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理论学习——物体排序的教学

理论学习——物体排序的教学

更新时间:2014-07-21 07:35:18

《理论学习——物体排序的教学》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排序的意义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根据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按有一定的规则排列程序。排序是建立在对事物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然而排序对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和发展智力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排序有助于形成数的序列数的序列,一是指数序(自然数的顺序),即每个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相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指序数。幼儿在排序活动中获得了根据物体的某种差异,按一定规则排列顺序的经验,在排序活动中获得了每一个物体按一定规则在空间所占位置关系的经验,都将有助于他们理解数的顺序,理解序数意义,形成数的序列。

(二)排序有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排序中,如果按物体的大小顺序排列的话,幼儿必须知道物体的大小差异,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大小的认识;如果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的话,可以加深幼儿基数的认识;如果按物体形状规则排序的话,可以加深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三)排序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排序时,往往是先对几个物体认真的观察,发现物体在某一特征上的差异及一定规律之后再进行排序。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幼儿在按物体次序规则排列时,把物体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或从大到小、从多到少反复排列,这种顺向、逆向序列的练习有助于幼儿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把物体按红、黄;红、黄……等特定规则排序时,实际上是一种排列推理的练习,将有助于幼儿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四)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主要是因为排序活动能促进幼儿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思维能力正是形成抽象数概念必须具备的。

排序中的可逆性,指从两个方向排序的能力,也就是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B比A长,C比B长,那么C就比A长,(B大于A,C大于B,所以C大于A),所以序列中个对象之间均可用传递的方法,判断它们量的关系。

排序中的双重性,指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不后面一个元素小。物体序列中的这三种关系,也存在于数的关系中,理解物体序列中这三种关系,也就能理解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均需幼儿在思维上具有相应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才能做到。这三种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排序的形式

(一)按次序规则排序

按物体量的差异的次序排序。例如将物体从大到小、从长到短、从高到低、从厚到薄的次序排序,反之同样也可以排序。

按物体数量多少的次序排序,如将动物卡片,按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的次序排序。

(二)按特定规则排序1.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按一定规则排序。

2.根据物体量的差异,按特定规律排序。

3.根据物体数量的多少,按特定规律排序。

4.根据物体摆放位置的不同,按特定规律排序。三、排序的教学目标 (一)小班 能对大小差别较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能对长短差别较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二)中班 能对6个以内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数量逐一增加或逐一减少的顺序排列。

能按数字所表示的多少顺序从1排到6或从6排到1。

(三)大班 能对10个同类物体,按其量的差异的次序排列。如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粗到细等等。

能将10个以内物体按数量逐一增加或逐一减少的顺序排列。

能将10以内的数字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初步教会幼儿按简单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序。

四、排序教学方法

(一)按次序规则排序的教法 1. 3样以内物体的排序 第一,启发幼儿从3样物体中根据一定要求找出来那个段物体。例如,在红、黄、篮3个不同的皮球中,根据大小要求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皮球。在3根不同长短的小棒中,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小棒。

第二,插入并讲解中间的一个物体。如上例中的3的皮球,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皮球之后,就拿着第三个皮球进行讲解:“这个黄皮球比红皮球小,比蓝皮球大,所以把它放在中间。”边讲边放好。

第三,总结这样排的优点,即皮球从大到小有次序的排列,看上去整整齐齐的。2.10样以内物体的排序 10样以内物体的排序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根据要求,从一对物体中逐一找出某一端的物体,逐一进行排序。例如10根小棒按长短排序,先在10根小棒中找出最长的,抽出来放在第一,再在剩下的9根小棒中找出最长的放在第二,这样逐一找,逐一排,最后就排出从长到短的顺序来。

第二种,根据要求,从一对物体中逐一 找出两端物体,有两端向中间排好。例如,在10根小棒中按长短先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放于两端(见下图中数字1所表示),再在剩下的小棒中继续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放于前面小棒的内测两端(见图中数字2所表示),从两端向中间直至放完为止。

第三种,根据要求,逐一相互比较后,将物品放在适当的位置。例如10个瓶盖按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先随机取一个放好,再取一个与这个比,比它大的放在左边,比它小的放在右边,再取一个分别与它们比,在适当的位置放入。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比比放放,进行排序。

(二)按特定规则排序的教法 1.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排序幼儿开始学习按特定规则排序时,教师应示范,做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排的过程和结果,找出规律,然后让幼儿照老师的样子进行排序。

在幼儿学会按范例排序的基础上,可逐步要求幼儿按成人的口头指示完成排序任务。2.教学前儿童独立排序

当幼儿获得按特定规则排序的初步感受后,教幼儿按特定规则独立进行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首先启发幼儿找出所排物体的各种差异;其次,要求幼儿按某一差异特征进行分类;再次,根据这一特征按一定规则排列;最后,教师对幼儿的排序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例如:给每个幼儿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积木若干块,要求幼儿按一定的规律排序。老师先启发幼儿:“这些积木哪些不一样?”让幼儿知道有红、黄、蓝颜色上的不同,也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形状上的不同。其次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某种特征进行分类,按一定的规则排序。有的幼儿根据颜色排成红、黄、蓝;红、黄、蓝﹍﹍有的幼儿根据形状排成圆方角;圆方角......最后教师请幼儿介绍各种不同的排列规则,使幼儿获得多种排列方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教法游戏化,幼儿学习更生动有效

