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
构建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研新模式

构建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研新模式

更新时间:2018-11-23 14:39:52

《构建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研新模式》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经验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师个体专业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是教学研讨的重要目标。从知识观的视角来看,教研实际上就是学科知识、对象知识和教育策略三方面知识的转化、传播和利用,那么有质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站在这三方面知识的基础之上的。[1]我们有必要从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中的某一方面入手,激发教师“重建认知结构”的点,再以点带面,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发挥教研的真正价值。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研是一种再生力,即通过集体研讨支持教师提升和发展专业能力。而要在一个组织和集体中产生再生力量,每一名教师就都有责任厘清自己的认知体系,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其遇到的困难和瓶颈,进而进行观点交流、行为观摩、效果评价等,由此才能产生双方或多方积极有效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指出,“同化”与“顺应”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基本机制。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或认知结构的改变的,因此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应着重打破教师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励不同水平的教师始终走在“同化”与“顺应”相互渗透、不断上升,进而实现再平衡的专业发展之路。如果同化和顺应没有实现螺旋上升,而是中断了,没有冲突刺激和不平衡的差异,那么教师就容易思维停滞。[2]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这种平衡,激发思维的活力和个体的参与意识,让同化和顺应继续下去。幼儿园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内部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然后让教师在冲突中解决矛盾、实现再平衡,为此就需要构建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研新模式。

一、以同伴身份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中,每一名教师都是知识建构的积极个体。所有积极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在大量的真实的教育场景中一起探索共同的主题,能够有效促进每一个体更高层次认知功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所有参与教研的人应以“互相尊重、换位思考、协作共赢”为目标,以同伴身份加入学习共同体,而“互相尊重”意味着给予对方思考、调整的时间和空间。

(一)理解并内化教育目标

相对于单纯的看和记来说,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辨析、甄别式学习更具实效性。基于此,幼儿园可以成立幼儿各领域学习研究核心小组,成员可以包括大学老师、教学副园长、主管主任、实验班教师等。通过深入实验班,录制不同年龄段幼儿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中的真实视频资料。然后,在教研活动时,为教师回放这些视频资料,并引领教师从“幼儿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效果怎么样”三个方面评价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情况。“在学什么”方面,引导教师将关注点放在某一领域的确定内容上;在“怎么学的”方面,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路径及现有水平;在“效果怎么样”方面,促使教师调动自己的原有经验来分析和判断幼儿的学习效果。

这样的研讨过程就有别于以往单纯看目标和记目标的过程,它会迫使教师结合幼儿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和甄别究竟哪些活动更符合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由此帮助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心,扎根于思维中。而教师一旦真正理解和内化了目标,在实践中也就能做到心中有目标了。

(二)集体研读相关理论知识

仅是让教师分析和评价视频中幼儿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只能发现自己的“不知道”。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通常会产生“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幼儿什么?幼儿到底是怎么学习的?”等疑问。幼儿园由此就可以组织教师现场集体研读相关理论知识,为教师观察与理解、分析与判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搭建“支架”,促使教师逐渐建构丰富而实用的专业知识。

(三)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分析视频资料、研读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跨越自己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但是每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不一样的,跨越这个区域的速度和效果也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让教师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操作、主动验证、重新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幼儿园应要求实验班在每周分组教研结束后,组织本班的小组教研,重新反思教研的内容,并分析本班幼儿的经验水平,根据新的思考,调整活动设计和操作材料,并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中予以尝试和验证。

二、创建有效互动空间,开展个别化教学实践

(一)从日常活动开始让教师重新理解教和学

教和学的问题,是幼儿园教研永恒的主题。为了帮助教师强化核心概念和幼儿学习路径的专业知识,幼儿园要依托已有经验,为教师准备不同年龄段幼儿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相互渗透的设计方案,对每次活动要学习的核心概念、辅助的操作材料、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区域活动如何渗透、家长如何配合等都做出详细的设计。但是,不同水平的教师在使用同一活动设计时,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现场问题。这就需要幼儿园在活动观摩之后及时组织现场教研,讨论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如哪些是准备活动时没考虑到的、哪些是现场可以灵活调整的、调整的策略有哪些等。这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幼儿学习特点与路径的认识。
(二)把握好评价的原则,日常活动的特点就是常态化、真实化,但正是这样的活动才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根基”,所以在日常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较多。如在观摩评价中,一方面听课评课、区域活动观摩都只是“点”,以点带面最终是要促进教师自我的反思与提高,而不是做一个终结性的评断;另一方面,在研讨过程中要多关注幼儿,多分析和观察幼儿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效果怎么样,由此引领教师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师提供多种参考建议,帮助教师基于幼儿的现有经验组织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提炼自己已经明白的、发现自己需要弥补的盲点。

三、适时搭建不同的“支架”,实现学习的立体化

教研是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但是不同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学习进程是不一样的。为此,幼儿园应根据不同状态教师的特长和胜任度,让他们在学习共同体中承担不同的任务。

