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谈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谈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更新时间:2018-09-24 15:20:40

《谈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与思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暑假中阅读了沈科校长撰写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对书中提到的实践运用课的作用和价值非常认同,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尤其突出,而这一类数学活动课的课型取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不断地“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颁布,数学活动经验在课程目标中被作为“四基”之一进一步明确,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予以落实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往往只是停留于理念层面,浮于表面,追求形式。现以《周长的再认识》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单元中学生已经学过周长这一概念,因此笔者课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虽然已经学过了周长,但对于周长的本质概念理解不够,计算周长出现死记公式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三年级的孩子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大部分孩子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去认识周长,积累经验,但课堂上老师可能以解题为主,忽视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就会产生因基本活动经验积淀不到位而造成学习困难。那是不是活动了就行了?当然不是。“活动了”不等于“建构了”,“经历了”不等于“获得了”,“亲历的”不等于“唯一的”,“积累了”不等于“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操作性水平——表象性水平——分析性水平,这三个水平像金字塔那样层层递进,只有在活动中打好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经验从积累到提升。下面借由本课的几个片段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让学生经历活动——建构的过程
本环节的“绳长是不是图形的周长”这个问题可谓是“抛砖引玉”,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冲击下不得不思考关于周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外围一周的边线才是它的周长,里面的线不算,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学生对于周长的本质有了回顾—整理—提升这样一系列的思考,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动手围只是金字塔的第一步,在围之后有了表象性的分析过程,再到分析总结提升经验。只有这样符合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才能在对话交流与深刻反思等作用下,使得原初经验得到改造和提升,完成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理解到高层次建构的生长。二、让学生体验经历——获得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以数学活动经历为基础,但学生经历或参与了数学活动,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获得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必须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的结果,往往需要在类似的数学活动中反复经历,在思维的碰撞、选择、重新定向中才能获得。
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一个正方形,剪成两部分使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一种方法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学生也能想到,但是3种、4种,甚至5种方法学生就有困难了,“小组里不能相同”这个要求其实就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思考至少4种方法。这个活动是学生创造的一个平台,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利用对周长的理解创造性地去思考,然后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总结规律:如何剪能使周长相等?在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比较的过程后发现周长的长短和图形的形状、大小无关,只和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在这个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发现中应用周长的本质去解决问题,真正获得了活动经验。最后那孩子精彩的发言让我震撼,“在不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相对的顶点到顶点随意剪两个图形的周长才会相等,中点到中点也不行,应该是围绕中心点剪不管怎么剪都可以相等。”他把这个活动的意义诠释得更加完美,也说明孩子的经验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提升,到达了金字塔的顶尖。
 
三、让学生感悟单一 ——多元的方法
小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与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相符合,即在主要参与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也应当寻求在直接经验无法获得时,以观察经验等作为“替代性经验”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从单一的方法走向多元的方法。
经验的积累未必一定是通过操作活动来实现的,方法有很多,本片段就意在让学生在想象、推理的过程中通过类比的方法利用图形的特点灵活地比较周长,让学生的思考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本课中的三个问题: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什么情况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比长方形的周长长?当学生自如地表达以上三个问题时就已经实现了从表象性水平到操作性水平的提高。
四、让学生享受积累——提升的过程
小学生数学学习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累积性,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前一阶段知识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如果仅仅满足于学习过程中某一活动经验的获得,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反思与提升,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真正把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经验,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活动意在借助操作活动用积累的经验来实践运用,探究规律,提升理性经验。首先用正方形拼长方形,学生发现可以去掉重叠的边算周长,也可以发现增加的边算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不同的长方形过程中发现周长变化规律,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周长就增加了2厘米,然后,用同样的正方形不同的拼法周长会一样吗?学生猜测验证后发现周长不同。增加正方形周长一定会增加,那减少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减少正方形,周长有可能不变,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最后发现周长变与不变取决于图形的变化。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重思考、重探究的活动经验,是对学生既有经验的筛选、整理、优化和提升,能够有效实现数学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帮助学生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活动经验上升到更高水平,使模糊的变得清晰,片面的变得完善,错误的变得正确,零散的变得结构化。
 总之,在数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生就一双慧眼,善于根据知识体系结构和学生知识起点追本溯源创造操作性活动,建构金字塔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操作性经验水平向表象性水平和分析性水平提升。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的高度出发,注意适时积累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实现活动——建构,经历——获得, 积累——提升的过程,成为科学的数学,理性的数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可持续的数学发展。
相关阅读
推荐
  •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显露在外的,它呈隐蔽的形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必要的练习其实就是检查学生的分类与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李老师在在练习过程这一环节安排了一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判断。可以说这一环节安排得比较好,就是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四边形评判的标准。特别是题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图形: 这样能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所认识,可以说内容选得不错。由此也会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从量变到质变。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

  • 吃透教材 合理渗透优化思想——《合理安排 尽快完成》教学反思

    《合理安排 尽快完成》这一课,希望通过几个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如何合理地向学生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呢?我觉得首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课堂,展开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课前对教材的解读和课堂经历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造性处理教材。 烧水问题和烤饼问题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烧水问题说的是在等待水开的时候可以去做其烧水问题和烙饼问题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烧水问题说的是在等待谁开的时候可以他事,烤饼问题说的是锅里在烤

  • 乘法竖式计算教学随笔

    由于学生已有了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故今天上乘法竖式计算,感觉非常轻松。 教学伊始,先从复习旧知导入,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2+29= 3519=,学生错误较多,有的忘记进位,有的忘了退位,并让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为学习乘法竖式做好铺垫。 教学乘法竖式时,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出示情境图,围绕学习菜单,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我一边巡视,一边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我没有把乘法竖式的格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错误的做法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一指出来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发现许多孩子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如何让前后知识更好的衔接

    本单元教学了乘法,其中第一课时不进位乘法中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学生根据题意能够想到203,可以用20+20+20=60,也有学生想到因为23=6,所以想到203=60,能想到这种方法很好,但是学生未必说得出其中的道理,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对这样做的道理进行了解释,是由于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所以只要想23=6,就可以知道203等于多少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反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准确率比较高。 接下来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

  • 结合《认识图形》谈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

    感知网培训聆听了王文英校长的专题讲座,启发很大,正好当天上了一堂一年级《认识图形》的复习课,设计时考虑了巩固和拓展,也考虑了一年级孩子的特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倾听他人发言、陈述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增加交流机会共同解决问题。下面结合课具体谈谈我的想法: 1.在练习中巩固。 学生对一些图形认识得不够深入,经常把椭圆混入圆形,把梯形、宝石形状等混入平行四边形,也会把放歪的正方形、长方形当成平行四边形,为此,我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辨别,椭圆不属于圆,梯形

  • “操”之过急为哪般---从三次授课谈操作中小学数学课程价值的追

    一、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现在的数学教材,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尤其是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动手操作正是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架起了一座桥梁。 纵观目前的课堂,许

  • 浅析对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学的看法

    浅析对小学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学的看法新疆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学校 王新安 一、 运用多种直观图、实物实验等刺激感官,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在引出算式1/51/4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4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启

  • 上半年三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本次三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调研试卷是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统一提供,8K双面印制。卷面共有五大试题,其中第五大题为发展题。总分为105分,发展题占5分。测试时间为70分钟。 参加本次检测的学生有4673人,其中中心校有3896人,村校有777人。从全县总体情况看,全县平均分为90.75,最高为94.5,最低为86.96,有10所小学在县平均以上;全县均量值为3.08,最高为3.67,最低为2.54,有9所小学在县平均以上。从中心校的情况看,全县中心校平均分为90.75,最高为94.5,最低为86.9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