好的自然物、大白纸。

  小筐小筐小筐小筐2、分类板3、自然物拼图范例。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一一你收集了哪些大自然的礼物?

  师:小朋友,请你说一说你捡到了哪些大自然的礼物?在哪儿捡到的?

  2、分一分一一你捡了几种大自然的礼物?

  1)师:小朋友,你们捡的东西太多了,老师给你们每人一张大白纸,把你捡到的礼物都倒在大白纸上,看看有没有长得一样的,把它放在一起。

  (幼儿分类,教师指导)2)数一数,你捡了几种大自然的礼物?·3、认一认一一你能帮叶宝宝找到妈妈吗?

  1)师:小朋友捡了好多不同的树叶,你知道它们的树妈妈是谁吗?

  2)出示分类卡,请幼儿仔细观察树的形态特征。

  师:树妈妈们来了,看看都有谁?

  3)这是松树妈妈,它的叶宝宝是什么形状?像什么?你那儿有吗?把松叶宝宝放到松树妈妈下面的小筐里。

  (逐一认识松叶、梧桐叶、银杏叶、柳叶)

  4、拼一拼一一你会用自然物做画吗?

  1)出示拼图范例,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2)幼儿自由创作。

  5、比一比一一谁的画最好看?

  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活动延伸:

  家园配合,鼓励幼儿在家长配合下开动脑筋想出以自然物为材料的其它玩法。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的设计是从生活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与季节结合、与主题活动的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产生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欲望,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的人、事、物都与数、量、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活动过程也紧扣这一点,鼓励孩子在玩中去感知数、量、类,让孩子自己动手收集、分类、拼图,使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

5、中班优秀案例会飞的火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在组织中班幼儿观看发射实况后,孩子们每天都津津乐道谈论 "嫦娥一号",看到他们对人类的飞天梦想兴趣如此浓厚,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开展了《会飞的火箭》这一科学活动。通过给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动脑想一想,激发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逐渐学会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获得早期科学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感知空气的存在。

  2、尝试探索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自制火箭、雪碧瓶与幼儿人数相同,PPT一个,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结合课件的播放,激发兴趣。

  今年的10月24日,我们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小朋友想不想再看看发射过程?(想)你们要仔细看看,卫星是怎样飞上天的?(播放PPT)

  2、第一次操作后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师:今天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并介绍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们每人拿一枚火箭、一个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飞起来。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你们的小火箭飞起来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起来的?

  (3)为什么我们一拍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

  (4)小实验:瓶子里的空气。

  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瓶子里装有许多空气宝宝。我们一拍瓶子,空气宝宝被挤出来了。出来的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起来了(附动作,结合图片)。

  3、第二次操作师:小朋友们再去试一试,想办法让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飞起来。

  4、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的小火箭都飞起来了。

  老师发现有的小火箭飞得很高很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低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想一想,试试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

  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高的?又是怎样让小火箭飞得低的?

  幼儿再次带着问题操作、尝试。

  小结:当我们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时,里面就出来很多空气宝宝。这些空气宝宝推动火箭,火箭就飞得高;当我们轻轻拍打瓶子时,里面的空气宝宝出来得少,火箭就飞得低。

  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都让自己的火箭飞上了天高不高兴?(出示瓶盖)如果我们盖上瓶盖,小火箭还能发射吗?请你试一试。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都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一个想像、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6、中班优秀案例磁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我发现好多孩子手里拿着一块黑黑的东西,我随口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有经验的孩子说这是吸铁石,我顺势告诉孩子们这叫磁铁,当我追问"磁铁能干什么"时,许多孩子告诉我"能吸铁做的东西"。我决定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或家里寻找"铁制品",结果孩子们找来了积木、卡片、VCD、镜子等,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准备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

  2、磁铁、记录板、纸笔人手一份。

  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和铁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师:昨天,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吸起很长一串回形针,磁铁的本事可真大呀!今天,我们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能介绍一下吗?

  幼:我觉得磁铁可以吸住热水袋。

  幼:我准备了喝水杯,它能被磁铁吸住。

  幼:我带来了发夹、VCD片、易拉罐。

  幼:我想镜子能被磁铁吸住。

  (除此以外,孩子们还认为木珠,玩具汽车、乒乓球、塑料盒、木片等被磁铁吸住)

  2、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师: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一试,我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别忘了把你的每个实验都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如: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3、交流实验结果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

  (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把全体幼儿认可的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陈列在桌子上)幼:我的易拉罐能被磁铁吸住。

  幼:巧克力盒能被磁铁吸住。

  幼:我的发夹也被吸住了(教师请该幼儿演示)。

  幼:剪刀能被磁铁吸住,手柄不能被磁铁吸住。

  4、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师:做了那么多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盒子、茶杯、发夹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

  幼:电冰箱、电风扇、电脑外壳。

  幼:门锁、家里的窗户。

  师:那好,今天我们回家也用磁铁做做实验,别忘了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明天带来告诉大家,好吗?

  (虽说孩子们知道"磁铁能吸铁",但事实上,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对"铁制品"并不熟悉,从他们收集的物品就可以看出,为此,教师还应该从幼儿现实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孩子通过实验分辨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了解铁制品的特征。)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7、中班活动案例水果教案反思

  一、活动背景:

  本周有一次活动是带孩子们到公园观察秋天的景象,在回来的路上途径水果摊,孩子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水果都特别兴奋,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叫起来:“这么多水果呀,有苹果、香蕉……”,“我吃过香蕉,还有猕猴桃呢,那是什么水果我没见过……”。许多孩子便讨论起水果来,相互交流着自己吃过的以及认识和不认识的水果。

  二、活动产生:

  水果家族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它是幼儿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然而,这种接触大多是一种自然的接触,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知觉。主动建构的学习需要我们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幼儿从无组织、未分化的知觉转变为有意义、有结构的知觉重组。于是我便设计了“水果”这一主题活动。

  活动一:各种各样的水果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水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

  2、感受水果的多种多样。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水果市场,找一找各种各样的水果。

  2、活动室内布置各种水果图片、挂图、实物、或模型。

  3、每组一个“百宝箱”,里面放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4、收集各种各样的水果。

  三、活动过程:

  1、通过回忆、交流,能大胆、清楚地说出水果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去参观什么地方了吗?你在水果市场找到什么水果?我们教师里有没有?(幼儿自由交流后个别介绍,并指出相应的水果)

  幼A:我找到了苹果。

  幼B:我找到了香蕉,我吃过可甜呢。

  幼C:我找到了荔枝,我爸爸说这是南方的水果。老师哪个水果叫什么?

