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08
《幼儿逆反心理的初探》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为什么在幼儿中存在着普遍的逆反心理现象呢?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期是儿童开始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简短,是儿童个性开始萌芽的时期。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平时老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在家喜欢穿着妈妈的高跟鞋走路,班级里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事情都想干,可能本人是有点能力,现在一反过去的安静、听话和较强依赖性的常态,而变得人性,力求摆脱承认的约束,凡事总想自己参加,如遭到成人的干预和限制,逆反心理就更强。有时为了引起旁人的注意,就此表现出反抗、执拗、人性、捣乱、顶嘴的想象。
(二)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
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不知道儿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具备的潜能和资源,对其提出过高要求,为其过早定向,强制其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如近几年兴起的幼儿“学琴热”,部分家长的出发点并不是让孩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而是为了让其掌握一种技能技巧,今后可以凭考级加分。在这种“高压”思想控制下,孩子一边练琴,一边眼泪汪汪,厌恶之极的不胜枚举,甚至还出现了媒介披露的幼儿“砸琴”等极端事件。
2、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支配一次,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跪,甚至把孩子逐出门外。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要么懦弱,胆小怕事,要么逆反性极强。另外一些父母则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叨唠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特别是现在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日胜一日,物质精神的双料营养无时不在充裕着孩子的生活。“密罐”似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什么是谦让、合作与同情,造成了任性、爱发脾气、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行为有攻击性、生活上挑吃挑穿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三)幼儿教师教育上的弊端
许多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入幼儿园后,反抗行为明显减少甚至小时,这是因为集体意志与要求制约着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集体生活环境也有利于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性格特征,但不适当的教育会导致幼儿的逆反心理,比如:
1、威胁恐吓。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你再不听话,我们出去就不带你去。”“你这么调皮把你送到某某班去。”“你又打人了,明天不用来幼儿园了。”等等,这些现象在幼儿园经常发生,因为我也是个教师,有时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既不体罚,又不漫骂,采用上述形式无可厚非。现在我感觉到:这些话已给幼儿心理造成伤害,进而转化为对教师的强烈不满,有的就会在一切事情上和教师对着干。年纪小的幼儿就会感觉很怕你。
2、武断夸大。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是运用她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无端评判,因此同一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褒时贬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明明和柠柠打架了”时,若老师认为明明是调皮爱惹事的,酒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明明训斥一顿,不给幼儿申辩的机会。教师这种不了解实际情况就粗暴解决问题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反抗教师的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从来没有看到你干过一件好事”、“怎么每次让老师批评的总是你”等等,对幼儿进行全盘否定,使其自暴自弃,不仅悔改之意荡然无存,而且和教师有了明显的矛盾,时不时地闹“独立”。
二、正确看待幼儿“逆反心理”
首先,应理解孩子出现的逆反心理,并非真是什么“行为问题”,恰恰是儿童自我觉醒,要求独立的表现,是形成独立性的良好心理准备条件。一为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性的道路前进。”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就能从受人控制逐渐发展起自主性,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愿意并能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动脑筋想问题,并提出自己新颖、独道的看法。
其次,幼儿期自我意识虽已萌发,但尚处于朦胧简短,仍带有自我中心期的痕迹,有明显的情绪性、他律性、片面性的倾向,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它肤浅、零星、不稳定的。因此,父母不能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否则就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承认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成人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要象对待成人一样,充分尊重幼儿的自尊心、情感、需要、兴趣,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做到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三岁半的乐妍在幼儿园学了剪纸,然后她把完成的“作品”带回家给妈妈看,妈妈不但夸奖她,还立刻把“作品”找个空间挂了起来,女儿高兴地进入自己的小房间去了,半天没有响动。当妈妈走进去看时,不禁大吃一惊,只见妍妍象在幼儿园一样,手握剪刀,用力地在刚换上的床单上剪着自己的“作品”。妈妈立克自己的惊恐,赶忙拿来各种彩纸,拉着女儿的手坐在床边面对面地说:“真对不起,妈妈没有帮你准备好彩纸,是妈妈不对,但你应该知道,床单是睡觉用的,不能在上面剪,对吗?”这位母亲懂得儿童的心理,积极地帮助孩子明辨是非,鼓励孩子发展兴趣,注意不伤害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仅没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更促进了孩子的自尊自信。现在妍妍在手工发面表现突出。设想:如果这位母亲对孩子刚萌发的剪纸热情,以粗暴的训斥打骂方式简单加以压制的话,那只会使妍妍把不满的情绪郁积在心理,不仅对技术的追求会大打折扣,而且长此以往,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三、矫治幼儿逆反心理的几点对策
我认为,要矫治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应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而应注意教育艺术。
