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音乐律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江南丝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它亲近幼儿、走进童心?在《纲要》引领下,我园根据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开始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三年多来,我们运用“多通道参与模式理论”、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可行策略,让悠扬丝竹怡性情、传统文化润童心。
【关键词】
江南丝竹欣赏教学 园本教材 实施途径 可行策略
江南丝竹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有着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音乐文化,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是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个性特色。江南丝竹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深得人民群众喜爱,也为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江南丝竹不仅深受国人的喜欢,也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关爱。江南丝竹不仅是中国的艺术,更渐渐成为世界的艺术。
2005年的春天,我们在《纲要》引领下,根据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开始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三年多来,我们运用“多通道参与模式理论”、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可行策略,让悠扬丝竹怡性情、传统文化润童心。
一、逐步完善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1.定位课程目标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课程设计的终点,既是课程内容选择、编排和具体教育活动组织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人员的训练,它着眼于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基于此,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总目标:1.认识几种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乐器,了解它们的演奏方法及音质特点;2.感受江南丝竹乐优美、温婉的特点,并能听辨相应的乐器;3.培养幼儿参与丝竹欣赏活动的兴趣,提高对丝竹乐的欣赏能力;4.能够根据乐曲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表演活动,并探索人际间的交流与配合,体验在音乐活动中表达、创造、交流的快乐。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又制订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目标,最后落实到具体活动的目标,以初步的感知、童真的表现、情感的体验为重点,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艺术教育的特点。
2.选择教学内容
在选择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三个原则,即基础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将江南丝竹中具体的、简单的知识和相关的事实作为教学的首选内容,让幼儿可感、可见、可闻、可操作,如:“和长头发的古筝交朋友”、“大肚子的琵琶会唱歌”、“好听的丝竹乐器”。适切性原则就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允许有差异的表现方式,尽可能为特殊的幼儿提供个别的、特殊的内容,如:自主游戏材料投放的丰富,兴趣活动的开展等等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发展性原则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和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幼儿,使传统文化的教育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兴趣、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找到一条优化的园本教材构建思路。
采用合理取舍策略,为的是让内容更适合孩子。江南丝竹作品大都幽雅绵长,乐段、乐句也都不明显,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选择教材成为组织好丝竹欣赏活动的关键。与我们一贯开展的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一样,丝竹乐教材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即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否符合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水平。其次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丝竹乐都是器乐曲,最初的教学内容可以从认识二胡、琵琶、古筝等一些常见乐器开始,因为相对来说,乐器是有形的、直观的,认识起来会更容易一些,等孩子们熟悉了乐器,积累了www.smtxjs.com一定的经验之后,对乐曲的赏析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要合理改编。很多丝竹乐作品无论是在长度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不能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因此,在选择材料之后,还需要再进行一定的改编,以使这些材料更够更加的接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改编的方法主要有:1.截选片段。即选取作品中相对独立的片段。如二胡独奏《赛马》第二部分的华彩乐段;如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第二部分描写“埋伏、小战、大战”的段落;如《梁祝》中的主旋律等。这些片段的结构完整,形象鲜明生动,完全符合孩子们的欣赏能力。2.压缩结构。即删除作品中的某些部分,保留相对独立的部分。如笛子独奏曲《牧笛》,原作品的结构是“引子ABA尾声”,我们选取了曲子的引子、中间的快板和尾声,组成了类似于“ABA”式的快慢快结构。如笛子独奏曲《采茶》的乐段比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我们通过剪辑,选取了其中的三个乐句明显、特征明显的乐段,组成了“引子ABC”的段落。这些作品经过压缩以后,长度适中了,结构也更简单清晰了,也就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了。另外,虽然丝竹乐的风格相对比较类似,但在为幼儿选材的时候,还是应该注意从总体上考虑教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从内容上看,应该有包含社会、自然和生活的作品;从表演形式上看,应该包含不同的器乐曲,从材料来源上看,也可以包含优秀的民间乐曲和现代创作的丝竹乐。