  幼D:那是山竹,我吃过,超市里有买的。

  (分析:活动一开始幼儿的认识兴趣就很浓厚,还提出问题,这说明水果对幼儿有着深深的吸引,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下一个活动环节)

  2、通过“摸水果”感知各种水果的特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放了好多水果,我要请小朋友去摸一摸,摸到以后可以拿出来一个,看一看你认不认识?说一说它的名字、形状和颜色。

  幼A:老师我摸到了,好像是苹果。

  师: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幼A:呀!就是苹果,这么大,它圆圆的,是红色的。

  幼B:老师我摸到了,是香蕉,它是黄色的,有点弯,像小船。

  幼C:我看还像月亮。

  (分析:幼儿在认识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3、通过品尝与交流,了解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师:这么多好吃的水果你们想不想尝一尝?你可以一边吃一边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我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边品尝边交流)

  集体交流:我吃的是什么水果,什么味道。

  幼A:我吃的是香蕉,它甜甜地、软软地。

  幼B:我吃的是荔枝,它需要剥皮,味道甜甜的还有核呢。

  幼C:我吃的是苹果,酸甜酸甜的,还挺脆的。

  幼D:老师我吃的苹果是甜的但是不脆很绵软。

  4、小结:水果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圆的、椭圆的、长的等等;还有各种颜色,红的、绿的、黄的、橘红的、紫的等;还有不同的味道,甜的、酸的、酸甜的、又甜又苦的等。并且要多吃水果能使身体更健康,所以我们要每天吃水果。

  5、延伸活动:在活动区进行秋天水果展,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继续干支水果的特征。

  (分析:让幼儿吃水果是他们最高兴的事,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像新鲜水果一样甜美,他们通过吃水果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并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感觉与同伴分享。)

  活动二:水果分类

  一、活动目标:

  1、将各种水果按照某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2、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活动准备:

  1、水果筐4个里面放有各种水果图片(图片数多余幼儿数两倍以上)

  2、将幼儿分成4组。小盘每组若干。

  3、水果超市的货架(可用几张桌子放上若干个水果筐)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将水果按不同特征分类。

  师:现在请你们把筐中的水果分类后分别放入你们桌上的小盘中。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鼓励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给水果分类。)

  2、展示和交流分水果的方法。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分水果的,你把哪些水果放在一起?

  幼A:我把苹果、橘子、橙子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幼B:我把香蕉、梨、苹果梨、芒果、柠檬、菠萝放在一起,它们都是黄色的。我把苹果、李子、樱桃放在一起,它们是红色的。橘子、橙子、柿子放在一起它们都是橘红色的。

  幼C:我把荔枝、山竹、红毛丹放在一起,它们都有硬壳。桃、葡萄、李子放到一起它们的果皮比较薄又软。

  (分析:在这个环节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不同的水果,对于能力差的幼儿,我提供的水果数量较少,而且只有一种分法,帮助他们通过操作,理解分类的含义,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提供的水果不仅数量增加了,而且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分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分类的标准,给予他们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

  3、游戏:“水果超市”(讨论水果超市的水果怎么分。)

  ⑴师:“水果超市”的水果真多,你们准备怎样把它们分一分?

  幼A:把不一样的水果都分开来。

  幼B:把同样颜色的水果放在一起。

  (幼儿给“水果超市”分水果。幼儿想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法来分水果,可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呢?萌萌想出了举手表决的方法,最后幼儿决定按颜色特征来分,水果超市”的营业员一起动手,很快就把“水果超市”的水果分得整整齐齐。)

  ⑵幼儿交流分水果的过程。

  师:“水果超市”真整齐,请营业员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幼A:我把果皮是红色的水果放在一起,果皮是绿色的水果放在一起,果皮是橘红色的水果放在一起,果皮是黄色的水果放在一起。

  (分析:其实幼儿最后采用的根据颜色不同来分糖果的方法并不十分合理,但这也反映出了幼儿的思维特点——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我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采用更合理的分类方法。)

  4、延伸活动:角色游戏增添“水果超市”的游戏,帮助幼儿用更合理的方法将“水果超市”的水果进行分类让幼儿有巩固练习的机会。

  活动三:水果造型

  一、活动目标:

  大胆想象和创造,能用添画的方法将水果变成其它各种造型。

  二、活动准备:

  1、画有苹果、香蕉、橘子、梨等水果的方形纸若干。

  2、水彩笔人手一套。

  三、活动过程:

  1、水果变、变、变。

  ⑴示苹果造型——瓢虫

  师:你们瞧,老师这有一幅漂亮的画,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变的吗?是怎样变的呢?

  幼A:这不是瓢虫吗?怎么会变呢?

  幼B:是圆形变的吧,先画一个圆,再画上头、脚和背上的花纹就可以了。

  幼C:我怎么看着有点像苹果变的,可是我不知道是怎样变的。

  (分析:苹果造型的出示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起来,从他们口中说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不过每个孩子说的都不无道理)

  师:你们真棒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变的?它又是怎样变的呢?

  ⑵教师现场作画:苹果变瓢虫

  幼儿A:我猜对了,就是苹果变的。

  幼儿B:我也会,我还能让苹果变成房子呢。

  (我的作画引起了幼儿很大的兴趣,他们都想跃跃欲试了)

  师:好,你真聪明,还能把苹果变成房子。那请小朋友们再想一想除了苹果还有什么水果可以变呢?

  2、选择材料进行水果造型

  ⑴出示其它水果图案,说说这些水果可以变成什么?

  幼A:我想把香蕉变成小船。

  幼B:我想把香蕉变成秋千。

  幼C:我能把橘子变成茶壶。

  师:好了,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图案将它进行变化,如果你想出了我这里没有的水果那你可以拿一张空白纸画。

  (分析:我给幼儿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3、作品展览及交流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你是水果就变成了什么?

  幼A:我把香蕉变成了秋千,上面还坐了一个小朋友呢?

  幼B:我把橘子变成了茶壶。

  幼C:我把香蕉变成了月亮,我画了星星。

  幼D:我把苹果变成了太阳,还画了云象棉花糖一样。

  4、小结:

  师:你们真能干,都是聪明的魔术师,可以把水果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的活动区里还有好多蔬菜图案,你们还可以试一试把蔬菜变成更有趣的东西。

  (分析:添画是在幼儿对水果及某些局部近似物体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经验重组,能使幼儿的想象力活跃起来,也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与中班的幼儿初期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添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时鼓励、引导和帮助。在添画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图案,尽量分散坐,减少相互模仿,一面影响自己独特的想象。)

  反思:整个活动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并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多渠道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了解各种水果的特性,如:活动前的“去水果市场看水果”“找水果”,活动中的“摸水果”、“尝水果”、“分水果”,活动后的“水果造型”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整个活动注重倡导|“乐学”的教育精神,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一直很高。在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因人而异的,力求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尽可能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中注意挖掘各种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渗透。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表达、交往、合作的能力;适时地渗透保健意识;注重激发幼儿对水果正确、美好的情感;注重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创造、想象等能力,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等。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水果造型”活动中的添画,对与中班的幼儿初期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添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时鼓励、引导和帮助。在添画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图案,尽量分散坐,减少相互模仿,一面影响自己独特的想象。教学活动《水果分类》又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按特征分类的技能,添画是在幼儿对水果及某些局部近似物体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经验重组,能使幼儿的想象力活跃起来,也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所以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铺垫和准备,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巩固和延伸。

8、中班思维活动祥案案例青蛙小姐的大笔小屋――外出旅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复杂的语言信息。

  2.理解长短、粗细等关系。

  3.能根据语言指令找到符合要求的选项。

  活动流程:

  引入活动――游戏"它在哪里"――观察旅行包――分类纸笔――幼儿操作

  材料准备:

  1.掌偶"青蛙小姐"一个。

  2."青蛙小姐的朋友们"图片一张(教具)。

  3.幼儿操作材料:旅行包、笔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教师出示"青蛙小姐"玩偶后提问:"她是谁?"让幼儿认识她是一只青蛙小姐。

  教师:"为什么她快乐啊?"(因为她有许多朋友。)

  (二)游戏"它在哪里?"出示大游戏图"青蛙小姐的朋友们"。

  教师:"看,这就是她朋友们的照片,青蛙小姐都有些什么朋友?"(青蛙。)教师:"这些青蛙长的一样吗?"(不一样。)教师:"怎么不一样?"(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教师:"每个青蛙的身上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符号?"(数字符号。)教师:"你能按我的要求,找到青蛙小姐的好朋友吗?"教师提问:

  1.照片上最胖的是青蛙小姐的好朋友,它的数字符号是几?

