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师幼互动教育
如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如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更新时间:2014-07-20 17:07:35

《如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师幼互动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如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陈莹   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导孩子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产生兴趣而被接受。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别是在幼儿园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为此我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关注,并尝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考虑如何积极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 分组教学,减少人数,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探索型主题活动主要以分组教学为主,这样较大程度减少了幼儿的人数,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如在语言活动“蓝汽车”中,调查活动:汽车标志、有趣的交通标志等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确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组教学中,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自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切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交流,交往。而且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组幼儿的情况并且调整教学方案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提倡互动最终的目的不也是如此吗。   二、 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纲要中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的规则。如幼儿在教室里自由的游戏和交往,而此时教师需要幼儿安静下来进行集体游戏,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拍铃鼓,当幼儿不能按指令进行相应的反应时,教师便履行了“教育批评”的职责,然而我们仔细想一下,好动,控制能力差,本来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反应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们采取了“停车场”“小司机开车”等游戏,这二个游戏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如在实践活动“泥巴乐”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捏汽车的时候,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汽车,并没有依照挂图上的汽车去捏,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汽车拿来给我看,捕捉到孩子这一兴趣点,我们对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与他们交流,大家互相交谈了解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意义,同时有目的的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动中,有时同龄孩子的吸引力比教师的吸引力更大,此时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下,有了目标,活动更为积极了。科学研究证明:每个人不但有一个理智大脑,还有一个情感大脑,我们的每一个观念和心态都是两者共同运作的结果。情感大脑与理智大脑各以其极不相同的认知方式密切合作。孩子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然而作为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而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例如:美工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在:“有趣的车轮”活动中我们把不同的汽车车轮沾上各色颜料,然后再将车轮放在纸上滚来滚去,这样一来纸上就出现许多相互交错的“轨道”。孩子们不仅为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欢呼雀跃,还争先恐后的抢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是一块漂亮的花布,我可以做把它做成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是我们厦门飞机场的跑道,飞机可以从这跑道飞到天上去”、“这是大海的波浪,海浪正在跳舞呢?”等。由于这些活动唤起孩子的情感,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所以他们会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三、 明确角色,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在过去已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结果确是幼儿象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纲要中明确指出: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或简单地组织一些让幼儿有机会动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并未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自主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自主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 1、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在那里,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2、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因为只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才会使幼儿产生感的兴趣。“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孩子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幼儿几乎对任何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其实他们自己正是构成动态环境的最活跃的因素。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自然界所提供的沙、泥、石、水等动植物创设水池、沙坑、饲养角等,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基于这一点,我把教师的名称改为指导员。”在蒙台梭利看来,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展。   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会解读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如在区域活动中当观察到大多孩子会拚四块、六块的拚图了,且兴趣下降时,应及时投放八块、十块的拚图,使幼儿重新激起探索的兴趣;观察到某个幼儿碰到困难,活动无法进行时,教师可适当给予语言、实物的指导,引导幼儿继续活动下去。   纲要中的师生互动还不仅仅如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新纲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适应幼教改革的趋势,做好教师的每一天。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孩子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并引导孩子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产生兴趣而被接受。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别是在幼儿园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为此我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关注,并尝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考虑如何积极建构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 分组教学,减少人数,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探索型主题活动主要以分组教学为主,这样较大程度减少了幼儿的人数,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如在语言活动“蓝汽车”中,调查活动:汽车标志、有趣的交通标志等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确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组教学中,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自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切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交流,交往。而且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组幼儿的情况并且调整教学方案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提倡互动最终的目的不也是如此吗。   二、 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纲要中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的规则。如幼儿在教室里自由的游戏和交往,而此时教师需要幼儿安静下来进行集体游戏,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拍铃鼓,当幼儿不能按指令进行相应的反应时,教师便履行了“教育批评”的职责,然而我们仔细想一下,好动,控制能力差,本来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反应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们采取了“停车场”“小司机开车”等游戏,这二个游戏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如在实践活动“泥巴乐”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捏汽车的时候,发挥了一定的想象力,捏出了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汽车,并没有依照挂图上的汽车去捏,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汽车拿来给我看,捕捉到孩子这一兴趣点,我们对孩子的创造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还与他们交流,大家互相交谈了解房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什么意义,同时有目的的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动中,有时同龄孩子的吸引力比教师的吸引力更大,此时孩子们在得到同伴和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下,有了目标,活动更为积极了。科学研究证明:每个人不但有一个理智大脑,还有一个情感大脑,我们的每一个观念和心态都是两者共同运作的结果。情感大脑与理智大脑各以其极不相同的认知方式密切合作。孩子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然而作为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而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例如:美工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在:“有趣的车轮”活动中我们把不同的汽车车轮沾上各色颜料,然后再将车轮放在纸上滚来滚去,这样一来纸上就出现许多相互交错的“轨道”。孩子们不仅为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欢呼雀跃,还争先恐后的抢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是一块漂亮的花布,我可以做把它做成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是我们厦门飞机场的跑道,飞机可以从这跑道飞到天上去”、“这是大海的波浪,海浪正在跳舞呢?”等。由于这些活动唤起孩子的情感,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所以他们会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三、 明确角色,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在过去已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结果确是幼儿象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纲要中明确指出: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或简单地组织一些让幼儿有机会动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并未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自主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自主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 1、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在那里,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2、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因为只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才会使幼儿产生感的兴趣。“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孩子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幼儿几乎对任何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其实他们自己正是构成动态环境的最活跃的因素。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自然界所提供的沙、泥、石、水等动植物创设水池、沙坑、饲养角等,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基于这一点,我把教师的名称改为指导员。”在蒙台梭利看来,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展。   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会解读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如在区域活动中当观察到大多孩子会拚四块、六块的拚图了,且兴趣下降时,应及时投放八块、十块的拚图,使幼儿重新激起探索的兴趣;观察到某个幼儿碰到困难,活动无法进行时,教师可适当给予语言、实物的指导,引导幼儿继续活动下去。纲要中的师生互动还不仅仅如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新纲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适应幼教改革的趋势,做好教师的每一天。
相关阅读
推荐
  • 中班上册科学活动——取暖招数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一些取暖的方法;2、愿意积极动脑,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一些取暖的方法。 活动难点: 愿意积极动脑,能够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冬天到了,许多小朋友来到幼儿园,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做游戏,可开心啦!可是,有一个叫贝贝的小朋友,她的好朋友却有点不高兴了,因为她发现贝贝已经许多天没有上幼儿园了。原来贝贝没上幼儿园是因为怕冷。他也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