    本周二,我们阳光园对科学领域进行了第一次的研讨课,由三位老师执教了三个年龄段建构式课程上指定的三个数学领域活动,小班庞老师《水果宝宝做早操》,中班殷老师《动物运动会》,大班黄老师《生活中的数字》。 聆听了三个不同风格,各有特色的数学教学活动,让我受益良多,同时也在思考,对于科学领域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建构式课程上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让孩子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一、教师课前研讨深刻,幼儿探究更专注。 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我想对于课前的研讨,必须比其他的教学活动要更加深刻的多,从

  • 强化幼儿的算术能力

    上午第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吃好餐点开始吵闹了,甚至有几个孩子在追打。这样是很危险的,我想应该给他们点事情做做。可是以前经常玩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已没有多大的吸引了。于是,我想可以让他们来动动脑筋,做做简单的数学题。我边敲小铃边说:1+2等于几?听到这个大多数孩子很快回答:1+2=3只有小部分孩子的小嘴巴没动。于是我接着说:2+3等几?这时回答的就没有第一次那么快也没有那么整齐,随着难度的逐渐增加,快速回答的幼儿逐渐减少,准确率也慢慢降低。同时我发现,回答的总是这么几个孩子,其他的还只要么坐着不动,要么等着别

  • 幼儿园数学教育要充分利用操作材料

    九畹溪镇幼儿园 谭林桂 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们赞誉数学是打开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 它对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对发展幼儿的数理逻辑智慧,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正是利用数学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的数学教育奠定基

  • 学习分类——幼儿数概念的学习与掌握

    教师出示贴绒娃娃的卡片,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都有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谁能发现他们的不同?幼儿的回答:一共是10个小客人。有的幼儿的回答更是与老师的提问风马牛不相及。但为了不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边表扬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但和老师的提问不搭介,同时也再次强调讲述了一遍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回答就差不多接近我的提问了。 数学是抽象的,它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于物体的外部,而是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皮亚杰认为:人们的物理知识、社会知识来

  • 让幼儿体验快乐数学(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数学活动的目标是使每位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也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

  • 数学活动中游戏带来的启示

    数学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再加上我多年没有教过数学了,因此,在我拿到相邻数的教材后有些紧张,但了能上好这样一节课,我查看了《纲要》和相关的材料,并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等这些对数学活动的要求,积极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并让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末。让幼儿在游戏、观察和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就促使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又临时结合

  • 让奥氏微笑走进课堂

    为期两天的专家讲座已经落下帷幕,听了各位专家、名师的讲座我是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当属奥氏微笑这个选材。 案例:一天中午鑫怡妈妈送孩子上学,孩子很有礼貌的跟我问好就去座位坐下了,鑫怡妈妈没有走,住下跟我说了几句话:张老师,我家鑫怡说你可喜欢她了,我就问她你怎么知道,她说我们张老师老是冲我笑。孩子这是多单纯的想法啊!我不禁感慨道。一个微笑就是喜欢,一个微笑就是肯定,孩子喜欢微笑的老师,因为微笑给孩子们一种亲切的感觉,给孩子们一种隐性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之前我认

  • 思考数学的7个机会

    在孩子成长时候,他们自己开始数数,他们从每天的经历中学习长度、质量、时间、温度、钱币和更多的东西。通过手工操作,孩子们扩大了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以下几点,可以每天给孩子们一些思考数字的机会: ★都是关于我:孩子们为知道他们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而感到自豪。很早的时候,孩子们就能确定他们的年龄。他们想知道他们的高度多少公分。把一个孩子放在称上,就有机会让孩子比较重与轻。孩子们可以学着认识他们穿多大号码的衣服,并且能判断那件合身和那件不合身(这是在空间关系上的早期训练)。 ★做饭:大人每次在准备做饭时,要他们倒

  • 2周岁时儿童的数学能力

    1.背数到10~40,一般未得到家长特别重视教育的孩子几乎都能数到10,得到家长指导的孩子可以数到20,少数个别儿童能数到30或40 2.点数到5~10,多数两岁的孩子能点数到5,个别受到教育的孩子能点数到8~10,常常随同或珠子口手对应得正确点数 3.拿取3~4个东西,多数两岁的孩子能正确拿取3个,个别优秀的孩子能学会双手拿取,能正确拿取4个 4.认识数字2~10个,多数两岁的孩子能正确偶尔能认2~4个数字,经过指导的孩子能认识10个阿拉伯数字 5.知道3以内的多和少,也知道一样多 6.学会按次序将套碗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