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幼儿时期教育问题方法
美术,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

美术,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

更新时间:2014-07-21 12:43:30

《美术,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时期教育问题方法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艺术不能教   创造不能教也不能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美术教育过度用力在教与学之中。

  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专家指出“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

  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

  同时专家也提醒,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儿注意,其实,每天浸泡在这样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造成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很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练习,要知道色彩智能并不一定随着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培养。

  孩子是创意大师

  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本世界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幼儿的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活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

  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体裁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父母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父母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缩手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这是原本深藏的潜能,父母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纪渐增,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性的逐渐形成。

  但是涂鸦时专注且伴随创作快感的孩子,却老是被父母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错乱涂鸦”和“命名涂鸦”

  1、错乱涂鸦 

  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画在纸上的画是一些凌乱的线条,有时还会将线条画出纸外。

  2、命名涂鸦

  到了此阶段,幼儿虽尚未能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能借由图画表达一些意念,一面画一面喃喃自语,画完了,还会帮这幅画命名。

  我有“画”要说

  画作是幼儿无声的语言,当幼儿还无法以明确的语言表达他心中想说的或是某种委屈时,借由不同的线条与色彩,以绘画代替口语“说”出来。此外,有自闭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从其中找寻病因,作为诊治线索,并以绘画作为治疗的手段之一,疏导郁结的情绪,协助病童恢复和外界的沟通,即所谓的“绘画治疗”。

  若孩子因画出心中想说的,而受到成人指责,以后不会再画“真画”,只画“大人想看的”,不但关闭了与成人沟通的管道,情绪纾缓的出口也少了一个。那么可以从画中读出孩子想说什么吗?专家认为,会教画不一定懂得儿童心理,同时专家建议,若孩子只是画一些恐怖血腥的画,并无出现明显的偏差行为,父母毋须妄自揣测或过度紧张,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着作道德教育,要先寻找问题的核心。必要时可寻求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协助,从幼儿绘画形色中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幼儿的心理状况与投射,借以诊断幼儿的问题并寻求矫治方式。

  艺术鉴赏前先作功课

  美术教育不一定要从画画开始,把握名画鉴赏的机会,也是让孩子参与接触艺术的另一种好方法。但艺术鉴赏并非只是单纯的“看”,可以结合故事、戏剧与舞蹈,拉近孩子与画的距离。

  如利用故事解说让孩子了解画家背景,利用戏剧方式让孩子扮演画中角色,或是舞动出来,接着在实际欣赏画作之后,让孩子画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写名画,从事前暖身,到亲眼鉴赏到实际动手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对孩子才能发挥功效。

  进入美术馆之前,应有相当的暖身动作。只在画室作画,眼界与格局都会日逐狭窄,因此艺术鉴赏已成为欧美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完整的艺术观。

  “如何欣赏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课,只是一窝蜂地跟着大批人潮凑热闹,孩子看不懂,产生不耐烦,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览会场的嘈杂与空气流通不良,及许多不守规矩人士的“错误示范”,只怕孩子学会的是一堆坏习惯,或是想到艺术就头痛,反而成了一个不好的开始。

  父母施教锦囊

  ·艺术不能教,但美感与色彩认知需要调教与培养。
  ·尊重孩子的涂鸦自由,画得“像”,并不表示画得“好”。
  ·用“引导”代替“示范”教法,以免扼杀孩子的原创活力。
  ·由画中读孩子的心事,必要时可寻求专家协助。
  ·上美术馆前先作“暖身动作”,一窝蜂地赶凑热闹对孩子并无好处。
相关阅读
推荐
  • 通过孩子对舞蹈的热爱程度谈几点看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的,对孩子感兴趣的事,孩子会常常唠叨,并且恳求家长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我家臣臣是个天真、活泼、温柔漂亮的小女孩,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幼儿园开始排练节目,她被老师选中了,回家后告诉我,并且对我说:妈妈这次排节目大部分用的是大班的姐姐,我们中班就我和小杰,我真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从现在开始孩子真正爱上了舞蹈,通过孩子对舞蹈的热爱程度来看,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孩子喜欢舞蹈,所以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在幼儿园学的动作,晚上回家让我陪她练,在练的过程中,有的动作是基本功的动作,像下腿、下腰

  • 我们的教育,从心灵开始

    一直对自己说:不要随便动怒,不要对学生感到不耐烦,要蹲下身来倾听心灵的声 我们学校的孩子与众不同,有五天的时间待在学校,可是这五天,往往被分割成了无数小块,孩子们心里是否赞同这样的方式? 今天听到一个孩子提起,有几个男生在寝室里提到:待在学校不是很快乐,学习不快乐总之是让我们心寒的一些话,其中有一个孩子还是班级里的中队干部。正好那时全班都准备排队了,可是这两三个男生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慢腾腾走到队伍后面,那一张张本该灿烂的脸上,我看到了一些不耐烦,一些无所谓。 特地与他们并排走在后面,搭着他们的肩,我问他们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

