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7-21 12:43:25
《关注生活教育,把握教育契机》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时期教育问题方法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9月的某日午饭后,我带着班级的小朋友们出去散步。小朋友们排着长而不乱的队伍,有序地向前行走。柔嫩的皮肤,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脸,童稚的声音,广告上的 Baby 总是那么可爱。但是,真的养活这样一个小人可不容易。工作、家务,还有一个随时随地都会有需求的宝宝,生活还能变得简单吗? 照顾宝宝的人数 原以为:人多力量大 实际上:鸡多不下蛋 正阳妈妈的婆家和娘家离得很近。两家都有宽阔的大房子,所以结婚后夫妻两个一直在两边打游击。等有了正阳后,两家的父母更是抢着请他们来住,大家都争着来照顾宝宝。可是大家照顾宝宝的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搞得宝宝无所适从,她和老公决定买房搬出去住,给自己和宝宝一个简单的环境。 点
常见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先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距离,等小孩摇摇晃晃地快达到目标时,大人又把距离拉大,小孩子再一次接近目标时,大人又再一次把距离拉大,直到小孩真的走不动快要摔倒了,大人才去把小孩扶
别的宝贝会的,自家宝贝该会;别的宝贝不会的,自家宝贝最好也会。 很多父母都不由自主地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对比,并在对比中调整自己的养育策略 来自父母的抱怨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类似的抱怨:楼上的玲玲可喜欢看书了,一坐就能坐1小时,我家的兵兵年龄和她一样,可是就是坐不住,只喜欢玩车、玩水、疯跑,我都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才好!又或者说:西西可大胆了,和谁都能玩在一起,我家皎皎就不行,总是躲在我后面看别人玩。总之,父母总是觉得别家宝贝会做的事情,我家宝贝也应该会,所以总在担心自家孩子是不是比别人差。 其实,大部分的时候,
宝宝来了,妈妈更忙了! 在那些眼中只有宝宝的日子里,作为妈妈,你是否与社会脱节了吗?是否找不回自我了吗? 宝宝稍微长大些后,又不得不重返职场打拼,作为妈妈,你是否感觉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少而又少,母子之间的游戏充满了单调与乏味?为此,你感觉歉疚吗? 加入家庭游戏组吧!这种全新体验一定会带给你和宝宝更多快乐的感受! 家庭游戏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多个家庭通过商议组成游戏小组,父母之间通力合作,交流与宝宝游戏的经验,并开展有组织的游戏活动,来丰富并活跃家庭育儿生活的一种社交形式。家庭游戏组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以
家家都有的纸盒子,只要爸爸妈妈动一点心思,就可以让宝宝爱上纸盒游戏。最最重要的不是省钱,而是可以锻炼宝宝花钱也买不到的创造力、想象力。 拨浪鼓 还记得小时候的拨浪鼓吗?一个简单而可爱的玩具。在小纸盒子里面装上黄豆、沙子、大米或者其他东西,然后封好,摇一摇,让 宝宝 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让宝宝自己做拨浪鼓。如果他要装小纸片在里面,你也不要阻止,实践会让他知道什么东西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自制的土火车 想必大人小孩都喜欢玩具店里长长的火车。没关系,我们自己做一个。先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纸
许多父母不惜花大钱给孩子买玩具,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玩具。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旧玩具变新的秘方: 1.赋予玩具不同的面貌。跟孩子相约,取出柜子里长期被遗忘的玩具,重新唤起尘封的乐趣。 2.利用假日转送玩具。平日仔细观察,有哪些是孩子几乎再不会去碰的玩具,将它们收拾装箱,并在日历上做个记录,提醒自己将他们转送出去。 3.制造家庭投入的机会。为全家人保留一个一起玩旧玩具的晚上。有些玩具是需要有对手或集体参与的,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棋类游戏或乐高城堡游戏,孩子从来不去碰,实在是因为那必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全家人的投入。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还有些幼儿园设置了小小班,入园年龄提前到2岁至2岁半。可是,许多父母仍然“嫌”晚。 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以为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早教。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梅仲孙认为: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
一、 问题的发现 小林林是我班上新来的一名小年龄插班生,我现在所带的班级是个老中班,而小林林是一名从未就读过幼儿园的小班年龄新生。当他来到我的班级里时显得很特殊:一方面是他的自理能力非常的差,连吃饭都还不会;另一方面是小林林很怕生,在幼儿园的时间里几乎不会开口说话,对周围环境缺少安全感,总是显得很焦虑。 二、问题的症结 面对小林林的特殊,我决定去他的家里一探究竟,看看孩子在家里时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以及观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当我到达小林林的家时,我发现孩子在家很顽皮,但是跟在幼儿园里时的状态一样都是不愿
在公共场合,孩子总是会做一些让人忍无可忍的事做鬼脸儿,出怪声旁人哄堂大笑,你却觉得颜面扫地。这究竟是为什么?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像这一类的恶作剧,在四五岁的孩子身上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 在幼儿园的中班里,老师刚刚转过头,小淘气就又吐舌头又挤眼,惹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 明知道屁股会挨巴掌,却还是要在人前说些傻瓜、笨蛋之类不怎么文雅的字眼 为什么我们四五岁的孩子要说这些不怎么文明的词,或要做这么多可恶的事情呢?有没有想过,他们这样做,也许仅仅是为了想成为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上,女孩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