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数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数习惯

更新时间:2020-08-16 15:58:3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数习惯》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数学知识不像语文知识那样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而低年级的认数教学特别重要,由于刚入学的孩子基础不一,学情参差不齐。若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认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认数效率。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数习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所在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学校现在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学习习惯较差,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认识整十数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每十根一捆,然后数几捆,就是几十,捆好并数清的学生举手示意给老师。要求学生回答时条理清晰,有几捆就是有几十根小棒,其余学生认真听,并和自己捆的相比较,组织同学们讨论交流。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认数教学设计要精巧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发现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也比较完整,能恰如其分的提问,教师的板书比较精美,甚至吹、拉、弹、唱、跳、都能用上,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归根到底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在教学进位加法时,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板书,18+14=?提问学生8+4等于多少?学生说12。这时教师把2写下来,作为个位。这个10怎么办呢?要向前一位进一,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老师就告诉学生是32。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透彻。而令一位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面有18只鸽子,这其中10只用红圈圈起来,还有8只没有圈。动画显示又飞来14只鸽子,这14只其中10支用红圈圈起来还有4只。教师问同学们,我们知道求总和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求剩余就是从总量中减去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跟他们说一说屏幕上有几个红圈,每个圈里有几只表示什么呢?学生回答,有2个红圈,每个圈里有10只,表示两个10是20。没有圈起来的是几只?若把其中的10只圈起来,还剩余几只,学生说没有圈出来的是12支,若把其中10只圈起来,还剩2只,动画将其中的10只圈起来,外边仅剩下2只了。现在你们明白什么了吗?学生说,我明白了有三个圈是30只,再加上外面2只是32只。很明显第二位教师的设计思路清晰、过程精巧,提问也言简意赅,他的理念是用直观的动画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每个圈里有10只,有几个圈就是几十,剩余12只,在一个圈里圈10只,还余2只。算式18+14=32,满10向前一位进1。

三.对低年级认数教学要有策略

低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概念。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数字的加减也不可能一学就会。数学加法1+1=2,学生知道1与1两个数合并起来就是2。以此方法,1+2=3就是1与2两个数合并起来就是3,学生能感知到加法的意义,抽象出加法意义的本质特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这些数学过程都需要循序渐进,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理解。

四.小学低年级认数教学要有整体意识

小学阶段的知识联系是紧密的,加减法教学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加法是解决数量上的合并问题,减法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一部分量的问题,这些知识要在事物的关联和比较中理解。让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明白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这也就是引出了乘法知识。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果没有整体性这一教学意识,分段教学不能连贯上下,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问题,学生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不能整体把握所学知识。

五.认数教学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学讲计划中特别强调,课堂要合作探讨、小组交流,学生思维的碰撞,相互交流沟通。用孩子们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是被老师安排去交流的,而不是学生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主动合作讨论的。没有激发起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不像平时交谈那样随意,他应该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交流,有一定的目标性。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与同学讨论。

认数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作为一线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数习惯,在认数教学设计上不但要有梯度还要精巧,对低年级认数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今后学习打牢基础。
相关阅读
推荐
  •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在2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通过创设情境,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再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

  • 关注课堂错误资源

    今天读了《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第三章中关于课堂生成的这部分内容,很有感想,课前我们都会根据教材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也进行了一些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却时常会有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在练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恰恰又是很好地生成资源,假如我们能够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必然会得到意外地收获。不要总去抱怨学生为什们这样的错误也会犯,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从我们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很简单,假如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 小议绿色指标测试

    今天学校举行了小学生学习绿色水平能力测试,我监考了数学一

  • 三年级学生数学稿件

    巧算年龄 今天是我9岁的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好多客人。妈妈想考考我,就说你今年9岁,妈妈今年39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你的3倍?算出来了,你就能得到丰厚的生日礼物。 我硬着头皮算起来,一个一个套。 几年以后 女儿年龄 母亲年龄 倍数 1 10 40 4010不等于3 2 11 41 4111不等于3 3 12 42 4212不等于3 4 13 43 4313不等于3 5 14 44 4414不等于3 6 15 45 4515等于3 最后我高兴的对妈妈说,我算出来了,是6年以后。妈妈和客人都竖起拇指表

  • 追寻数学本质中凸显“数学味”——评金老师的“抽屉原理”

    很多年前,听说过抽屉原理这个奥数知识,从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去研究,真不知怎么上这个内容。所以这次听抽屉原理很盼望,听后确实学到了很多。金老师的课真是节好课,因为这节课是原生态的,充满数学味的课;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数学本质。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金老师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

  • 加强数学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各位小学数学老师:大家好!关于加强数学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个话题,我们于去年以课题形式申报了浙江省教研课题,被专家们广泛认同,被成功立项为20122013年度浙江省教研课题。这说明,我们确立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以此为主题开展研讨活动。 以下我代表课题组对该研究主题谈一些思考和意见建议,供全县小学数学老师们学习和参考。欢迎大家提供宝贵意见和研究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背景一】据一份 五年级师生数学阅读情况调研结果资料显示: (一)对学生调研所获信息: 1.学生

  •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不光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的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呢?笔者做如下例谈: 一、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数学上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