首先,对于学历层次高、领悟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请他们根据教研计划,提前研读相关论文、专业书籍,提炼出需要教师掌握的内容,在教研时设计“新理论分享”环节,及时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让教师从看到的视频资料中、从观摩的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中发现“活理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对接。其次,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幼儿园要鼓励他们多组织示范课,在自己说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中,既为教研提供鲜活的范例,又促使他们提高实践结合理论的能力;再次,对于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幼儿园应鼓励他们在教研中多发言,因为通过发言可以发现他们认识上的“模糊区”,然后由核心小组教师或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分享经验的形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提高。此外,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在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中,由班级教师自行商议确定由谁组织集体活动、谁组织区域活动、谁组织生活活动,从而既关照到教师的心理,在教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又可以分步、分层、分活动实现不同水平教师的共同进步。
相关阅读
推荐
  • 思考不应成为负担,而应该是习惯

    因为写完了规定的两篇随笔,所以心里的那种任务感突然之间便不复存在,于是静下来脑中闪现了当思考不成为一种负担这句话。其实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只是有时的思考是情不自禁,而有时的思考迫于一种压力,被动的去完成。我何尝又不是呢,总想做个性情中人,开心即大笑,伤心则大哭,想着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实告诉自己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就谈不上任何意义。扯远了的思绪得再次拉回,前两天忙里偷闲看了上海的名师写的文章,一直欣赏于名师们面对孩子们的那种亲切,以及在组织活动中的那种坦然与笃定,但她们的

  • 培养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和精神

    一个星期中午饭后二至三次,我总是带着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去散步。我们来到了幼儿园后面的港龙花苑凉亭,那儿四周草坪环绕,树儿也不少。有时和孩子们讲故事、有时练练嗓门唱唱歌、有时进行儿歌朗诵,还有时跑进草坪里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累了,让孩子们就坐于凉亭里休息一会儿。在那让我们感觉好似找到了一个属于我们午饭后悠闲的、快乐的小天地,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去处。 星期二,我像往常一样,和孩子们又来到了这个小天地。刚坐下不久,有几个男孩子就开始你一语我一句的争论起来,我还以为他们是在玩游戏,也不想去打扰他们,但没有想到,

  • 改变一下自己带班的方式

    有一天,我在带班的时候,配班的老师问我一个问题:春游的集体照是这么贴在成长册上的吗?我大略地看了一下,然后就说:对的。等到中午的时候,我细细看了一下配班老师做的成长册页面,才发现原来,把集体照与另外一张集体照搞错了,马上让她重新粘贴。我后悔因为我的粗心让配班老师做了无用功。 后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发现自己其实是在心情比较紧张的时候来做这个事情的,所以才会出错。 所以,到了今天我才发现自己,其实我在带班的时候精神是高度紧张的,也许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这也许是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面对这么多的活泼的

  • 让游戏为教学内容服务

    游戏和教学是教育关注的问题,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的目标是外在的,但游戏的目标却是双重的;对幼儿来说,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为游戏而游戏;对教师来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这样,游戏既是目的,又成为手段。幼儿园的教学追求的是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游戏中获得经验成为教学的内容,教学活动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又成为游戏的主题。 让游戏为教学内容服务。我们可以以游戏情节来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如:韵律活动《洗澡歌》,我们设计了让孩子教小猪洗澡这一游戏的情节,孩子们创

  • 从小事入手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古人云:人之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人生过程中遭受失败、出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孩子们如何正确面对。最近我发现班级内的个别孩子,一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就哭的现象。且这些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平时得到的表扬多,很少被老师批评,故这些孩子的优越感很强,经受不起一点点的批评和挫折。所以无论一遇到什么事情或老师说一句话都会哭。 在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叫x幼儿过来,用婉转亲切的语气对他说:你的手工有进步,但剪得还不够整齐哦。他听了之后,点点头就生气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就来告诉我:老师

  • 用爱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

    师德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众人的口中,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道德,每个人衡量的标准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每个老师都用自己方式去教育孩子,爱护孩子,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无论老师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我想,每个老师都是真诚的,是用心的,因为我看见身边的同事,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了很多很多,甚至超越了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使说她做的不尽完美,但是,我已经觉得深受感动。 然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跨入教育工作岗位三四年,在这些时间里,我不断学习,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经验,对于孩子我也有自

  • 推行小先生制,让孩子共享成长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被称为是近代中国的大教育家,伟大的平民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教育研究和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及教育方面,他推广运用小先生制,受到国内外广大人士的赞扬。 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他又曾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

  • 关注孩子的需求眼神因才施教

    眼睛被誉为心灵之窗户,当你打开它时,你是否会觉得心旷神怡呢?常常有人会说:瞧!他(她)的眼睛会说话!这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是头顶上冒出个大问号,是直视他(她)的眼睛,还是傻傻的笑笑。心灵的窗户在为你工作的同时,是否给你带来快乐与收获呢?仔细端详,让自己好好品味品味这貌似神奇的味道吧。 从孩子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不解,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关心每当我看到一双双炯炯有神、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我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让我从每天的疲惫中清醒,让我从失落中找回自我,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找回前进的动力。每双眼睛

  • 论文: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推动教育的进步,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个体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必须具备创造性,创新作为人的最宝贵精神素质受到空前的推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与核心。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聪明程度在生物基础方面主要取决大脑细胞的结构,每个细胞的神经树突越多,人就越聪明。研究证明:0~6岁是人一生中脑细胞树突增长最快的时期。儿童受教育越早,潜能发展得越多,受教育越晚越不利于潜能发展,可见,创新应从学前教育开始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其核心即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