3.保障活动实施
在园部省级课题《构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艺术教育课程的研究》的引领下,我园以“秀古诗”、“玩水墨”、“赏雅韵”、“游园林”的方式将古诗、国画、江南丝竹、昆曲、园林的有关内容纳入了幼儿园的艺术课程,有效的保障了课题研究的落实。“赏雅韵”主要是江南丝竹欣赏和昆曲欣赏教学活动,原则上双周一次江南丝竹欣赏教学活动,而一些隐性课程、游戏活动等主要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在时间、次数上相对灵活。
4.落实完善机制
任何一种新教材的实施,从方案、材料的初步形成、探索到发展、实施到定型、推广,往往要经历反复的研究、不断的修正或改进的过程,贯穿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评价,评价的目的就是要调整和改进方案,使之更加的完善。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机制:
(1)学期汇总机制。主要由园部组织,根据一学期的教材实施情况,对教材内容的增补删减进行调整,并整理出文本的材料。
(2)课程审议机制。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全组教师对于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前审议和后审议,前审议包括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适宜性、材料的投放、教学策略的运用等等。后审议主要是审议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组织方式、教学艺术、活动成果的分享与交流。
(3)个体反思机制。由教师根据本班的教学实施情况,对于具体活动的过程、幼儿的反应等通过随笔、个案、提出问题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反思,主要是调整教学的策略,增强教学内容对于本班幼儿、教师的适宜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二、探索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有效途径
1.集体教学。即集体教育活动,在提倡分组、个别教育和个性教育的今天,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多种原因集体教育活动仍然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我们主要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对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研究,通过案例设计、活动观摩、评优竞赛、对外交流等方式提高集体教育活动的质量,有效的发挥集体教育活动的价值。
2.环境影响。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显性课程同步推进是建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也成为传统文化特色艺术课程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发展需要“活”的环境,它联结着社会和自然,渗透着文化和教育价值观,而且是一套能与幼儿相互作用、可供幼儿操作的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自由探究、自由表达、自由交往、自由创造,并在良好的互动中实现自我生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环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安全的、优美的、具有特点的环境,更重视它与幼儿的互动与联系,生动而有趣味,“我是小乐手”、“爷爷教我拉二胡”、“乐器展示台”等等,都让孩子们对江南丝竹有了亲近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3.游戏探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游戏主要特点是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的有机结合,我们一方面通过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来引发、发展和江南丝竹相关的游戏,如:“丝竹小舞台”,提供各种乐器,播放江南丝竹音乐,让幼儿进行打击乐、舞蹈表演等活动;“乐器商店”,提供成品、半成品,让幼儿制作丝竹乐器,进行买卖游戏;“娃娃家”、“幼儿园”播放丝竹音乐等等。环境的“情景性”,使幼儿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引发幼儿的有效关注和持续探索,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意向。另一方面,我们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的空间,使幼儿产生主动、自愿、愉快、自由等情绪体验,使隐性的学习活动更加富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幼儿对于艺术的独特感悟与表现。
4.随机教育。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的,江南丝竹看似远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只要我们留心、有意,教育的契机随处可见——孩子入园时、午饭后、午睡前放一段丝竹乐;在欣赏水墨动画、园林美景视频的时候配一段优美的江南丝竹音乐;在朗诵、学习古诗词时播放一曲抒情的江南丝竹乐作为背景……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之后,幼儿自然会对江南丝竹音乐有所知、有所悟。
5.家园协同。《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建构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的家园协同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志愿者,如外出参观的护导;(2)教学执教者,如聘请会拉二胡、弹琵琶、吹笛子的家长来园组织活动;(3)信息收集者,如利用工作便利和个人爱好,提供相关资料;(4)情况反馈者,如对于幼儿的学习内容、学习状态等进行及时、真实的反馈,为幼儿园教学内容调整提供依据;(5)个案记录者,如记录孩子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的语言、行为,作品收藏等,为分析个案提供原始材料;(6)共同学习者,幼儿园利用家长学校、幼儿园网站、教师博客、园报等媒介,宣传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进展、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协同幼儿园教育,扭转急功近利的片面的错误做法。(7)成果欣赏者,幼儿园每年通过家长开放活动、六一演出、园报特刊、合唱节、课程展板等方式及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使家长能够分享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成果,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三、优化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可行策略