  2.照片上最瘦的也是青蛙小姐的好朋友,你能找出它吗?

  3.照片上最小的青蛙是谁?

  4.照片上又高又瘦的青蛙在哪里?

  5.照片上最胖最矮的也是青蛙小姐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

  请幼儿一一指出。

  (三)观察旅行包

  1.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帮青蛙小姐找到了好朋友。今天,青蛙小姐想和这些好朋友一起出去旅行,她想把刚买好的东西也带去给朋友们展示一下,怎么带出去呢?"(用包。)教师:"对,青蛙小姐有一个旅行包。"

  2.出示"旅行包",请幼儿观察认识。

  教师提问:"旅行包上许多圆圆的东西是什么?"(纽扣)"这些纽扣有什么不同?"(颜色)"有几排?"(四排)"第一排第三颗纽扣是什么颜色?""第三排第四颗纽扣是什么颜色?"

  (四)为纸笔分类

  1.教师神秘的:"青蛙小姐想把什么好东西装进这个漂亮的旅行包里呢?"给幼儿猜一猜的机会后出示"铅笔"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些笔一样吗?"(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分别从颜色、长短、粗细等方面进行讨论认识)

  2.教师请幼儿拿出自己的操作材料(铅笔)帮助青蛙小姐分类整理好铅笔,把相同的笔分在一起。

  鼓励幼儿边分边说,"最长的笔"、"最短的笔"、"不长不短的笔"、"不粗不细的笔"等等。

  (五)幼儿操作

  1.幼儿取出"旅行包"准备。

  2.教师以"青蛙小姐想把哪些笔装进旅行包呢?""她想把找到的笔放进哪个纽扣的口袋里呢?"为问题,让幼儿根据练习册上的练习题逐一提出指令,让幼儿选择适合的笔将其插在"旅行包"图片指定的位置上。

  3.幼儿和老师一起检查,验证答案。

  游戏结束后,教师用长颈鹿尺子作为奖品送给幼儿。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9、中班主题活动案例筷子教案反思

  一、活动由来

  幼儿从小班升入中班后,开始学习使用筷子。餐具的变化直接引出一些问题,根据我们观察、发现,孩子们在刚接触筷子时,因为不会使用,一方面感到很茫然,但另一方面又对于筷子这个新生事物感到很好奇。陈鹤琴先生说过:“好奇心关于儿童之发展、文化之造就,具莫大势力的。”也就是说,幼儿凡是对于一切新的事物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会更真切地理解。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适应幼儿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我们设计、组织了《筷子》主题。

  二、主题教育目标

  1、通过观察学习,引导幼儿掌握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

  2、通过多元的活动途径,掌握筷子的其它用途,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

  3、了解筷子的种类和区别,如(不同材质、长短、粗细)等。

  三、主题的网络建构

  教师根据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讨论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疑问,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于是,一个关于“筷子”的主题网络图逐渐形成了。如图(教师预设的用直线表示;幼儿自发生成的用虚线表示;师生共同产生是用虚线和直线表示)。

  四、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我相信自己也一样行”

  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我们带幼儿到大班进行了参观,他们认真观察、学习哥哥、姐姐使用筷子的情形,既好奇又羡慕,抓住这一点回来后及时因势引导,孩子们自己编成了使用筷子的儿歌,“小筷子,本领强,拇指、食指、中指来帮忙,先打开,再合起,反反复复夹起菜,饭菜吃完味更香。”儿歌虽然短短几句,但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表达了出来,他们用自己说话的方法来练习使用筷子,觉得使用筷子不再象想像中的那样难了,自信心一下增强起来了,自己一样可以使用得很好。

  (二)我们有了许多新发现

  主题诞生后,教师和幼儿开始一起收集各式各样的筷子,并且在幼儿的提议下,在活动室的一角开辟了一个筷子的展览区,几乎每天都有孩子带筷子来,他们相互比,相互看,为自己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筷子而高兴自豪。

  小东说:“你看,我的筷子上、下是不一样粗的。”  田田说:“我家的筷子身上的花纹是一道一道的颜色,而路路家的筷子身上是没有花纹,全是绿颜色的。”丁丁说:“我发现我家的筷子是最长的,其它小朋友家的筷子都比我家的短。”  还有的来问我说:“李老师,我的筷子为什么这么轻,他的却那么重呢?”

  这种共同收集,共同探索活动,使幼儿有了许多新发现,在交流、收集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对筷子的颜色、长短、材料、形状、轻重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是比较浅显易懂的,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孩子们又生成了一些深层次的很有价值的问题。

  (三)“筷子游戏真好玩”

  孩子们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我们则启发、引导幼儿在筷子的其它用途上发挥各自的潜能。为此我们分别在美工区、巧手区、计算区、音乐区都投放了筷子,让幼儿尝试筷子的玩法,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小宇来到了计算区,他一下拿了一大把的筷子,开始用筷子搭起了拼图,先是搭了个楼梯,后又拼了棵大树,玩得很高兴,这时赵继航也来了,他选了一根较长的筷子在桌子边上比划了一下,我走过去说:“咱们用筷子来量一量桌子有多长吧?”他点了点头,量完了桌子后,他拿着筷子又量起了玩具柜,王宇棋看到后,和他一起玩起来,量着量着,量起了各自的身高,不时传来了两人的笑声。

  音乐区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拿起了自制的乐器、各种瓶子和盒子,用筷子来当鼓锤,敲着美妙的音乐,雨晴是乐队的小指挥,手里还像模像样的拿着一根指挥棒,再看那指挥棒,伴着欢乐的乐曲,他们有唱有跳、有伴奏、有指挥,心情也随着飞扬起来,筷子似乎已经渐渐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了。

  美工区的小朋友都在忙着做菊花,美丽的花瓣都已经做好了,但朵朵菊花就是立不起来,因为没有合适的花杆来支撑,王曼找来找去,找到了一根筷子和同伴们说:“咱们用这个吧!”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说:“对,我们用筷子。”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使一朵朵美丽的菊花立起来了,有的小朋友还用筷子当起了半成品,如当雨伞把、旗杆、平衡木等,我们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

  (四)“我来设计一双筷子”

  美工区的小朋友,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欲望,孩子们想设计现在大家没有见过的筷子。于是教师准备了不同的人物纸卡,让孩子任选一张,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教师请大家把筷子的外形简单地画在纸上,并把筷子的用途、材料、形态等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孩子们设计热情很高,造好一张卡后就开始设计,他们并非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大部分幼儿都是想好了才动手画的,大约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幼儿们设计的作品基本完成了,并分别呈现在黑板上,大家轮流开始对自己精彩的作品进行介绍。

  紫怡说:“我为天线宝宝设计一双筷子,这双筷子是空心的,既可以当筷子,还可以当吸管,因为天线宝宝最爱喝奶昔,这样会更方便一些。”  小辰说:“我为警察叔叔设计了一双神奇筷子,上面有两个按纽,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蓝色的,如果按白色就是一把筷子,如果发现坏人就按蓝色按纽,筷子就会变成一把****。”  诺行说:“我设计的一把魔术筷子,只要用筷子一夹,烫的东西就会变凉了,硬的东西就会变软了。”

