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创编数学童谣寻找儿童自己的话语》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语言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数学童谣是数学知识、数学学习过程与童谣形式的完美契合,它是连接童“话”与童“化”的有效媒介,对凸显生本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生本创编数学童谣,引导儿童说自己看到的、经历的、发现的、反思的,不断拓展数学童谣新视界,寻找儿童自己的话语。【关键词】数学童谣;生本创编;话语;童“话”;童“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27-02
【作者简介】叶晓萍,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与音节的、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有很多种,如“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因其语言浅显易懂、节奏鲜明而成为儿童容易接受、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数学课堂引入童谣,贴近儿童,能为数学学习带来一丝“儿童气息”。
一、价值追寻:从童“话”到童“化”
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因此,数学教学应“说儿童爱听的话、说儿童听得懂的话、让儿童说自己喜欢说的话”,以“童言”会“童心”,由“童趣”引“学趣”。而数学童谣,是连接童“话”与童“化”的有效媒介。
1.顺应童心,与儿童语境更融通。
两位教师分别教学苏教版四上《可能性》一课,都设计了“摸球游戏”,可对操作要求的不同表述及展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甲老师:口袋里总共有8个球,每次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后放回。搅动一下,接着摸第二次。小组内每人轮流摸,总共摸1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蓝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乙老师:袋里8个球,有红还有蓝。小组为单位,闭眼任意摸。一次摸一个,摸前摇一摇。摸后放回袋,10次定输赢。红多女生赢,蓝多男生赢。
上例中,乙教师设计的“童谣式操作要求”韵律和谐、浅显生动,可谓“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烦琐的操作规则,从而确保了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2.形象表述,与儿童视界更接近。
教师一板一眼的说教往往不如简短生动的语言效果好。例如:一年级学生做连线题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用尺画出直直的线。教师不妨提供机会,让他们说一说难在什么地方,然后引领学生编一编方法:小小尺,架好梯;尖尖笔,紧靠边;一二三,滑滑梯。短短几句话,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学生非常容易就能掌握画线的要领。有时候,教师依照教学需要,巧妙地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与童谣结合,可以引发儿童的联想与思考,给平铺直叙的陈述增加色彩。
3.以玩促学,与儿童体验更融洽。
“时、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知识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童谣与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时、分的认识。活动过程如下:12个学生围坐一圈扮演钟面上的12个数字,另由2个学生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教室里转圈。时针走一格,大家齐说“1小时”,分针走一格,大家齐说“5分钟”……并用童谣表述活动过程:时针哥哥爱走路,哒哒哒;从12走到5,5个小时我会数;分针弟弟爱走路,哒哒哒;从12走到5,25分钟我会数;时针分针手拉手,每天结伴把路走;哥哥刚走一大格,弟弟已经走一圈;1小时是60分钟,60分钟是1小时;小时分钟来计数,单位名称记清楚。有趣的体验性活动结合简短生动的童谣诵读,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乐在其中。
二、实践探寻:生本创编数学童谣,寻找儿童自己的话语
数学童谣的价值不是给儿童什么,而是让儿童体验什么。要突出儿童的本体作用,应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参与和发现,用儿童化的话语提炼方法和规律。
1.有形有义,说自己看到的。
对于初学计算的小学生来说,“凑十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怎样让刚踏进校门的学生既轻松愉快又熟练地记住和是10的两个数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口令式童谣”,并配以相应的动作,例如:一个学生伸出3根手指,说“我出3”,另一个学生立即伸出7根手指,说“我出7”,然后,两人一起说“3和7凑成10”。语言的律动带动身体的律动,引发思维的灵动。在有动有静、有张有弛的学习中,构筑立体的、有情趣的对话空间。
2.有感有悟,说自己经历的。
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了千克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验1千克的轻重,可以设计“体验1千克”的活动,利用大米、食盐、铁块、棉花等生活中的多种天然学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体验“1千克”的概念。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有话可说,感悟更深。有的小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棉花1千克,铺满一大桌;铁块1千克,小小手中握;都是1千克,差别可真大!形象地表述了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计量单位的知识。
3.有需有律,说自己发现的。
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有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以童谣的方式将其直白地表达出来。教学苏教版三下《有趣的乘法计算》一课,教师让学生计算一组“11乘几”的乘法算式,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乘数与积,看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小组交流,有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且都有一个乘数是11。还有的说:11乘一个两位数,所得的积就是那个两位数先分开,一个放到百位,一个放到个位,中间的十位就是原来两位数中的十位加个位的和。有学生提出这种说法太��嗦了,并说出了自己的表达方法――“两边一拉,中间一加”。这一说法激起了大家的探究兴趣: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述11乘两位数的积的规律呢?经过不断的争论与思辨,结论的表述越来越完整,最后这个童谣式表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两位数乘11,积的规律很有趣;另一乘数看仔细,两头一拉中间加;如果满十向前进,不用竖式真容易。
4.有导有思,说自己反思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回顾与反思”的重要性,苏教版新教材也加重了这部分内容的笔墨。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让学生用童谣的形式总结自己一节课学习后的感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苏教版四上《角的度量》一课的“回顾与反思”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班级交流。
有小组汇报时用了童谣的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现摘录如下:测长度,可用尺;测重量,可用秤;今天遇到新问题,角有多大如何知?遇到问题莫要慌,想想旧知有启发;面积大小如何知?小方块帮助铺一铺;这里也可用一用,10°小角铺一铺,数数几个能铺满;劳动人民有智慧,量角工具诞生了;量角时要注意,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读度数,内外圈要分清。从这首童谣式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了仔细的回顾与反思,其中有对知识的总结,也有对学习方法的反思,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学习收获。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因此,儿童的教育要儿童化。数学童谣,特别是引导儿童自创数学童谣的过程,因其感官、思维、创造活动贯穿全程,有助于其数学学习简约而高效地发生。同时,儿童因置身于其喜爱的“语境”而带来心理认同感,使单调的数学课堂充满儿童情趣,让“数学好玩”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