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陶行知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见《陶行知全集》P81)当前已能充分重视小学教育和
幼儿教育,但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却存在着下列问题:1、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上应有新的策略与方法。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为了大力挖潜,尽早尽快地做出所谓的成绩,而拼命地抓特长,反复片面训练幼儿某些方面,而废弃了幼儿基本素质,于是拔苗助长与压迫抑制并存,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幼儿在常规管理方面缺乏过渡期,进入小学阶段后,明显不能适应小学生活。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5、幼儿教育过多渗透了知识内容,而忽视了更重要的
育人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质量。6、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保育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保教片面”。7、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对幼儿而言是太突然,教者、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带,不能融为一体。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㈠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
人是劳动的产物,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而从幼儿到小学的一贯制教育,明显不利于幼儿本质的展示与更好地扩展,从这一角度看,应切实加强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这也是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中提出的“六大解放”(1、解放小孩子的眼睛,2、解放小孩子的头脑,3、解放小孩子的手,4、解放小孩子的嘴,5、解放小孩子空间,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一精神宗旨。充分论证了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 2、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存在,交往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没有交往则不能生存,人本身的发展要求社会互动,幼儿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长足进步,优化组合幼小衔接后能产生1+1>2的效果。
3、心理学、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bit),而人类至今只利用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概是十分之一。人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其中百分之八十在15岁前已经形成,而幼儿时期是脑细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可挖掘的潜能最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将十分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高速发展。
4、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93;P7;P298);陶行知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独展辉煌的新时代,创新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素质应从幼儿开始培养。
5、加德纳多元智慧理论
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㈡研究假设: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采用一定的过渡策略,让幼儿多次体验成功的快感,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创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幼儿到小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坐立行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学生应作好各方面的准备:生理上、心理上、技能技巧上等方面。教师也应作好相应的准备,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站在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去评价学生,评价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只有激励改进而没有甑别选拔。小学低年级教育注意要适应幼儿既定生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 化、个性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幼儿、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与学习习惯、方式有何特点与异同?
2、幼小衔接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抓好这一衔接点?
3、衔接策略有哪些?实施的主要策略有:角色换位策略、过渡心理培养策略、技能训练策略、主动学习策略、考核评价强化策略等。
4、师资培养上要注意什么?在教育观念上应探索哪些方面等。
四、衔接策略的具体操作
a) 角色换位策略
目的意义:⑴、教师要多考虑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行为后果。⑵、教师要熟悉幼儿到小学生的过程中,应发生的变化有哪些。⑶教师应注重自身角色有哪些变化。
实验操作:⑴、将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提升到小学低年级来,担任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⑵、幼儿
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结对,相互传授教学技巧与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感受。⑶、如陶行知所要求的教育者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见《陶行知全集》P522-523)。
注意事项: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上岗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熟悉新课程,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低年级段学生的教学要求,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我们教育儿童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见《陶行知全集》P176-181);“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的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42)。掌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积极体现出教师角色的换位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b) 过渡心理培养策略
目的意义: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行为准备。
实验操作:要求幼儿教师做好:⑴、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学习情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⑵、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⑶、日常行为趋向规范性过渡。⑷、加大幼儿有意注意培养的力度,适当延长 幼儿有意注意时间。⑸、日常教育渗透进入一年级的光荣与使命感,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想往之情。⑹、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化、情感化、生活化、个性化等为主,因为心理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⑺、教育者与孩子之间要以情沟通,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要站在一条战线上”(见《陶行知全集》P522-523)
注意事项:不要将学习习惯与日常行为规范变相为幼儿必须掌握的规则,而人为地加重幼儿心理负担。
c) 技能训练策略
目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技能素养,抓养成教育,为儿童今后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实验操作:⑴、互动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他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内发的,而是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具体做法是将四----六名幼儿组成一个个的合作小组,幼儿所有的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正如陶行知所要求的“小先生制”(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167-168),大孩带小孩,大的高兴,小的愿意,因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近,孩子相互间所受影响要远比教师对孩子空洞说教的影响来得直接、强烈。⑵、理解、宽容、爱心的培养,活动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具体的是要能克服独生子女的自私自利现象,能做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容忍他人。⑶、荣誉感的培养,教师的评价以活动小组为对象,以活动小组的表现为依据,树立幼儿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要有集体荣誉感的意识。⑷、以表扬激励的手段激发幼儿主动要求上进的心理。如:每周五发小红花,每周评一星,名字上光荣榜等。⑸、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教师的表扬与提出的希望,幼儿能从中攫取合理信息进行对照,从而利用合理因素能迅速解决问题。⑹、培养幼儿具有敏捷灵活的语感、数感,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多让幼儿听故事、听音乐,看舞蹈表演,观察数据的演算等。如陶行知所言:“小
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6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更费事。”(见《陶行知全集》P664)“小时怕鬼,终身怕鬼”(见《陶行知全集》P24)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⑺一年级教育教学应努力做到是幼儿园保育保教的延续,注意给予学生适应过程。 注意事项:不要超前任意拔高学习难度与扩大学习范围,而加重幼儿生活负担,要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适当兼顾幼儿特长,注重的是幼儿今后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d)主动学习策略
目的意义:“主动”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提法之进一步聚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与激发学生内趋力。
实验操作: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一教育价值观。⑵培养
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关注情怀。做到“治学”与“治事”两相结合,“从小即养成为治学而治事之态度则来年感受其益了。”(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80)
注意事项:主动学习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的自我内在需要。
e)评价激励策略
目的意义: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激励改进,而非甑别选拔,以考核评价的方式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与观念。
实验操作:⑴、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针对有差异的幼儿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确立每位幼儿都能成功的评价机制。⑵、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教师评价,活动小组评价,幼儿个体互相评价,幼儿个体自评等方式。⑶、评价内容的多面性:评价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
注意事项:以表扬激励为主废弃批评。
f)家长配合支持策略
目的意义:家、校、社区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环境。
实验操作:⑴将学校所做工作定期向家长汇报、说明,如采取家访、开家长会、家校一日联谊活动等。⑵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请家长来学校为孩子作讲座、上课等。⑶积极开办家教咨询活动,对家教工作提出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注意事项: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合作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师要钻研家教工作,对家教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积极与家长们搞好关系。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课题组
组长:吴建华
组员:
(二)活动保证
由上级教科所与学校教科室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要求课题组做到:
⑴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
⑵定期开展活动
活动形式:校内定期研讨学习,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外出学习、听取相关讲座。
活动次数:每学期校内研究活动不少于20次,校外至少2次。
⑶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三)经费保证
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并已与学校校长室商量,得到校长室认同,三年研究经费40000元。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对照比较,逐步提高。
1.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作好观察记录并进行前后对照。
2、调查法
了解教师对实验内容理解与实验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
家长等手段了解研究对象的能力发展、情感变化、知识结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3、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评估、研讨、分析、总结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个案分析法:
加强研究对象个体间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行为变化等情况的观察,强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七、研究的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8月)
1、 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2、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㈡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5年9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
学习----研讨-- --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研究、控制变量,全面论证研究假设。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㈢研究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㈣应用推广阶段( 2005年12月—— )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加大实验论证力度。力争将研究成果推广至溧阳市、乃至常州、省内外,并最终转化为教学常规。
八、成果反映
1、完成系列研究成果(一篇实验报告、一些课题研究论文、一套完整课题研究资料等)。
2、形成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3、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