  孩子们设计的筷子各式各样,在形态与功能上都具有很多创新之处,也许是孩子们在电视上、图书上、磁带里学到的内容多了,所以他们的设计都是那么的别出心裁,创造的火花在孩子们的身上闪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我们成人所无法比拟的,谁说他们的想象力不能成为明天的现实,伟大的发明正是来自大胆的想象,陈老曾说过,凡是幼儿能够做到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五、主题活动的反思与启示

  《筷子》的主题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幼儿对筷子的外形、材料、构造、使用方法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则与他们共同参与,既是如他们一样的学习者,也是活动的指导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教师通过不断地适时地提供材料、变化空间、倾听幼儿、全心全意关注幼儿的表现,从而以螺旋式的进程去达到教学的实质,使主题更加深入。

  在活动中幼儿往往会生成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例如:在观察到筷子是有铁做的时,有一名幼儿说:“那铁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有探究价值,只是与本次探究主题无关,所以没有必要马上展开,可以放在以后的活动中让幼儿再去了解。

  中班的幼儿思维发展迅速,求知欲望高,当让他去学习一项新的本领时,要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在快乐地情绪中学习,在其自发的活动中合作学习和实践,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所需要答案,此时,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教师更应注重幼儿的探索过程而不仅仅是探索结果,这样才会为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与机会。

10、中班角色游戏美发厅案例反思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正在“美发厅”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XX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

  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转身笑眯眯地说:

  “谁是美发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你做好。

  ”“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

  ”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

  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

  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

  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我如实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到。“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不知道。”我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做一边说。“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样地剪起来。闲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纲要》

  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

  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教师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

  《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美发厅”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发生在“美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朋友式的老师。

  在“美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最妙的是教师的隐性引导。在此时教师做个“一问三不知”的“无知人”:“装得很随便”;“索性装糊涂到底”,正是教师的这种看似不导的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整个谈话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活泼的场景。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主自信的孩子和一个尊重幼儿、思维活跃的教师。正是教师以正确的儿童观,凭借高超的教育艺术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活动反思:

  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照相馆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后,我以游戏者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我及时提供、调整了游戏材料,且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指导幼儿进行以物代物、一物多用,让幼儿能够自主的活动。

11、幼儿中班教学案例云朵面包教案反思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有好几名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我这一堂课上的是《云朵面包》这是一个纯粹的童话,一本关于家的图画书,一个温馨的香气四溢的故事.临时接到的通知,所以赶紧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想,感受故事的神奇色彩。

  2.通过整体欣赏绘本,感受温暖的亲情。

  3.在感知绘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绘本的理解。

  活动准备:

  绘本PPT

  二、案例过程

  课前,小朋友们纷纷走进教室按顺序坐下来,教师后面几刷刷的坐着一排老师。和后面的客人老师问好之后我就开始进入课题《云朵面包》是韩国作家白嬉娜的一篇着作。想象力像一位魔法师,可以打破思维的禁锢,演绎一个又一个奇迹。《云朵面包》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人,云朵和面包关系是什么呢?

  1.创设情景,认识人物,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吃面包 喜欢吃什么面包 有没有吃过云朵做的面包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本好看的图画书,名字叫《云朵面包》(出示图书)

  (1)你们看到了什么封面上这座屋子里住着小猫一家.天空阴沉沉的,屋外的小树枝上挂着 窗户的玻璃上有 透过窗户,看到谁睁开了一只眼睛 旁边睡着的是谁?

  (2)介绍作者:韩国的白嬉娜阿姨创作,这是她用手工布艺,剪纸拼贴等技法创作的美丽的想象故事哦。

  (3)介绍摄影:金乡寿,他把雨天的照片排得异常生动,让大家想起在雨中玩耍的感觉。

  (4)开始阅读:咱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阴天。

  2.分享故事情节,激发读书兴趣

  (1)翻开第一页,引导学生看图师:阴沉沉的天空飘着雨,一朵白云飘落下来,大家谁能来形容一下,你们看到的雨是什么样的雨?

  (大雨,毛毛雨……)

  (2)翻开第一页,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师: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睁眼一看,窗外正下着雨,让我们猜猜看,这个"我"是谁? (小猫)

  (3)翻开第二页,引导学生观察图师:我从梦中醒来了,这个我真的是小猫,"我"醒来的时候,弟弟和爸爸都还在睡觉呢!(引导学生看猫弟弟的鼻涕,猫爸爸的嘴巴),而我身边的杯子已经掀开了一角,大家猜猜看,是谁已经起床了?

  (妈妈)

  (4)翻开第3页,引导学生观察图师:大家猜对了,原来妈妈早已经起床了,这时候,妈妈正在厨房里为我们全家作早餐呢,大家看看墙上的钟,才几点钟?

  (7点半还不到)师:对了,7点半还不到呢,妈妈穿着围裙在厨房里为全家坐早餐的情形大家有没有见过?是不是觉得书里的妈妈和我们自己的妈妈很像?

  师:我叫醒了弟弟,我们穿上了黄色的雨衣,准备一起走到屋外。

  (5)翻开第4页,引导学生看图师:我和弟弟,抬起头,仰望天空,看了好久好久,我们想,下雨天,也许会有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吧!小朋友们,下雨的时候你们会想些什么呢?是不是也像小猫一样期盼着有些奇妙的事情发生?

  (生:我会想……)师:我和弟弟正在仰望天空的时候,突然发现……"咦,这是什么呀?"原来树枝上挂着一朵小小的……。

  生:白云(云朵)师:于是,我把弟弟架在肩膀上,我们要把白云拿下来。

  (6)翻开第5页,引导学生看图师:回到家,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把云朵捧在手上,递给妈妈,(同时做出小心翼翼捧出白云的动作)小朋友们想想看,为什么我们要小心翼翼?

  (生:因为云朵好轻好轻)

  (7)翻开第6页,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云朵面包的制作过程师:妈妈接过我们手中的云朵,放进大碗,倒入牛奶和水,放入酵母,盐和糖,先轻轻地揉成大面团,再揉得小小的,圆圆的,放进烤箱,这时候,妈妈对我和弟弟说:"再等45分钟就好了,这是今天的早餐噢!"大家想想,要是你是小猫,在这漫长的45分钟里,你会做些什么?

  (生:玩,做作业,画画,看动画片,等得很着急,怎么还没有做好 )

  (8)翻开第7页,引导学生看图师:爸爸起晚了,来不及等面包烤好,就急匆匆地拿起公文包和雨伞,慌慌 张张地向公司跑去了,(引导大家看爸爸急匆匆的样子和狼狈的表情) 妈妈好担心爸爸:"不吃饭会饿的……"。

  (9)翻开第8页,引导学生看图师:45分钟终于过去了,厨房里飘来阵阵清香,妈妈轻轻打开烤箱,这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大家看看,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

  (生:面包飘了出来.)师:对了,云朵面包忽忽悠悠地从烤箱里飘了出来,我站到凳子上都够不到呢!大家看看,弟弟和妈妈这时候都在做什么呢?他们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生:妈妈和弟弟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10)翻开第9页,引导学生看图师:吃了云朵面包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大家说说看,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 (吃了云朵面包,我们也忽忽悠悠地飘了起来)(生:吃了云朵面包,大家都飞了起来.)师:大家看看,妈妈,弟弟和我是怎样的动作和表情?

