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
“优化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

“优化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

更新时间:2014-07-21 06:29:53

《“优化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陶行知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见《陶行知全集》P81)当前已能充分重视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但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却存在着下列问题:1、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上应有新的策略与方法。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为了大力挖潜,尽早尽快地做出所谓的成绩,而拼命地抓特长,反复片面训练幼儿某些方面,而废弃了幼儿基本素质,于是拔苗助长与压迫抑制并存,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幼儿在常规管理方面缺乏过渡期,进入小学阶段后,明显不能适应小学生活。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5、幼儿教育过多渗透了知识内容,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育人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质量。6、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保育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保教片面”。7、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对幼儿而言是太突然,教者、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带,不能融为一体。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㈠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

人是劳动的产物,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而从幼儿到小学的一贯制教育,明显不利于幼儿本质的展示与更好地扩展,从这一角度看,应切实加强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这也是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中提出的“六大解放”(1、解放小孩子的眼睛,2、解放小孩子的头脑,3、解放小孩子的手,4、解放小孩子的嘴,5、解放小孩子空间,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一精神宗旨。充分论证了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 2、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存在,交往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没有交往则不能生存,人本身的发展要求社会互动,幼儿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长足进步,优化组合幼小衔接后能产生1+1>2的效果。

3、心理学、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bit),而人类至今只利用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概是十分之一。人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其中百分之八十在15岁前已经形成,而幼儿时期是脑细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可挖掘的潜能最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将十分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高速发展。

4、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93;P7;P298);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独展辉煌的新时代,创新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素质应从幼儿开始培养。

5、加德纳多元智慧理论

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㈡研究假设: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采用一定的过渡策略,让幼儿多次体验成功的快感,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创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幼儿到小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坐立行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学生应作好各方面的准备:生理上、心理上、技能技巧上等方面。教师也应作好相应的准备,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站在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去评价学生,评价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只有激励改进而没有甑别选拔。小学低年级教育注意要适应幼儿既定生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 化、个性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幼儿、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与学习习惯、方式有何特点与异同?

2、幼小衔接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抓好这一衔接点?

3、衔接策略有哪些?实施的主要策略有:角色换位策略、过渡心理培养策略、技能训练策略、主动学习策略、考核评价强化策略等。

4、师资培养上要注意什么?在教育观念上应探索哪些方面等。

四、衔接策略的具体操作

a) 角色换位策略

目的意义:⑴、教师要多考虑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行为后果。⑵、教师要熟悉幼儿到小学生的过程中,应发生的变化有哪些。⑶教师应注重自身角色有哪些变化。

实验操作:⑴、将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提升到小学低年级来,担任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⑵、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结对,相互传授教学技巧与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感受。⑶、如陶行知所要求的教育者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见《陶行知全集》P522-523)。

注意事项: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上岗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熟悉新课程,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低年级段学生的教学要求,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我们教育儿童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见《陶行知全集》P176-181);“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的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42)。掌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积极体现出教师角色的换位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b) 过渡心理培养策略

目的意义: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行为准备。

实验操作:要求幼儿教师做好:⑴、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学习情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⑵、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⑶、日常行为趋向规范性过渡。⑷、加大幼儿有意注意培养的力度,适当延长 幼儿有意注意时间。⑸、日常教育渗透进入一年级的光荣与使命感,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想往之情。⑹、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化、情感化、生活化、个性化等为主,因为心理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⑺、教育者与孩子之间要以情沟通,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要站在一条战线上”(见《陶行知全集》P522-523)

注意事项:不要将学习习惯与日常行为规范变相为幼儿必须掌握的规则,而人为地加重幼儿心理负担。

c) 技能训练策略

目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技能素养,抓养成教育,为儿童今后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实验操作:⑴、互动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他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内发的,而是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具体做法是将四----六名幼儿组成一个个的合作小组,幼儿所有的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正如陶行知所要求的“小先生制”(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167-168),大孩带小孩,大的高兴,小的愿意,因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近,孩子相互间所受影响要远比教师对孩子空洞说教的影响来得直接、强烈。⑵、理解、宽容、爱心的培养,活动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具体的是要能克服独生子女的自私自利现象,能做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容忍他人。⑶、荣誉感的培养,教师的评价以活动小组为对象,以活动小组的表现为依据,树立幼儿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要有集体荣誉感的意识。⑷、以表扬激励的手段激发幼儿主动要求上进的心理。如:每周五发小红花,每周评一星,名字上光荣榜等。⑸、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教师的表扬与提出的希望,幼儿能从中攫取合理信息进行对照,从而利用合理因素能迅速解决问题。⑹、培养幼儿具有敏捷灵活的语感、数感,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多让幼儿听故事、听音乐,看舞蹈表演,观察数据的演算等。如陶行知所言:“小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6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更费事。”(见《陶行知全集》P664)“小时怕鬼,终身怕鬼”(见《陶行知全集》P24)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⑺一年级教育教学应努力做到是幼儿园保育保教的延续,注意给予学生适应过程。 注意事项:不要超前任意拔高学习难度与扩大学习范围,而加重幼儿生活负担,要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适当兼顾幼儿特长,注重的是幼儿今后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d)主动学习策略

目的意义:“主动”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提法之进一步聚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与激发学生内趋力。

实验操作: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一教育价值观。⑵培养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关注情怀。做到“治学”与“治事”两相结合,“从小即养成为治学而治事之态度则来年感受其益了。”(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80)

