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文内容分析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古诗为例,梳理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一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二是带着想象去读有画面感的诗句,体会诗歌的美;三是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给出一段话,要求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这段话的主要观点,这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二是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要求能够依据实际需要,准确提取公交站牌的重要提示信息,并借助两个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制定乘车方案时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制定出合适的乘车方案。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传统文化常识“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大致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际经验。并且积累古诗词也达到了一定数量水平。对于了解古诗词含义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分享交流学习不同的方法,通过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方法需要引导。
阅读一段话并了解一段话中所讲述的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问题。但能够读懂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观点,并表达清楚是有难度的。
语文活动是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关键,也是落实语用的关键。认真阅读图片及文字叙述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完成任务,学生会很感兴趣。但缺少全面了解信息,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够,需要提升。
积累中国文化,了解有什么?是什么?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困难,但为什么包括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是学生要进一步积累的,能够更好地达到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3.能结合语段的句意归纳总结出表达观点。
4.能够借助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在情境中运用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难点:
1.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2.能结合语段的句意归纳总结出表达观点。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3.能结合语段的句意归纳总结出表达观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 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难点: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交流学法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请三位同学背诵古诗,检查单元古诗积累的情况。
板书:古诗
1.学生预设:背诵三首古诗。
①《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②《江南春》【唐】杜牧
③《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达到数量标准。
2. 古诗学习贯穿小学的每个阶段,重在积累。大家在学习古诗时都积累了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呢?
①小组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方法,并选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结果
学生预设:关注注释
借助插图
了解背景及诗人
联系生活
大胆想象……
板书:注释、插图、背景、生活、想象……
【设计意图】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自主交流总结所学古诗词的方法,以此促进学法指导。
(二)总结学法,尝试运用
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跟我们共同学习的几位朋友是怎样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的。看看有没有对学习方法的补充?
自由默读三位同学对学习古诗方法的表述,画出他们的方法。
汇报所画方法。
学生预设:注释、想象、古代文学常识。
板书补充:古代文学常识。
(1)结合刚才大家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字词时差看注释;画面感强的诗句展开想象;诗人作品及背景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理解好古诗。
板书:字词——注释
画面——想象
文化——常识
(2)掌握方法要试一试,看这首诗你借助刚梳理的方法能初步理解吗?
出示古诗 自主学习
浪淘沙 (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③触:撞到。④须臾:指极短的时间。⑤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预设: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诗中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③ 总结收获,小结学习成果
学以致用,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事半功倍。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大家可以更好地尝试使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将方法内化,检验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回顾单元要素,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同学们,在学习第六单元时重点要掌握在一段话中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要观点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话的关键语句是什么?你们找到吗?
1.自主阅读这段话,说说每句话说了什么?
学生预设:第一句说明种花草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
第二句承上启下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城市之肺”。
第三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
2.文中哪一句是关键语句可以把握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呢?
学生预设:第一句,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设计意图】把握单元语文要素贯穿单元学习始终,将单元学习微缩到段落
内容的理解,珍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将抓住关键语句提炼观点的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实。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古诗:注释、插图、背景、生活、想象……古代文学常识
字词——注释
画面——想象
文化——常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够借助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在情境中运用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1. 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 积累中国古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创设情境 联系实际。
同学们,明天就是周末了,小林同学想去跟舅舅一起过周末,约好要爬山。但是爸爸妈妈没有办法送他,只能坐公交车前往。你能帮助小林解决一下出行方案吗?
(1)出示材料阅读,预设方案。
想一想: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晨九点以前就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2)小组讨论汇报,提取关键信息说明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预设:
最佳方案:先坐65路车,从自己家温泉镇站出发坐5站到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坐1站到宋家洼站外婆家下车。
(3)可行方案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选择最佳方案的理由是什么?能结合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的相关信息说说吗?
学生预设:首末车时间、停靠站数、出发时间……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小结。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关键在于阅读文字要准确,提取有用信息要准确,将信息建立联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这次小林同学在大家的合理安排下,终于实现了自己和舅舅相约周末爬山的愿望。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吗?
学生预设:导航选择路线、做饭时同时做哪些事可以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将学识转化成实际生活的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落实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二)拓展积累,传承文化
1.通过字典读好日积月累中的各种事物的读音。
五行:金、木、水、火、土
shǔ shū jì
五谷:稻、麦、黍、菽、稷
jué zhǐ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说说你了解的事物?联系分类猜一猜你不了解的事物是什么?
学生预设:了解的事物(五谷当中的稻子、麦子)
猜想事物(黍子、菽、稷——都是粮食作物)
了解的事物(五音中缺少4这个音)
出图理解农作物
农作物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我们先来了解“五谷”都包括什么?
① 出图连线猜“五谷”
了解“五谷含义”: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五音和现代音律的关系:
古代的五音为宫、商、角、羽、徵,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
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
5.五行的运转关系。
还记得一年级识字时,我们就学会“金木水火土”。这节课我们就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用这五个字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
6.发现特点延伸积累。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需要积累的文化知识很多。这次的日积月累知识丰富,你从中发现什么特点?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为什么都是“五”这个数字?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
数字“五”的寓意解读
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道: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中国自古就有“六”是阴数,“九”是阳数之说。5是代表阴阳平衡的数字。在象征天地之气的洛河图里,5在中心,足见5是一个支配天地之气的数字。
后天之相,基于五行。人教大兴后,施教化,定礼法,衍化出更多的“五”之数:(选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灵——天、地、人、神、鬼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时——春、夏、四季、秋、冬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气——风、热、湿、燥、寒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