  (生:妈妈手里端着咖啡,忽忽悠悠地飘了起来,弟弟的脸上惊奇无比,"我"的嘴里满满地塞着一口面包,像只鸟一样的飞了起来。)

  (11)翻开第10页,引导学生看图师:吃完了云朵面包,我们想起了这时候正赶去上班的爸爸,"爸爸一定很饿了,"弟弟说,我提议道:"我们给他送面包去吧!"于是我们把面包装进袋子,打开窗户,和弟弟一起忽忽悠悠,忽忽悠悠地飞了出去。

  (12)翻开第11页,引导学生看图师:我和弟弟穿着黄雨衣,拿着伞,飞在空中,到处找爸爸。大家想一想,我和弟弟这时候会说些什么啊?

  (生:下面哪一个才是爸爸?爸爸在哪? )师:弟弟问,爸爸已经到公司了吗?我说,不会的拉,看,车都塞在路上了。

  (13)翻开第12页,引导学生看图师:我们呢在密密麻麻塞满了车的马路上找到了爸爸,他坐的公交车里挤满了人,就像装满豆芽的盒子,大家看一看,找一找,能看到爸爸在哪里吗?

  (指出来)

  (14)翻开第13页,引导学生看图师:我和弟弟飞到了爸爸乘坐的那辆被堵的公交车面前,"爸爸,爸爸!"这时候爸爸是怎么回答的?

  (生:"谁啊 谁在叫我")师:"我"和弟弟把云朵面包递给了爸爸,看到我们从窗户里递进来的面包,乘客们都惊讶得张着大嘴巴说不出话来了,爸爸拿着面包,看了又看……哇,吃了云朵面包的爸爸竟然也飘飘悠悠地飞了出来。

  (15)翻开第14页,引导学生看图师:爸爸像大鸟一样呼呼地飞着,飞得好高好高哦!大家看爸爸飞出去的背影,像不像一只大鸟?

  (16)翻开第15页,引导学生看图师:爸爸总算及时飞进了办公室,坐在办公桌旁,打开电脑,爸爸擦着汗,真是万幸啊,还差一分钟就九点了,这时候,爸爸的马秘书给爸爸送来了一杯咖啡:"先生,早上好!"我和弟弟飞在爸爸窗户外面,看到这一切,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大家想想看,我的弟弟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生:爸爸终于到了,真是万幸……)

  (17)翻开第16页,引导学生看图师:我们又一次飞到了高楼的上面,天上的雨停了,我们胆战心惊地避开电线,停在电线上的鸟儿,看到了我们……大家想想,你要是鸟,你会说什么?

  (生:猫怎么会飞啊 ……)

  (18)翻开第17页,引导学生看图师:我们轻轻地落在屋顶上,雨刚停,天上的白云就一片一片地飘起来.弟弟说:"好饿哦!"我说:"这是因为在空中飞累了,我们再吃一个云朵面包好不好?"说着,我和弟弟又吃了一个面包,谢谢小云朵,云朵面包真好吃。

  三、案列反思

  《云朵面包》是一个充满了神奇、浪漫和暖暖的爱的童话故事。这个绘本运用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法,除了绘画外,还采用了摄影、剪纸、布贴的方法构图,让画面充满了质感,美妙而生动,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个故事吸引人的地方,也就在于它的奇思妙想和充满童趣吧!孩子们特别喜欢能够让自己飞起来的东西,所以云朵面包正合他们的胃口。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我以品尝云朵面包的味道作为主线,由浅层次的面包的口味到体会妈妈早早起床为我们做面包时所融入的爱的味道,再到我们为爸爸送面包后感受到的幸福味道。后面两种味道,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很难品尝到。原因一,现在孩子的优越生活让他们习惯了接受父母的爱,还不以为然,更别说付出自己的爱了。原因二,孩子们读的书太少,没有相关经验,也就不会深层次地读书。我上了两个班级,第一个班级,我在引入故事时就介绍了"这是一个关于幸福的家的故事",也许有了这样的描述,在我让他们说说面包的味道时,孩子们抓住了"幸福";而另一个班级则几乎无人提及"幸福"二字。基于此,我想,在讲述故事时,老师的描述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都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只有磨炼课堂语言,静心组织课堂,才能让课堂绽放精彩。

  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感觉到了要引导现在的孩子体会出云朵面包所含着的幸福和爱的味道,很难,而几个班级下来,也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不带领孩子们品一品这味道,似乎又过于浅显了。所幸的是,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因为云朵面包让他们神奇地飞了起来,孩子们体会到了快乐的味道,体会到了飞翔的味道。我想,这个绘本故事的意义一半已达到。孩子们在读到了神奇时,想象力也一定受到了启发。刚开始孩子们是听着我讲,吃了面包,妈妈忽忽悠悠地飞了起来,后来是孩子们在讲,没等我说爸爸吃完云朵面包,孩子们就说爸爸飞了起来……看来,故事已经牵动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已经进入了故事中,随着云朵面包在一起飘动了。体会云朵面包的爱的味道是个难点,但是,我在讲述时,不像语文课一样,一定要引导孩子挖掘出这一点。绘本故事的价值不一定是现时的,可以是深远的,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们会突然回想起这个带着爱的云朵。

  绘本课应该是轻松的,应该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的阶梯,是课外阅读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带着太多功利性,不能为让孩子们学会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而反复讲解,而应该在呈现一个完整而生动故事中,诱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并逐渐地在阅读路上积沙成塔。

12、中班思维活动祥案案例甜点之家――甜点小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图形的分割与组合。(图形的分割即把一个整体的图形分成许多个小图形。具体到本游戏把正方形分成多个不同的小图形,图形的组合即把这些被分开的小图形重新拼摆,组成不同的大图形,具体到本游戏把他们拼成大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形四边形)

  2、学习动手拼摆出多种图形。(幼儿在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大胆想象,敢于尝试,最终拼出多种不同图形及不同拼法)。

  活动材料准备:

  东方之星提供的教具:<甜点小人>大游戏图一张。红、绿、蓝、黄拼图大卡片4组。

  学具:

  <甜点小人>游戏图。

  <甜点小人>拼图块。

  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甜点小人们要去参加舞会,请小朋友帮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师:出示<甜点小人>大游戏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甜点小人啊都想去参加舞会,可是他们没穿漂亮的衣服,所以就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吧。

  幼:那我们怎么帮他们呢?

  师:老师这里有些不同形状的小卡片,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此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上一次课的活动内容,按照"边对边,角对角"的规律及幼儿本身的发散性思维来把这些小图形拼成大正方形。当然拼法有很多种,鼓励幼儿发现新的拼摆方法,并给予肯定)。

  2、引导幼儿拼出四种不同形状的衣服。(长方形、菱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有三块不同形状的红色小图形,我想用它们来给甜点小人拼件漂亮的红色衣服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先用它们来给第一个甜点小人穿上漂亮衣服。(我会用这三块小图形进行错误的拼摆,把角放到衣服外面,让幼儿帮助纠正,其它两块也是)。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拼完了,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第一个甜点小人已经穿上了红色的衣服。

  (图一)小朋友们你们说第一个甜点小人的衣服是什么形状的?

  幼:长方形。

  师:用这些不同形状的小图形,我们可以拼出大长方形,还可以拼出什么形呢?让我们来试试吧。(让幼儿用红色的拼图块为别的甜点小人拼漂亮衣服。在幼儿拼的过程中让他们逐渐培养观察力及思维能力,可以尝试多种拼法。

  (图二)(图三)(图四)当幼儿用红色的小拼图块为4个甜点小人拼完衣服后,再用其它三种颜色的拼图块一一尝试,在拼的过程中:老师要提示幼儿:记住要"边对边,角对角。"让幼儿充分掌握拼图的方法)。教师按照幼儿意愿给甜点小人穿上四种颜色的衣服。(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充分掌握了"边对边,角对角"的拼图方法后,尝试自己的新发现)。

  师:现在老师想给甜点小人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哪个小朋友能上来试试呢?