在儿童早期阶段,艺术对儿童而言,是一种“游戏”和“工作”,是他们成长中的大部分。每个幼儿都喜爱涂鸦和彩绘,表现了视觉艺术的雏形;他们喜爱哼唱或展现肢体韵律,流露着音乐和舞蹈的初试;他们喜爱装扮游戏,从中展现了戏剧创意的端倪。幼儿的这种“游戏”和“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应该是中国儿童源自文化血脉和世代民族基因的天然情感,却在我们以往的艺术教育中被忽视了,也被欧美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倾泻所冲淡,那么在江南丝竹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的是唤醒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而学习技能只是一种手段,是幼儿在表达表现艺术感受时的自然而然的学习。
※ 兴趣驱动策略——让孩子爱上丝竹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不仅是音乐表演活动的重要前提,对于音乐欣赏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对于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就不可能有怀着欣喜之情反复倾听音乐的愿望与行为,对丝竹乐的欣赏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展丝竹乐欣赏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以兴趣驱动,让孩子爱上丝竹,可以运用以下方式激发孩子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兴趣。
(1)渗透于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我们把最初的学习作为丝竹乐感知期,选取一些风格各异、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有代表性的丝竹乐,如《茉莉花》、《紫竹调》、《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在幼儿入园、游戏、进餐、区域活动、离园等活动环节播放,使活动室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丝竹乐,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扑面而来的丝竹乐气息,从而产生愉悦情绪。这时在乐曲的选择上多以单个乐器的独奏为主,目的是让幼儿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乐器的音色有个初步的熟悉。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从而对丝竹乐的音色、节奏、结构、风格等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2)整合到环境创设中,让幼儿主动探索。在把丝竹乐整合进幼儿一日活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的重要教育作用。努力营造丝竹乐的氛围,可以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感知丝竹乐的美。这种氛围可以是多方面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例如:教室的一角有各种乐器的图片展示,供幼儿去观赏;“我型我秀”展示孩子们参与丝竹乐欣赏或表演活动的影像,总是能吸引孩子们驻足,并相互交流回忆。“小小丝竹馆” 展出老师制作的丝竹小乐器,幼儿在课间或游戏时间可以来“弹一弹”、“拉一拉”,和小乐器来一次亲密接触。
(3)延伸到家园配合中,让幼儿萌发兴趣。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使幼儿的教育得到延续,家庭也应拥有一个丝竹乐的氛围。所以,我们积极向家长们宣传课题实践情况,并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喜爱的丝竹乐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同时,我们也积极利用家长资源,请一些会乐器的爷爷老师、妈妈老师、叔叔老师为我们表演。另外,我们的教学活动也邀请家长来观摩,通过观摩活动,让家长了解我们丝竹欣赏活动的教学进程,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 游戏整合策略——让孩子亲近丝竹
兴趣是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内动源,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于我们的丝竹乐欣赏教学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丝竹乐保持长久的兴趣。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和适当地使用辅助材料,运用游戏化的口吻和教学方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教学语言的游戏化。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老师尽量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如“琵琶有个大大的肚子”、“二胡的脖子特别的长”、“柳琴是琵琶的小妹妹、阮是琵琶的大哥哥”等,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使丝竹乐器成了孩子们亲密的伙伴,使认知更加的感性,对孩子认识、辨别乐器非常有帮助。
(2)教学形式的游戏化。在乐器的认识活动中,我们多采用与实物直接对话的方式,让幼儿弹一弹、拨一拨,听听它的声音,或看看老师制作的教学辅助软件,在人机交流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也有通过网络收集图片,让幼儿在角色游戏的“丝竹馆”里认认、讲讲,帮助幼儿正确、清晰的认辨各种乐器。在乐器音色的听辩活动中,则让幼儿扮演小乐器,在听音找家的游戏中进一步熟悉它们的音色。另外,老师为“小舞台”准备的小乐器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会争当小演员,在录音的帮助下或“弹奏”,或舞蹈,或伴奏表演,在与乐器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熟悉了解它们,喜欢它们。