1、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可通过讲故事、看图画、教儿歌等方法,让孩子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要求。孩子发脾气时,既不要强化制止,也不一定要说教,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刺激他,吸引他。如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领他出去走走,从而转移注意力。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改掉了坏习惯,但在矫治过程中,家里所有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持之以恒,否则会该孩子留空子,以致抵消教育效果。
2、多给孩子一份关爱和鼓励。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逆反心理的儿童,成人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一鼓励他们的进步。我看到过一位幼儿教师如何教育班中一逆反儿童的生动例子。这孩子是个性格外乡、倔强的小女还,老师上课时,她话比老师还要多,常可以看到她蹦蹦跳跳地拉着老师的手说着,像个小大人似的。什么事都想干但又干不好,如果有什么事情稍不如意就马上发脾气,而且还会和你对着干,为了改变她这种任性且逆反的个性,老师就用“当小老师”的活动来教育她,督促她,鼓励她。当她当过“小老师”后真的改掉了好多的坏毛病。小朋友对她的评价也很高,使她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她调皮任性逆反的个性很少在出现了,也不和老师对着干了。可见,适时地给逆反心理强的孩子一些鼓励,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孩子“自学、自护、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让孩子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意见,并能对孩子的意见按照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看待。幼儿发表的意见,做出的决策无多大的使用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主人意识和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并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这对于控制孩子的逆反心理大有益处。
4、恰当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目前,生活条件好了,有的家长一味迁就幼儿的要求: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孩子的一切由家长代劳,孩子的欲望不费辛劳就可以实现。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易形成不合实际的自我评价,认为他的一切都应该是最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打人、骂人,甚至睡地威胁等逆反行为就会出现。
5、掌握一些进行教育的技巧。
(1)、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们。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用语,对不对?”用这类话来刺激他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在碰到某一件事件时,如能掌握分寸,有时效果比正面说教更好。
(2)、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比如,有的孩子在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其中一个家长扮演“黑脸”角色,表示坚决不允许,并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严厉训斥,当孩子因此而愤愤不平或委屈难忍时,扮演“白脸”的家长则采用安抚的态度,用和缓的口气对孩子好言像劝,并对“黑脸”坚持的态度和要求加以解释,说明利害关系,引导孩子理解“黑脸”的用意。这样既可以使孩子理解、服从“黑脸”的要求,实现一致的教育,又能使孩子不遭受挫折感受,心灵不受伤害。
(3)、“蹲”下来说话。记得我在一本《幼儿教育》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它说幼儿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幼儿讲话,即使你要批评孩子,也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大叫,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轻轻地拍拍孩子的头和他讲道理,孩子自然会对老师的话听得很清楚,而且也很喜欢听。就如我班有个小男孩,他的性格很倔什么事情都要依。记得一次吃点心,他藕不要吃然后就要把它倒掉,我看见后马上叫他要吃完,他不听走到垃圾桶旁边就要倒,我大声地叫住他但他不听仍要倒。这时我想起对他这样吃软不吃硬的孩子我不能大声训他,于是我“蹲”下来和他好好讲,没过一会儿他就马上把剩在碗内的藕都吃干净了。我认为“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老师和幼儿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教师贴得更近,他们会觉得其实老师也蛮亲切可爱的。确实,“蹲”的好处呀挺多的,但也并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蹲下来,这是指一种尊重幼儿、民主、宽容的氛围。教师可以坐下来与孩子说说话,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话,抱着孩子说话,孩子在这种情境下就会觉得其实老师也很可爱的,他的人格受到了尊重,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就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增长了。
对逆反表现非常强烈的幼儿,我认为还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对起其进行矫治。如:
1、消退法:指在一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此时通过消退程序既停止强化来使某种反应的频率降低。如我们班的周周一年前是由保姆养大的,由于保姆对她是百依百顺,有什么事如果周周不顺心就马上会哭,总是搞得保姆什么事都答应她。最近她的爸妈把它接回家,第一个周日,虽说是夏天但天气还是有点冷,可周周一早就说要吃棒冰,父母跟她说理,她不听,就是一个劲儿的哭吵着要吃,父母便不再理她。又是一次,周周看到同班的可人一顶公主帽很漂亮,于是一直吵着也要买,父母就说等到周日空了去买,周周又哭了,父母仍不心软,只任着她哭。慢慢地,几件事情之后,周周知道,在爸爸妈妈这里哭是不管用的,一段时间后,周周就不再任着性子乱哭了,也慢慢地学会讲理了。
2、“自然结果法”:即当孩子的错误行为发生时,我们不必去追究其原因,只让这种错误行为获得其自然的结果。这种方式常常能有效地处理一些错误:如不服从指导,违反规定,不合作行为等。如我班的雨帆小男孩吃饭上课总是爱摇摆小椅子,问他椅子应该怎么坐的,他回答得很快说要好好地坐。但当老师一转身他就要马上老样。既然如此我就暂先把他的椅子保管,让他感受一下站着的感觉,感受一下不爱护小椅子的感觉,允许他以后吃饭上课都可以站着。半天后,问他喜欢站着还是坐着,雨帆马上说喜欢坐着,随后我又和他讲了好多,现在他的这个习惯没有了。
3、“间歇强化法”:既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如天宇是个4岁的小男孩,他性格很倔,而且也很爱看电视。父母经常来园反应他在家很霸道电视一个人独占。一打开电视后自己去做别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要他换一下节目他马上就说“我要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很严重,而且每天不到11点是不睡觉的。为了矫治天宇的这种不良习惯,我就找他谈话,规定他每天电视最多只能看一个小时,可以看一些少儿节目和动画片,武打片不能看,到8点30分就要上床睡觉。如果他在家按时完成了就表扬他,如果没按时完成就批评他,并不让他看电视。这样,经过异端时间后,天宇的这个坏习惯改了好多,在家他变乖了,听爸爸妈妈的话,而且样成了按时看电视,按时休息的的好习惯。