  幼甲:在他拼的过程中让其他小朋友一起观察,把错的拼法展示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纠正过来。

  师:有没有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拼法呢?想自己亲手去为甜点小人穿上漂亮衣服?

  幼乙:上来尝试和幼甲不同的拼法。

  师:下面请幼儿拿出<甜点之家>的宝盒子。

  活动反思:

  1、教师示范分割的方法局限了幼儿分割的多样性。

  2、可提供竹刀让幼儿割,线会更直些,割出来的图形会比较一样大。

  3、师要引导幼儿不要修掉不直的纸,这样合起来就不是原来的整体了,只要将东西、形状分成几块就可能了。

  4、教师可引导幼儿拼出不规则的拼法,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跳出等分的圈子。

13、中班音乐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熟悉曲调,初步掌握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唱法。

  2.体验做中班小朋友的光荣感。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熟悉曲调。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唱法。

  活动准备:

  1.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图标若干,节奏图谱一张,音乐。

  2.铃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节奏游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先拍节奏,请你们听一听,然后学一学。

  2.请拍的好的小朋友上来用铃鼓拍拍刚才的节奏

  3.(出示节奏图谱)请你跟着节奏图谱拍一拍。

  二、学唱歌曲。

  1.在这个图谱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出示歌词图标熟悉歌词。(学念歌词两到三遍)

  3.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拍拍节奏(重点练习9—24小节的节奏)

  4.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吧(学唱两到三遍)(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和切分音)

  三、增加练习形式,提高唱歌兴趣。

  1.讨论:除了全体一起唱,还可以怎样唱?

  2.我们一起来轮流唱。

  3.我们唱这首歌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活动延伸:

  利用餐前、散步等环节复习歌曲,唱准歌曲曲调,表达欢快的情绪,体验做中班小朋友的光荣感。

  活动反思:

  《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这首歌曲比较长,歌词也有较多,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们来说,熟悉歌曲,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曲调,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另外,歌曲中又有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地方,怎样快速又正确地教幼儿学会演唱歌曲并能注意到这些细节的地方,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幼儿有兴趣地学,并能达到学习的一个有效度,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以难点前置的方法来练习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一般的唱歌的开始,都会安排练声的环节,但有时候也可以变换方式,比如进行节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进行节奏练习的时候,我又以小鼓来吸引幼儿,使孩子们不至于感到太单调。小小的不足是,在这个环节中,我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了,整个活动的分配就不够合理,这是以后在活动中要注意的。

  2、以利用标志图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歌曲较长,孩子们容易忘记歌词,所以在活动前我就设计好了简单的标志图来代表歌词。在让幼儿完整倾听歌曲一遍以后,我便提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幼儿的回答并不丰富,很多孩子听完以后有点不知所以然,而我提出请小朋友边看标志图边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记住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再在钢琴伴奏下练习念歌词节奏,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解决了记忆歌词的难度。活动后,很多孩子们都还兴趣盎然,我想在下次复习演唱等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歌曲,丰富幼儿对这首歌曲情绪的表达,真正体验做一个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14、中班音乐我是中班的小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熟悉曲调,初步掌握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唱法。

  2.体验做中班小朋友的光荣感。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图标若干,节奏图谱一张,音乐。

  2.铃鼓一个。

  教学环节:

  一、节奏游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先拍节奏,请你们听一听,然后学一学。

  (2)请拍的好的小朋友上来用铃鼓拍拍刚才的节奏

  (3)(出示节奏图谱)请你跟着节奏图谱拍一拍。

  二、学唱歌曲。

  (1)在这个图谱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出示歌词图标熟悉歌词。(学念歌词两到三遍)

  (3)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拍拍节奏(重点练习9—24小节的节奏)

  (4)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吧(学唱两到三遍)(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和切分音)

  三、增加练习形式,提高唱歌兴趣。

  (1)讨论:除了全体一起唱,还可以怎样唱?

  (2)我们一起来轮流唱。

  (3)我们唱这首歌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四、延伸

  利用餐前、散步等环节复习歌曲,唱准歌曲曲调,表达欢快的情绪,体验做中班小朋友的光荣感。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带有拟人化的歌曲,幼儿学起来觉得很有趣,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进行了歌词创编,想象了好多物体编到了歌曲里,就因为是自己编的歌词,唱起来特别有劲。总的来说这次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个个都很兴奋。

15、中班音乐活动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教案反思

  目标:

  1.学唱歌曲,熟悉曲调,初步掌握和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唱法。

  2.体验做中班小朋友的光荣感。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准备:

  1.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小图片若干。

  2.大鼓一个。

  过程:

  一、学唱歌曲。

  1.听教师范唱,初步了解歌曲内容。

  2.熟悉歌词,与老师一起有节奏地念歌词。

  3.听曲调拍节奏,重点练习9~24小节地节奏。

  4.节奏游戏

  中班音乐活动:我的鞋子

  作者:林荔/来源:水秀实验幼儿园

  一、目标:

  1、能用语言、歌曲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身所获得的不同感受。

  2、通过创编歌曲,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二、资料准备和环境创设:

  1、幼儿会唱歌曲《大鞋小鞋》,并改编过一段歌词。

  2、教师安排场地:地毯、报纸、海洋球、塑料袋、石子。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大鞋与小鞋》

  (1)师:上一次我们衣着爸爸和娃娃的鞋子走了一走,学会了一首歌曲《大鞋与小鞋》,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一起把这首歌唱给她们听听吧。

  (2)师:爸爸的鞋很大,穿上爸爸的鞋走路能走快吗?那应该怎么唱呢?(稍慢一些)穿娃娃的鞋走路应该怎样唱?(轻、快)那就让我们再扮演一次给客人老师看吧。

  2、幼儿自由体验:

  (1)师:今天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都穿来了自身的漂亮的鞋子,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漂亮的鞋婴幼儿去玩一玩,好吗?你们看有哪些地方?(幼儿自由说)

  师:现在就请你带着鞋婴幼儿去不同的地方玩一玩,走一走、踩一踩,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来。

  (幼儿在不同的地方走走,体验不同的感受)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区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较形象的象声词表示出来。

  (2)互相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刚才带着鞋婴幼儿去什么上面踩了一踩?发出了什么声音?(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象声词表达)如:我踩在海洋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3、创编歌曲:

  (1)演唱改编过的一段歌词

  师:小朋友们,我们前两天也照着《大鞋与小鞋》的样子,自身编过一段歌词,怎么唱的,还记得吗?一起来唱唱看。

  我穿自身的鞋呀,真呀真舒服,踩在地板上呀,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2)幼儿创编歌曲:

  a、师:你能不能把刚才你带鞋婴幼儿去哪玩的事也这样编成一首歌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集体创编一段)

  b、幼儿自由结伴,选择场地进行创编,教师随机指导。

  师:那么鞋婴幼儿在其他地方玩的事能不能也把它编成歌唱出来呢?现在就请你找几个好朋友,自身找个地方,带着鞋婴幼儿再踩一踩,然后把它编到歌里去唱出来,好吗?