※ 多样感知策略 ——让孩子全身心投入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也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近百年来音乐感知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立足于多通道参与理论,在幼儿丝竹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幼儿利用尽量多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学习,激发幼儿对丝竹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1)用动作演绎音乐
对于刚接触丝竹乐的孩子来说,运动觉是最有效的辅助通道。孩子们不仅可以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可以用整个身心去感受音乐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情绪的变化。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学习特点,也使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更加精准。用单一的身体动作如拍手跺脚等为乐曲打节拍;用丰富的身体动作如手臂波浪等来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模仿花开的动作来表现多姿的“茉莉花”……诸如此类的练习不仅提高了幼儿大脑与身体之间合作的效率,对于幼儿感受和理解乐曲也有很大的帮助。
(2)用语言诠释音乐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幼儿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这时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要借助想像,用语言来表达,这样才能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如在“嫩芽长出来”(乐曲《采茶》)开始部分悠扬的笛声中,老师有表情地讲述小芽生长的情景“……嫩芽悄悄长出来啦,真开心呀,一片两片三片,嫩芽越长越多,……嫩芽长成树叶树枝啦,在春风里快乐地跳舞”,这样的讲述很容易就把幼儿带进了春天里树叶抽芽的情景中,为之后的进一步欣赏和表演做了充分的准备。又如在“小鸟的天堂”(乐曲《云雀》)的欣赏中,老师“你听到曲子里有谁?”、“小鸟开心吗?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听到小鸟在干什么?”的提问,为幼儿大胆表述倾听乐曲后的感受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通过讲述,让音乐真正融入心里。
(3)用画面展现音乐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稍纵即逝。而作为视觉符号的图画、视频却是稳定的,适当的运用这些视觉符号对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是大有裨益的。如在笛子独奏“牧笛”的欣赏中,老师巧妙地加入了水墨动画《牧笛》的欣赏,使原本抽象的乐曲能够借助于水墨动画这一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让幼儿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熟悉乐曲、理解乐曲,最终用语言、动作表演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又如欣赏“姑苏行”,老师找来了相关的苏州园林视频和图片,通过欣赏园林的美,进而感受乐曲的美;在欣赏“高山流水”时,老师选取了宁静与热闹的两个不同场景,引导幼儿通过对比匹配,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悠扬雅致的意境;在打击乐“嫩芽长出来”中,老师设计的图谱,为幼儿听辫乐段和乐句提供了方便,也让幼儿知道,图画也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音乐。
※ 整合渗透策略——让孩子全方位感知
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突出课程的整合性。整合观就是指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统整。《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也提到:“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丝竹乐欣赏活动中,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更需要我们以整合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多途径、多手段、多形式地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江南丝竹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们立足整合的理念,努力将丝竹乐欣赏活动与其他传统文化的教学相渗透,多角度、多方面地帮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美,让幼儿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如在欣赏笛子独奏曲“云雀”的时候,整合了国画的元素,引导幼儿在欣赏乐曲,模仿小鸟的多种姿态后,让幼儿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快乐的小鸟;如在欣赏“姑苏行”的时候,通过网络让幼儿欣赏了美丽的苏州园林,鼓励幼儿在乐曲声中学学造型奇特的假山、翘角的亭子、弯弯的拱桥,通过观赏和模仿活动,既丰富了幼儿对于园林的了解,也帮助幼儿深入地理解了乐曲;还有学习“牧笛”时与欣赏水墨动画的渗透、学习“春晓”时与学习古诗《春晓》的渗透、学习“十面埋伏”时与游戏《谁是领头人》的渗透等。艺术的美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江南丝竹乐欣赏活动中,也存在于其他特色的传统文化中,这种发生在活动层面上的渗透,不但促进了领域间的相互联系,更促进了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浓浓的民族艺术氛围中,不但培养了幼儿的一些简单技能、技巧,更激发了幼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使幼儿为拥有祖国民族艺术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九、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附: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 孔起英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许卓娅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学前教育评价》 王坚红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6.《幼儿艺术教育创新论》 张卫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