注意事项:主动学习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的自我内在需要。

e)评价激励策略

目的意义: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激励改进,而非甑别选拔,以考核评价的方式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与观念。

实验操作:⑴、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针对有差异的幼儿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确立每位幼儿都能成功的评价机制。⑵、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教师评价,活动小组评价,幼儿个体互相评价,幼儿个体自评等方式。⑶、评价内容的多面性:评价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

注意事项:以表扬激励为主废弃批评。

f)家长配合支持策略

目的意义:家、校、社区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环境。

实验操作:⑴将学校所做工作定期向家长汇报、说明,如采取家访、开家长会、家校一日联谊活动等。⑵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请家长来学校为孩子作讲座、上课等。⑶积极开办家教咨询活动,对家教工作提出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注意事项: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合作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师要钻研家教工作,对家教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积极与家长们搞好关系。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课题组

组长:吴建华

组员:

(二)活动保证

由上级教科所与学校教科室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要求课题组做到:

⑴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

⑵定期开展活动

活动形式:校内定期研讨学习,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外出学习、听取相关讲座。

活动次数:每学期校内研究活动不少于20次,校外至少2次。

⑶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三)经费保证

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并已与学校校长室商量,得到校长室认同,三年研究经费40000元。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对照比较,逐步提高。

1.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作好观察记录并进行前后对照。

2、调查法

了解教师对实验内容理解与实验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家长等手段了解研究对象的能力发展、情感变化、知识结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3、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评估、研讨、分析、总结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个案分析法:

加强研究对象个体间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行为变化等情况的观察,强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七、研究的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8月)

1、 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2、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㈡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5年9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 --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研究、控制变量,全面论证研究假设。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㈢研究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㈣应用推广阶段( 2005年12月—— )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加大实验论证力度。力争将研究成果推广至溧阳市、乃至常州、省内外,并最终转化为教学常规。

八、成果反映

1、完成系列研究成果(一篇实验报告、一些课题研究论文、一套完整课题研究资料等)。

2、形成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3、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
相关阅读
推荐
  • 幼小衔接现状

    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90年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多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抚顺小学为衔接而建的第一所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验班,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论文。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

  • 孩子在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习方式的问题 从孩子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相信我们的家长都已经感受到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而一旦入学后,上课学习便成了他们最主要的活动,而且也是一项严肃的社会义务,具有很强的任务性和规则性,比如:每天上五、六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上课时要遵守课堂常规,专心听讲和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课余还要复习功课,完成一定的作业,到一定时候,还要参加考试等,这些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学,有没有兴趣学,他都要去执行,要按学校的规定、要求去做。小学的这种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

  • 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孩子告别幼儿园后,背上小书包,怀着紧张、高兴而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小学校门。崭新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展现。他们将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进行正规的学习。 儿童入学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一是活动方式的变化。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 学习 已成为向他们提出的一种严肃的社会义务。在这种活动中,小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有自己的责任,必须努力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随着新的义务的赋予,他们也得到了新的权利,例如儿童可以要求成人给予详尽的指导,尊重他们的作息制度,不妨

  • 幼儿园里的小学生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 活动主题: 幼小衔接从点滴做起 活动目标: 1、邀请实验小学的小学生来给大班的孩子讲一讲小学生活。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一说幼儿园与小学究竟有什么区别,从小学生活的作息时间、小学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名小学生需要做到的必要事情等等,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谈谈切身感受,意在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2、请小学生戴一戴红领巾、看一看小学生的作业本,互动一下,让孩子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 3、请小学老师来和孩子说一说做一名合格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活动时间 2010年6月18日(周五) 三、活动

  • 走进小学——特别的参观

    时间匆匆,转眼间,孩子们已经走近小学了。小学毕竟是一个陌生而又富有诱感力的地方,如何为孩子解除疑虑?如何满足孩子热切的期望?需要我们适时适宜地为幼儿创设环境,为他们入小学做好良好的准备。为此,4月27日下午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走进小学特别的参观 活动地点: 乍浦中心小学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得主要内容。 2、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神秘感,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与幼儿、家长有针对性的交流;活动前联系好参观事项;发放通知。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夕

  • 做好一年级的入学准备

    到了九月,大班的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我们作家长的该为孩子的入学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 心理准备 有意识地激发孩子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如你长大了,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做得真好,真像一年级的小朋友。千万不要吓唬孩子:小学老师很厉害,你不听话,上学后让老师教训你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恐惧赶,形成心理障碍。 建立宽松、和谐的相处环境。 变命令式学习为引导式学习,可以适当提醒,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使之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少唠叨,学习多么的重要,一定要得第一,一定要这些话对未入学的孩子来说只能是

  • 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新模式

    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做好入学前的准备,是整个基础教育中貌视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幼儿园就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践建构了家、园、校三位一体的符合教育改革的幼小衔接模式。 一.存在的误区 (一)来自家庭 现在的家长,可以说是伴随着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面对自己的子女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生理是否健康、智力发展水平是否高。由此他们会以孩子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题、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发展。这也成为幼儿入学前的唯一准备。重智商、轻情商是他们最大的误区;还有一部分家长存有侥幸的心理

  •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摘要:一.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三).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四).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五)、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2、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3、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 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

  • 以阅读为主的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

    一、对阅读活动的认识 1、幼儿阅读的重要性 有论者指出:“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原有知识,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从文字中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通过阅读能开拓幼儿心灵空间,促进其认知能力,增加幼儿的好奇心,加强幼儿的语言能力,建立正确价值观。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纲要》也对幼儿阅读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