  如:我穿自身的鞋呀,真呀真舒服,踩在海洋球上,哗啦哗啦哗啦啦啦啦啦,哗啦哗啦哗啦啦啦啦啦。

  (3)幼儿展示效果:

  师:现在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们刚才编的歌唱给大家听的?

  提醒幼儿认真观看其它幼儿的扮演。

  4、结束

  师:今天,我们带着自身的鞋婴幼儿到地毯上、报纸上、海洋球上、塑料袋上、石子上走了一走,还编出了好听的歌,下次我们再带鞋婴幼儿到其他地方玩一玩,编出更多好听的歌来。

  活动反思:

  《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这首歌曲比较长,歌词也有较多,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们来说,熟悉歌曲,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曲调,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另外,歌曲中又有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地方,怎样快速又正确地教幼儿学会演唱歌曲并能注意到这些细节的地方,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幼儿有兴趣地学,并能达到学习的一个有效度,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以难点前置的方法来练习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一般的唱歌的开始,都会安排练声的环节,但有时候也可以变换方式,比如进行节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进行节奏练习的时候,我又以小鼓来吸引幼儿,使孩子们不至于感到太单调。小小的不足是,在这个环节中,我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了,整个活动的分配就不够合理,这是以后在活动中要注意的。

  2、以利用标志图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歌曲较长,孩子们容易忘记歌词,所以在活动前我就设计好了简单的标志图来代表歌词。在让幼儿完整倾听歌曲一遍以后,我便提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幼儿的回答并不丰富,很多孩子听完以后有点不知所以然,而我提出请小朋友边看标志图边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记住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再在钢琴伴奏下练习念歌词节奏,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解决了记忆歌词的难度。活动后,很多孩子们都还兴趣盎然,我想在下次复习演唱等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歌曲,丰富幼儿对这首歌曲情绪的表达,真正体验做一个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16、大班语言活动小气的老爷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听故事中,围绕老爷爷是否“小气”的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通过听听想想议议,了解桃树的生长过程,懂得爱护树木。

  3. 初步具有对事物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开花等过程。

  2.故事背景图一幅,各种角色:老爷爷、小鹿、小羊、小妹妹、小弟弟。

  活动过程:

  1. 出示老爷爷的角色,介绍故事的名称。

  设问:“这是谁?有人说这是一个小气的老爷爷,什么叫‘小气’?老爷爷到底是不是小气?” 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小气的老爷爷》。

  2. 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留最后一段不讲)引出讨论的问题。

  设问:故事了谁说“老爷爷真小气”?你认为老爷爷小气吗?故事里的小动物为什么说老爷爷小气?让我们再来听听。

  3. 看看听听议议,理解故事内容

  老师一边出示教具一边逐一讲故事,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羊要吃小苗?小鹿要吃树叶?小妹妹要摘桃花?小弟弟要摘小桃子,老爷爷都说“不行”?

  老师把故事讲完后问:现在,你们认为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爷爷?为什么?那么,老爷爷一开始为什么这么小气?他是不是真的很小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桃树是怎样长大的,谁能清楚地告诉大家?幼儿可以结伴交谈后再个别讲述。

  4. 阅读小图书——小气的老爷爷,学讲故事。

  讨论:还有那些植物也像桃树一样生长的?

  活动延伸:

  1. 幼儿品尝桃子。

  2. 提供材料,幼儿自主进行故事表演。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17、中班社会我们升中班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升入中班之后,应在各方面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做出榜样,每件事要做得更好。

  2、激发幼儿做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守纪律、有礼貌、爱劳动、爱学习。

  4、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之前,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去观察小班孩子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为,从让孩子意思到我们和小班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师:今天中午散步的时候,钟老师是不是带你去楼下了呀?那我们去干什么了呢?

  (我们去楼下看小班的弟弟妹妹了)

  二、让幼儿通过与小班的弟弟、妹妹比较,了解自己的变化。

  1、让幼儿通过回忆自己所看到的,感知到自己的变化。

  师:小班的弟弟妹妹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你看到的弟弟妹妹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看到的)

  教师小结:小班有的弟弟、妹妹上幼儿园时会哭,我们现在上幼儿园不会哭了,还能够不要爸爸妈妈陪就能够进行活动了。小班有的弟弟、妹妹不会系鞋带,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的本领,能够自己的穿脱衣服了。

  2、让幼儿意识到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我们长大了!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做中班的小朋友。

  1、让幼儿开展”大带小“活动的情景。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应该怎么样关心小班的弟弟妹妹。

  师:我们在小班的时候,中班的哥哥、姐姐是怎么样对我们的呀?他们有事怎么样和我们一起玩的呢?现在你们也长大了,成为了中班的的哥哥姐姐,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关心小班的弟弟、妹妹呢?和小班的弟弟、妹妹做游戏时要怎么样做呢?

  2、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让幼儿知道自己升入中班了。应比以前表现的更好、更能干。

  师:我们现在已经会做什么了呢?我们怎么样做的呢?(教师举出多种情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已经会很多的事情了。)

  3、教师引导育儿从守纪律、有礼貌、爱劳动、爱学习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

  师:现在我们都是长大很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现在请你们说一说到了中班自己该怎么样做了?

  四、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大家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幼儿园中最小的弟弟妹妹了,而是小班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了,因此要给小班弟弟、妹妹做好榜样,认真学本领,每件事都要比以前做的更好了,真正像哥哥姐姐的样子,做一名合格的中班小朋友。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18、中班主题我升中班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知道自己在长大,体验升入中班的自豪感。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绘画材料、其他用于布置的材料。

  2.环境创设:布置中班班级环境。

  活动过程:

  (一)认识自己班级的位置,感知班级环境的变化。

  1.师:新学期开始小朋友们都上中班了,我们的教师是这么的美,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我们中班的教室,跟小班的教室比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观察)

  2.师:班级位置变了吗?班级标志有什么变化?(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现在的班级变成了3楼,班级标志变成了月亮一班。那班级内的桌椅有没有变化?

  4.师:那班级里面的环境还有什么变化?班级里面的小朋友有什么变化?

  5.师小结:小朋友回答的很好,我们现在是月亮一班,班级在3楼,班级里来了位新朋友。班级里挂了许多漂亮的"蔬菜"。

  (二)讨论、比较自己的变化。

  1.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刚上幼儿园时的情景。

  (1)师:现在小朋友想想你刚上幼儿园时,你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哭?(个别幼儿回答)

  (2)师:刚上幼儿园时有的小朋友说会很想妈妈,会哭。

  2.引导幼儿比较自己与小班幼儿外在的不同。

  (1)师:小朋友现在看一看自己,跟自己原来在小班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朋友的手和脚变大了,个子长高了。

  3.引导幼儿讨论自己与小班时相比,在本领、能力上有什么变化。

  师:小朋友想一想自己,跟原来自己在小班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4.教师小结:我们升中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不仅长高了、长壮了,而且比小班时有了更多的本领!现在我们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

  (三)讨论上中班后该怎么做。

  1.师:小朋友们都上中班了自己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哪些事情应该自己做?(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朋友说的真好,小朋友现在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

  (四)绘画《我是中班小朋友》。

  1.师:我们升中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不仅长高了、长壮了,还会做很多事情,等一下请小朋友画一张《我是中班小朋友》。

  2.幼儿绘画。

  3.师:小朋友都画了《我是中班小朋友》,都学会了很多本领。

  (五)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19、中班主题我上中班了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意识到自己升中班了,长大了,是小班小朋友的哥哥姐姐。