  • 灵动的回应让师幼互动添精彩——改进教学行为,塑造快乐课堂

    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出版的《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教师角色时,曾运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表达了师幼关系间的深刻含义,它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而其中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就显得优为重要,要学会妙答,既对孩子的信息与问题及时做出评价。 (一)首先要学会倾听 要倾听幼儿心声,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进孩子的

  • 幼教反思:恰当地回应孩子

    阅读《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书中的细节描述是如此贴近教育教学生活的种种问题,犹如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书为鉴,书中的细节透视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剖析了细节背后所隐藏的积极或消极意义,尤其是从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语言和行为中挖掘出极易被忽略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使我受益非浅。 都说幼教工作者喜欢跟风,不从何时起,幼儿园不知不觉形成这样一个规定,只要幼儿回答对了某个问题,或是幼儿表现出某种好的行为,教师就会伸出大拇指,向这名幼儿说一声你真棒或你最棒,

  • 案例分析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合作式支持策略

    前言: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一种充满互动的人际关系中生存。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多方位、多层次,最核心的就是幼儿与老师的互动,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实践层面上理解《纲要》的这句话时,我们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的研究。在寻求更优化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新型的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支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帮助幼儿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是否能够激发并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 走进孩子的心灵,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我班有一位名扬扬的小男孩,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调皮。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不管老师说什么他都置之不理,不管发生什么事好象都与他无关似的,而且我行我素,他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咬指甲。时间长了,他给我的印象正如他自己的特点: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中午午睡别的孩子都能很快入睡,他却很难入睡,还自言自语,在床上乱跳。集体活动时满教室乱跑。看见他的这些举止,和他讲道理可是过了一会又是如此。有时真是火冒三涨。和家长交流时,全家人也都知道他有些不好的习惯,但是也没什么办法。 有一次集体活动,我让扬扬把自己的妈妈用笔画出来

  • 如何利用午睡前后的时间来更好的和幼儿沟通

    开学以来,我渐渐地发现了一个和幼儿沟通的有利时机那就是午睡前后的时间。由于幼儿的自理能力不能很好的自我掌控,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把自已的衣服整理好,或者穿戴好。所以每次午睡前或者午睡起床后我都会花上一段时间来帮他们。慢慢地这段时间也成了我们相互沟通、说说悄悄话的时间。 老师快过来,我跟你说呀,这件衣服是我妈妈给我新买的。 真的啊,我看看。恩真漂亮,好了我把你的衣服放在被子旁边,陪你睡觉好吗?你可要快快入睡哦,不然衣服会不开心的。 恩。 看着孩子甜美的入睡我想你也一定会很欣慰把。 老师快过来我要睡觉了,看我睡

  • 用爱的教育营造和谐师幼关系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风格各有千秋,教育思想也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要用真情打动孩子的心,让孩子明白你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无声无息中达到教育效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因此在幼儿园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倡导无痕化指引,让幼儿园成为哺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促使整个班集体集体达到和谐的境界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 对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的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怎样改变这现

  • 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一本好的教育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经验的,是经过实践的,是可以应用的;第二,它是启发的,是具有理论背景的,是能洞悉问题的,是有深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就具有这两个要件。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他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 在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佐藤学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