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
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更新时间:2014-07-21 06:29:52

《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孩子告别幼儿园后,背上小书包,怀着紧张、高兴而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小学校门。崭新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展现。他们将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进行正规的学习。

儿童入学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一是活动方式的变化。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学习已成为向他们提出的一种严肃的社会义务。在这种活动中,小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有自己的责任,必须努力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随着新的义务的赋予,他们也得到了新的权利,例如儿童可以要求成人给予详尽的指导,尊重他们的作息制度,不妨碍他们的学习。小学生在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中产生了新的态度、新的品质,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是接触对象发生变化。儿童进入小学,参加了集体生活,这对他们心理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首先接触的是老师。虽然老师的态度是亲切、热情的,但是要经常严格地要求他们遵守集体的纪律与规则,并对他们作出各种评定,因而他们难免产生胆怯心理。同时由于不能很快与其他孩子熟悉起来,他们又时时有某种孤独感。以后随着集体的形成,逐渐发展了集体友谊感和集体观念,师生与同学关系才逐渐融洽。

三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小学儿童已从父母的看管下解脱出来。他们要求成人把他们当“小学生”看待,他们急于摆脱“监护”,什么都想自己干,要求成人处处尊重他们。但是,父母对他们的独立活动常常不放心,他们经常还是在成人的关照下从事各种活动,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呢?

首先,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给予体贴关心和照顾。孩子上学后,生活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向比较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他们处处要受到学校严格集体生活的约束,因此会感到很不习惯。父母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特别要注意创造有规律的生活。上学前,要督促孩子能在短时间内穿好衣,洗好脸,吃好饭;在学校也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事。因为按时作息是过学校生活必需的首要条件,养成了这种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利落、敏捷的良好性格特征。

其次,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情况。要关心孩子睡眠时间是否充分,食欲是否旺盛。孩子的疲劳现象,不仅表现在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脸色不好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磨磨蹭蹭、没有精神、不愿出去玩等情绪上。发现这些情况,就要让他们得到充分休息。有些做家长的,入学前对孩子百依百顺,可是入学后要求特别苛刻,因此孩子十分反感。其实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长时间地把孩子束缚在桌子边,做毫无兴趣的作业,结果就会使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从而厌恶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愿望,也就会变成泡影。 其三,要正确处理孩子自尊与撒娇的矛盾心理。一年级孩子有他特有的自尊感。他们往往爱模仿高年级学生,不愿被父母纠缠。早晨还神气十足地挺起胸膛离家上学,下午一回到家里却仍然象幼儿那样缠着妈妈撒娇  。两种互不相同的态度在孩子身上并存着,看起来判若两人。一般说,孩子有自豪感,并夸耀自己,往往是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没有什么苦恼的时候。而撒娇则往往是感到疲劳的时候。如果孩子一撒娇,妈妈便严厉斥责,孩子由于失去依靠而感到孤独和困惑,不但不能消除精神上的疲劳,甚至还会酿成各种心理问题。家长应给予充分理解,这样会使孩子有一种安定感。当然也不能过分。此外,要尊重、信任孩子。跟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给他们安排一定的学习环境,配备他们自己的书桌、小书架。孩子学习时不要喧哗等等。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还不能明确认识学习和游戏之间的关系。因此,家长要教育他们逐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摆正学习和游戏的位置。趁着儿童刚进入新的环境,有积极性,即使是顽皮儿童也不敢吵闹等有利因素,认真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首先,配合老师抓常规训练,如上课不讲话,不搞小动作等。其次是培养学习本身的良好习惯,如书写时握笔的方法要正确,坐的姿势要端正。还应要求孩子说话要清楚、完整、有条有理,并培养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等优良的学习品质。那些不按要求坐的孩子,与其说他们“不行”而去训斥他们,还不如积极地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这样会使孩子感到父母的体贴和关怀。
相关阅读
推荐
  • 浅谈“幼小衔接”的几点做法