  2.主动与小班的弟弟妹妹交往,学习尝试照顾弟弟妹妹。

  3.萌发自豪感和骄傲感。

  4.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愿意为弟弟妹妹做榜样活动难点:能大胆主动的与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流。

  活动准备: 故事《成成当哥哥》

  活动环节:

  1.组织幼儿讨论:小班小朋友是怎样上幼儿园的?你是怎样上幼儿园的?弟弟和妹妹和你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是小班小朋友的哥哥姐姐了,要有一种新的姿态,新的表现,为弟弟妹妹做榜样。

  2.小朋友现在是小哥哥和小姐姐了,你想为弟弟妹妹做点什么事呢?(怎样做弟弟妹妹的榜样,怎样关心小弟弟和妹妹。)3.教师引导幼儿以"我们升中班了,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为题,拓展话题。

  (1)教师组织幼儿观看中班幼儿的学习、游戏的照片。

  使幼儿明确中班幼儿应该在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上中班了,我们应该怎么做?(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在吃饭、睡觉、游戏等方面应该怎样做。)4.有个小朋友,也上中班了,他很想做哥哥,他能做一个真正的哥哥吗?请小朋友听故事《成成当哥哥》

  提问:谁是成成的妹妹?妹妹让成成帮她干什么?成成会吗?他怎么么样帮助妹妹的?妹妹高兴吗?成成怎样学会系鞋带的?

  通过听故事,进一步激发幼儿当哥哥姐姐的自豪感5.小朋友要想当哥哥姐姐帮助弟弟妹妹,就要比弟弟妹妹学的知识多,本领大,要不怎么帮助他们呢?

  活动延伸:绘画《我是大哥哥(或大姐姐)》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根据图片说出自己和小班孩子的不同,而且还感受自己是一个中班小朋友,为自己变能干而高兴。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评价,看得出他们自豪,自信!想到这,我的心里无比高兴!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小部分幼儿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耳朵的用处

    上海市奉贤区江海幼儿园 林玲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的用处,体验耳朵用处大。 2、有保护身体的意识。 活动准备: 耳机两个分别插在收音机和电脑上、自制小电话2个、听诊器2个、眼镜若干、耳环若干;6个罐子、6个袋子分别装有1毛钱的硬币、棉花、剪碎的报纸、赤豆、云豆;散文《耳朵有什么用》 活动过程: 一、 听声音猜物品 1、今天老师遇到一个困难,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好吗? 2、出示6个罐子,问:我带来了几个罐子?你是怎么数的?用小手帮忙一起数一下。(共六个) 3、师:我在罐子里装了东西,可是我看不到。出示6个

  • 中班第四周课程审议主题名称:《我们都是好朋友》

    执笔:李晓燕 一、集体教学活动: 1.《请你和我跳个舞》(重点领域:艺术) 第一课时,以故事的形式引出歌曲,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第一课时,以新授歌曲为主,尝试在有伴奏的情况下演唱歌曲,单纯的演唱,歌词的记忆不是很好,也显得很枯燥。于是,引导幼儿将动作加入歌词中,这样就比较容易记住歌词,较好地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主要以表演邀请舞为主。以点带面辐射学习邀请舞,这样的形式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在明白了邀请舞的规则和要求后进行表演,开展地很顺利。 2.《刮蜡画花的世界》(重点领域:艺术) 刮蜡画是一种形式新颖

  • 研究性阅读课题资料:小机械力大功

    研 究 性 阅 读2009~2010 学年第 二 学期 绘本名称《小机械力大功》 时间4月23日 形式自主学习 我看绘本 绘本以活泼的画面讲述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机械,他们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省时省力,以盖树屋为例,介绍了杠杆、轮轴、滑轮、螺旋、斜面等简单机械,让孩子们明白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告诉孩子们生活的妙招,让孩子学会慢慢联想,把所能知道的串在一起。 可能书中所列的物品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些抽象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孩子探索的兴趣,在阅读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我的物理知识。 教学建议 预设为大班语言活动,

  • 幼儿园中班户外玩沙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表 班别: 执教: 时间: 活动名称:美丽的树林 活动形式 小组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与同伴商量、合作游戏,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2、 运用推、拍、压、

  •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安全教育——怎样安全过马路

    活动由来: 开学初,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外出的经历。有的说自己乘坐了火车;有的说自己做了飞机;还有的说自己坐公共汽车出去玩通过他们的交流,我发现孩子们对交通工具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还不太了解相关的交通知识。因此我和孩子们确定了交通安全的主题,以便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问题板块 主题壁报 区域游戏 相关内容 家园合作 资源利用 1、引导幼儿认识公共汽车、轮船、地铁、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及相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2、鼓励幼儿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学习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

  •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美丽的房子

    虾婆婆年纪大了,她的房子也破了。海上邮递员飞鱼把虾婆婆的事告诉了大家。 满肚子墨水的墨鱼说:虾婆婆,盖座新房子吧,我给您画图纸。图纸画好了,大家决定动手为虾婆婆盖房子。 动物们都来帮忙了。章鱼是个大力士,一次就能搬八块石头;大螃蟹是个高明的泥瓦匠,他砌的墙又牢又直 虾婆婆看见海底有个很长的桅杆,想用它来搭屋顶,可怎么拔也拔不动。锯鳄来了,他的长锯子厉害,嚓一下,就锯断了桅杆。 房子盖好了。大家又七手八脚地为虾婆婆布置起新房来。海龟搬来了珊瑚,小鱼衔来了绿色的海带,还有那五颜六色的海星、贝壳........

  •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蜗牛列车

    蜗牛奇奇刚从城里姑妈家回来,就召集伙伴们,说:嗨!我在城里坐火车喽!在车上的感觉和在家一样舒服。火车就像一个个房子连接起来,让车头拖着跑。说着,蜗牛奇奇就拿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列冒着烟往前跑的火车。蜗牛们使劲盯着那照片中的火车看,又互相打量了一下身上的小房子,说:啊,真看不出来。瞧!还真像呢。 蜗牛奇奇兴奋地说:我想了一个伟大的主意咱们要是能造一列火车的话,森林里的小动物再也不会小瞧我们了! 可乘客从哪儿链进我们的小房子呢?最小的小蜗牛问。 这好办,可以在小房子上安一个活动的窗子。蜗牛奇奇早就想好了。 噢

  • 关于艺术主题活动《秋收乐》教学内容选定的思考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一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二是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三是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紧紧围绕《纲要》的要求,我们的艺术主题《秋收乐》也以秋天的丰收为主线,开展了系列活动,让幼儿尝试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恰当的运用各种颜色表现丰收的景象;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好,大胆创编;与朋友一起欢乐的舞蹈,体验丰收带来的喜悦。 毫无疑问,主题目标的定位是正确、全面的,那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否紧紧围绕目标扩

  • 《幸福锣鼓送红包》教学活动反思

    《幸福锣鼓送红包》是《红彤彤的年》这一主题中的一个综合活动。中国人逢年过节,会用敲锣打鼓来庆祝节日,尽管平湖现在比较少用这一形式,但也算是中国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我们班的孩子基本上是看过别人敲鼓,但自己却从没尝试过敲鼓。我想今天的活动有敲鼓环节,一定会受孩子们的追捧!因此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就对自己的课和孩子们的兴趣充满了信心! 我特意从爱和自由班借来了大鼓和棒槌,又请家长们配合带来了一些糖果、花生、吉祥物,还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神秘百宝箱,让活动充满了期待! 活动一开始,就请孩子们围成一个圈,依次快速走到大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