4、“负强化法”:指在以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生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区或取消,则可以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就会提高。如我班有个小女孩慧慧经常喜欢要指甲,跟她说过了不能咬,过了一会儿她又在咬了,怎样教育都没用。无奈之下,父母在她的手指上涂例如胡椒粉,也请我们老师配合注意她的情况。过段时间,慧慧不再咬指甲了,而是把指甲及时剪掉。父母看到后很高兴,就不在她的手指上涂了。这时的慧慧咬指甲的行为减少了,剪指甲的行为却增加了。每次指甲一点点长她就要妈妈或老师给她剪一下。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一写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孩子,可能上述的教育对策和操作方法已不能改变其心理扭曲的状况,父母应带其去看心理医生,通过特殊的心理治疗使其心理恢复健康正常。
四、结束语
在撰写此论文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逆反心理不再是人们简单定义的“坏”或“不良”的心理状态,相反,它正预示着一些积极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一教育的大好时机,幼儿的主动性将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1] 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3]《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18卷第6期;
[4]《 幼教天地》2003年11月;
[5]《云南教育》2003年第19、22期 ;
本学期在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性格很是倔强,具体情形如下:排队打饭时吵闹,老师批评就不吃饭;体育课与同学讲话,老师批评也不吃饭,老师与他沟通,他从来都不回答老师的话,而且眼神中流露出的意思好像在说:我就是这样,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用敌意的眼神看着你,也不哭,整个一个嘴硬的犟孩子。 倔强的孩子让人感到难以管理,难以沟通,影响孩子的学习认知,会影响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样的孩子经常让自己处在一个高危的心理环境中生活,随时都会有冲突因他而起,而最终的受害者是他自己。因此,嘴硬孩子的父母一定
单位:宁波市姜山镇朝阳幼儿园 作者:尹廷莲 一、案例镜头:胡有财,这是一个原来令老师头疼、让幼儿既讨厌又惧怕的坏儿童。他原来坏在哪里,先回放几个关于他坏的镜头。 镜头一: 中班第一学期的一个早晨,幼儿们纷纷排队拿好自己的一份早点,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好等候时,突然有一个幼儿大声喊叫说胡有财把全桌的牛奶倒翻了,我大吃一惊,赶紧走过去看,牛奶淌了一地。我问他们一桌的幼儿胡有财为什么要倒翻全桌人的牛奶,他们说是因为有财不满意自己所拿的杯子比其他幼儿的旧,他想给别的幼儿换一个,但是他们都不给换,所以他一生气,就把全
编者按:教育者,不可忽视进行心理研究,还有社会学等等。在此分享许卓娅教授多年来研究的心理学专著。作为幼教界的现今首航者,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之。文章非常长,确是精华,请耐心读完哦~ 幸福是可以由父母向孩子赠与或奉献的吗?孩子将来的幸福是靠牺牲父母以及孩子现在的幸福来换取的吗?幼儿心理成长系列,将从现代心理科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教育经验宝库中的一些金玉良言,并从中证实一种现代教育信念: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它是靠个人在一生中不断努力争取而不断收获而得的。父母应该不断学习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引导幼儿成长为更高水
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我们老师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日常教学中,一些心理问题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注重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培养儿童合群,独立品质的极好手段。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同伴
临泽县板桥镇红沟小学:陈霞 自信心是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成功的基石。但事实上,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数幼儿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再加上家长对幼儿的包办代替、过度期望造成了幼儿缺乏自信心。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2、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3、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
在抚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问题自然是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其次是智力的培养;再次是使孩子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和道德素养。 之所以把培养智力放在第二位,是因为在婴儿诞生的同时,智力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了,它要比社会性和道德发展得早一些。在这三者中,无论缺少哪一样,都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父母打算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心里应该有一个清醒的目标,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为了培养将要肩负起21世纪重任的孩子,父母们应该怀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尽管不同的父母对孩子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在众多的期望之中
今天,每个父母的手上都有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好书,但这些书常常忽略了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儿子必须经过的一座桥,一座从母亲这一边通向父亲那一边的桥。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男人都站在母亲这边的桥头上。他们没有真正明白,只有从母亲的桥头走向父亲的桥头,并最终走向世界,一个男性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是强而有力的。 我对一个朋友抱怨说,虽然我已经接受了6年的治疗,但我母亲还是不肯放手。他回答道:她是不应该弃你于不顾,同时你父亲也应该接手,引导你走向成年男性的世界。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着父母。但是许多父母根本无法想到,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竟然是在幼儿期埋下的。 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表示: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孩子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 刘教授认为:很多妈妈出差或出国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使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孩子到了青春期,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胆小,并担心这种状况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没有想到许多 时候恰恰是他们自己给孩子种下了“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