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更新时间:2014-07-22 09:09:08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价值是一种可能。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目的是一种需要。是指主体对满足需要的一种憧憬、预想和设想。

目的是对值值的超前反映。

语文课程的价值:语文课对人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目的: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

一、理论的清算:一元化目的论

近十多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五种:

1、语文知识教育

2、语用能力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

4、发展学生智力

5、提高审美情趣

“五目的论”内涵、层次混乱,它把目的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这是语文教学整体上呈现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

(一)、手段与目的:语文知识与语用能力

中小学课程根据课程对象可分成反映型课程、抽象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

反映型课程的活动对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学习过程就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学科。

抽象型课程的活动对象是一种主观抽象,这里只存在一种主观对另一种主观接受的过程。如数学政治学科。

应用型课程的活动对象既不是客观实在,也不是人的主观抽象,而是一种既包含有主观内容又包含有客观内容的双重存在,这就是言语。

应用型课程活动对象的主客观双重性,决定了它既不是一个反映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过程。

这种体验的成果是什么呢?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智力,而是能力。

知识在语文课中不具备目的意义,语文课的目的是能力。

语文课的本质目的是会不会开展语文活动(即言语活动)。

语言知识,是语言学知识,是陈述性知识。

语文知识,即言语知识,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其目的是对语言运用规则的说明。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在语文课中都不具备目的意义。

语文课的中知识教学是手段,而非目的。

语文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学提高效率。

没有知识的指导,所谓学习就是“试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半通不通,质量低下。

(二)功能和目的:思想教育与语用能力

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有两种类型。

1、教学中的教育作用。是过程与方法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2、以课文内容为材料的思想教育。

“读文章”是为了悟道。

“学文章”是为了“言语获得”,即通过学文章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语文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

阅读活动是以言语为中介获得言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三)前提和目的:发展智力与语用能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但在语文教学中,它指的主要是思维力。

思维活动与言语活动不能等同。思维活动在时间上先于言语活动。存在没有言语活动的思维活动。

思维活动与言语活动密切关联。思维活动是言语活动的心理前提。言语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语用表达。

结论:

确立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独立的目的意义,就有可能出现为思维而思维的情况,从而失去思维训练的语文性质。

以展思维能力是发展语用能力的前提。



(四)境界与目的:审美教育与语用能力

结论:语文审美是语文活动的内在要求,语文活动的理想境界就是语文审美。语文审美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内涵之所在。



小结:如果承认语文即言语即运用语言的活动,那么就必须承认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本质性的目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

开发学生智力是实现语用目的的心理前提,

提高审美能力已经内在地包含在语用能力的内涵之中。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



二、语感目的论:语文教学目的的心理学表达

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语用目的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表述为语感目的。

(一)语感中心说: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言认识过程主要靠知识,语言运用过程主要靠语感。
相关阅读
推荐
  • 让库伯先生亲自来取车——《中彩那天》课文分析与研究

    《中彩那天》一文现为人教版四下二单以诚待人专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的是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的故事。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这对家庭经济拮据,而对汽车又梦寐以求的父亲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可我却发现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中彩带来的喜悦。我自然会感到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

  • 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文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效果还不错。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哭 喊 跑展开想象,体会小朋友惊慌害怕的心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先让学生找找写司马光的句子,找一找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抓住没有慌(没有慌张)

  • 三年级教研课《秋天的雨》听课反思

    10月中旬,我们听了三年级的一节教研课《秋天的雨》。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把秋天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堂教学中,在初读课文后,老师大胆地设疑:小作者对秋雨有什么感受?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把描写小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全文中有统领的作用。它就像一条线穿起了个个珍珠。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后,交流反馈时,学生从文中读懂了秋天的雨 ,是

  • 第八册语文园地六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航向标】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指指点点】 1.注意这次习作的环境与范围。 2.注意用好积累的优美词句。 3.展开适当的联想,抒发真实的感情。 【指点江山】 乡村生活是妙趣横生的,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是令人陶醉的。

  • 语文教学理念——我读《王菘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经陈校介绍,很早就向校图书管借了《王菘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但由于时间以及本人读书速度等问题,一直没能够好好地读这本书,于是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仔细地将它看了一遍,领略了大师的一些教学思想,感受了其如诗意一般的课堂教学。 此书包含了一些在我看来是很深奥而又很能体现新课改思想的语文教学理念、王老师那诗意一般让人陶醉的课堂实录以及一些专家教师深入而精辟的点评。 对于书中谈及的一些语文教学的理念,虽然是一知半解的,但也有所感触。什么是语文?以前总认为就是语言文化,语文课,只要学生认识这些字、能读通课文、大致

  • 让神笔在孩子们的手中挥舞

    《假如》是一首童趣味浓厚的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小作者对小树、小鸟 、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字里行间,无不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 为此,我紧扣文本,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内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学着写诗歌。 文本中小树的可怜,小鸟的可怜,西西的可怜,是学生较难体验的。于是,我借助图片(观看寒冷冬天中孤零零的,光秃秃的图片)(小鸟们张着小嘴饥饿难耐的场面)(坐在轮椅上面朝窗外的西西)、声音(寒冷的北风

  • 指导学生作文的三结合

    原在教学中,一谈到作文,就有不少学生叫苦不迭,愁眉苦脸,不愿上作文课,巴望教师改为其它课,写起作文来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更无感情抒发了。就算强迫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空洞无物的三言两语,就是千篇一律的人手亦手,或是无中心的流水帐。 如何让学生越过作文关,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作文课和语文课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较为系统地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可行的有效办法。语文课重点讲什么,就让学生在作文课练习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时,好像画画有了标本儿,修房子有了图样,写作起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如语文

  • 语文课《诺谩底号遇难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上午,两位专家的两节语文课给这次参加新教育活动的每位听课老师以强烈的理念冲击。大家都有一种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内容方式上的全新的感受。这应该也就是组委会想要得到的效果吧,应该是新教育实验活动所要给大家的启示。 本次年会活动的主要研讨的话题是《构筑理想课堂》。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人文学科大家也都比较明确。但是中小学阶段由于受着统考的约束,基本还是要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师一般也不敢自作主张选择其他材料来进行教学。而今天干国祥老师就给大家展示了一堂充分体现他的语文大教学理念下的《诺谩底号遇难记》语文课。他选取了几

  • 观金老师《犬守夜》一课有感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而金老师所教授的《犬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