    记得有一位专家曾经指出: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来看,现在最薄弱的一环就是幼小衔接。 现在不少人理论上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无休止做数学题。有的甚至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一部分内容,还有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完全采用小学的做法,可以说是小学化,这不是衔接工作,这是拔苗助长,是搞掠夺式开发,以上入学准备是不可取的。 北师大的陈帼眉和北京学前教育研究室的徐明两位幼教专家在一次报告会上说过:把小学的知识拿来教,等于过早的给孩

  • 浅谈幼儿的入学准备

    浅谈幼儿的入学准备 西昌市东风幼儿园 罗彦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活动和小学的活动有着诸多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是为孩子一生打好基础,也要为了入小学做好准备。因此入学准备是大班必进行的活动。本着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平稳过渡进入小学的目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入学准备活动: 一、物质准备 在大班的下期,我们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擦、作业本、拼音本、图书开展漂亮的小书包活动让幼儿了解这些用品的名称、作用。孩子们由此对小学生活产生了兴趣 二、心理准备 (一)准备上小学

  • 如何面对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今天上午,我看到一位一年级的男孩在女厕所里小便,于是,我就提醒他男孩子应该到男厕所去,并告知他男厕所的确切地址。 这是,我发现男孩在哭,我问他为什么哭?可他对我不理不睬。我弯下腰,一手搭着他的肩耐心地问道:到底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终于,他开口了。他告诉我肚子痛。于是,我说:你别哭了,我带你去叫夏老师(卫生保健老师)看一下就不痛了。于是,我领着男孩到了夏老师那儿,其他老师看见了,悄悄告诉我那是一个每天这样表演的男孩,其实他不是肚子痛,而是不想上学。结果正如他们说的,他在夏老师给他看过病后,一边哭一边说

  • 科学指导 有效衔接 走出小学化的误区

    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误区 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它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各个

  • 入小学做好准备

    本周一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为了让孩子知道小学是要早早到校的,要求我们小朋友7:40分之前来园,7点50分准时出发。先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早操,接着听一堂小学生的课,下课时,体会一下小学厕所的不一样,跟着小学生一起进行课间十分钟,接着再听一堂课,最后时间允许的话看看行知小学的艺术楼、功能教室、红领巾园地等。 本周开始,每天要求小朋友背书包来园,不能忘记。书包内只能装文具和书本,(零食不要带)。家长要帮忙定期检查孩子的书包,督促其学习管理自己的东西,千万别有丢三拉四的现象。让幼儿体验一分钟又多长,在教学和实践活

  •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的工作最基本的原则是将之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1、终身教育的长远目标。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幼儿上小学,让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只是其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一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将之视为大班后期的突击性任务是错误的。 2、幼儿园阶段全面的素质准备。帮助幼儿为入学作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

  • 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

    当孩子走出幼儿园的大门跨入小学校门,从小朋友成长为小学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高速度、快节奏地小学学习生活,我们老师根据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性,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以及他们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等,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准小学生。 一、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大人的掌上明珠,事事都由家长包办,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家长及家人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忽略了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后,许多无法替代的学习任务和

  • 大班毕业赠言:永远的守巢人

    永远的守巢人 今天,我的心情凝重 因为 与我朝夕相伴的孩子们就要离开 今天,我倍感欣慰 因为 孩子们将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晨光中,我用微笑迎来一张张朝阳般的小脸 暮色里,我掩饰疲惫,目送着孩子们一个个离去的背影 听惯了清晨的声声问候 看惯了傍晚灿烂的笑脸 是颗颗童心让我心头时刻荡漾着母爱的温柔 再见了,我亲爱的孩子 老师,会打心底里永远关爱着你们 再见了,我亲爱的孩子 老师会在这里 做你们永远的守巢人

  • 将心情教育融入幼小衔接中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所谓心情教育,就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孩子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心情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