    李生病已经几天没来了,我很担心,虽然他爸爸打电话说他感冒了,但是我还是在想,他是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来,或者,是不是因为父母的关系才生病的。我很担心他,虽然他在其他同学的眼中可能有些问题,和其他同学有点不一样。但是我很喜欢他。李很懂事,也很体贴,上次班主任有事请假没来,他问了我好多遍:班主任怎么了?帮我转告班主任,让她好好休息啊上次我腰痛的走路有点困难,下课后,他赶忙过来扶住我,送我到办公室,边走边对我说:老师,身体最重要,您一定要去医院看看

  • 奖励的策略——读《理解儿童的行为》

    奖励能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多种潜能。教师要想让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发展,就必须善于用运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对孩子的奖励当然也要讲求一定的策略: 幼儿刚刚进入社会,并不能够揣摩他人的心思,他们不会而且也不可能确切的预测出成人想要他们做什么和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望,在回应孩子的行为时最重要的使用策略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已经符合了成人的期望和希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 孩子对成人的关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他们认为这种关注会让他们感觉到特别满意

  • 清扫时间,做右脑游戏

    这是一个让清扫时间充满快乐,让我们在打扫的时候轻松自如的好方法。 你所需要的:纸张或者卡片、铅笔或者钢笔、磁带或者收音机里的音乐(自由选择) 游戏步骤: 1、对于小孩子来说,让他们打扫房间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当一件工作被分割成若干小件专门的工作的时候,它往往会变得轻松自如。让你的孩子按照所列单上的事情去做。下面有一些建议: 把房间打扫干净;把书捡起来;把床单和毛毯拉平;把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把玩具摆整齐。 2、把每一项工作写在纸片上或者卡片上; 3、就像你在变魔术一样,像拿扑克牌一样把纸(面朝下)扇形

  • 好父亲严复

    一生埋头译著二百多万字,日理繁冗事务的大思想家严复,育有四男四女。 旧式家庭里,家长是有绝对权威的,而严复却能受纳儿女的“忠言”。他曾因一只专用的精美瓷碗被佣人不慎摔破而发脾气。二女儿见状,莞尔一笑,反问父亲:“天下哪有不碎的瓷器呀?”他于是不再说什么了。事后还夸奖她能“规父之过”。他对儿子某些率真的行为也会谅解,三儿子16岁时在父亲书房见到有部《金瓶梅》,无意中翻几页,料到这该是“坏书”,一下子就把它投入火炉付之一炬,随后溜走。嗜书如命的严重得知此事后,竟也不加追问责备。平日他对儿女谈自己的见解,往往以

  • 家庭游戏环境的布置

    家庭环境包括为孩子创设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游戏环境。前两者目前已被父母们所重视,而游戏环境则还未被人们普遍关注。 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智力,游戏是最佳手段。只有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 孩子 才能充分发挥想像,充实游戏内容。父母也可以在游戏环境中将多种学习活动与孩子的游戏融于一体。 那么,父母怎样利用现有条件为孩子布置游戏环境呢? 住房宽敞的家庭可为孩子专门提供一间游戏室,在那里为孩子设立不同的游戏区。例如自然区,为孩子养上一盆花,种上一颗蚕豆、制作一个动植物标本等,让孩子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 即经济又好玩的纸类游戏

    纸类游戏使幼儿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训练了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还能锻炼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 纸可用来折、卷、贴、画、撕、扯、拉、揉;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被折成立体的;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被画成五颜六色;可以毛糙,也可以光滑。总之,纸,可以变化出无数的形态,让宝宝获得乐趣。 撕纸 婴儿满6个月以后,往往会出现撕纸现象。其原因是想通过自己的手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此时,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幼儿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

  • 为什么要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法

    为什么要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法 就教育的社会任务来说,首先要促进个人参与社会的活动和发展;其次,要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各种人才,帮助社会建设和指导社会变迁;另外,转移社会的风气,带动社会的进步。想要达成这三项重要任务,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首先奠定个人人格和才智均衡而正常的发展才行。教育者则必须借助于科学方法的运用,找出适合孩子成长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和做法,才不致于发生偏差,导致个体或团体(班级)生命的浪费,甚至于社会上的种种失序(如孩子的抗拒、恐惧或逃避等行为)。 就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法则来说,小鸡的孵化需要21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