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课堂教学片段观察与诊断》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堂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赖教和学的合理安排。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今,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的规律,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呢?笔者以高跃永老师执教的《埃及金字塔》一课中第4节的教学片段为载体,从教和学的两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其中教师的教,重在观察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指导,学生的学重在观察学生的言语活动(特指需要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活动),以期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实录
(说明:①以下课堂时间包括课前观看世界七大奇迹的时间(1分40秒),观察时间从31:35至40:00,共8分25秒。②文中的“–”标在序号前面,表示“承前”,标在序号后面,表示“续后”)
师:胡夫金字塔如此宏伟而又精巧,那么它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W1)
师生配合读
(师读连接词“据说是先……然后……塔建成后……然后”, 同时,媒体将连接词变红。)
师: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建造的过程写清楚的呢?(W2)
学生思考约5秒(S1-)
生:他是按照“先……然后……塔建成后……然后”(32:25-)
师:这都是……
生:先后顺序(32:35)(-S1)
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关注这些词,就很容易弄清楚金字塔的建造过程。(J1)
师: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建造好的呢?(W3)
师一边放动画,一边解说:据说是先堆起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谁来说?怎么建的?(32:45—33:09)(W4)
生思考约五秒钟。(33:10—33:15)(S2-)
生1:先建好地面的一层。
师:有个词要关注的(手指屏幕)
生1:先砌好地面的一层。
师:这个动词要关注,你们动笔把它圈出来。
学生圈动词。
师:继续说。
生1: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一样高的土坡。
师:要圈出什么?
生1:堆。
师:很好,继续交流。
生1: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
师:提示大家。
生1:拉。(-S2)
师:真好。
师边板书动词,边说: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34:06)(J2)
我要问问,把怎样的石块拉上第二层?(W5)
生:巨大的石块。
师:巨大的石块。轻则几吨,重则上百吨的石块。真不容易啊。那么第三层是怎么建的呢?(W6)
生观看动画(34:29——34:34)(S3-)
师:谁来说?等第二层建好后,你来说。
生2:第三层。
师:等第二层建好后……
生2:第二层建好后,然后再建个土坡,
师:土坡要多高?
生2:土坡要和第二层一样高。然后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三层。(-S3)(34:56)
师:真好。第四层怎么建造的?(W7)
生观看动画(34:59—35:05)(S4-)
师:等第三层砌好后,你说。
生3:等第三层砌好后,再加个土坡……
师:和第三层一样……
生3:和第三层一样高,再把巨大的石块。
师:看好。
生3:然后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到第四层。(35:33)(-S4)
师:再往下看。
播放动画。(35:40—35:42)
师:发现了吗?这样一层层地往上砌,每一层的建造方法都是一样的。作者就不再罗嗦了,他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写清楚了。(J3)
(出示: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生齐读
师:想象一下,土坡越高,拉石块的难度越——
生:高。
师:金字塔有多高——
生:土坡就有多高。
师:金字塔有多高啊?
生:146米高。
师:土坡就有——
生:146米高。
师:真不容易啊。
教师引说: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师:这就是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学到这儿,我想问你,你能十分肯定地说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建造金字塔的吗?(W8)
生:不是的。因为前面有个“据说”,不是真的。(36:45)(S5-)
师:不是真的?
生:不是有些肯定。
师:“据说”的意思就是……
生:听别人的说法。(37:05)(-S5)
师:对,听别人说。推测说。
关于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推测最为合理。至于它到底是如何建造起来的?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所以作者用了“据说”这个词语,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啊!(J4)
齐读第四节。
师:了解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和图片,说一说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W9)
出示:据说 先……然后……塔建成后……然后……
学生准备约10秒。
指名一生(该生说得简洁而完整)(38:32—39:18)(S6)
同桌互说(39:20——40:00)(S7)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㈠从教师提问的角度统计与分析
数据统计
序号 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角度 提问的目的
W1 引出第4节的学习 内容理解 引出下文、引发思考
W2 引读第4节后 作者表达 关注作者的写作思路
W3 看动画前 内容理解 作者表达 理解建造过程、关注作者的表达
W4 看动画后 内容理解 学生表达 理解金字塔底层和第二层建造过程,并表达清楚
W5 学生交流后 内容理解 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
W6 看动画后 内容理解 学生表达 理解金字塔第三层建造过程,并表达清楚
W7 看动画后 内容理解 学生表达 理解金字塔第四层建造过程,并表达清楚
W8 了解建造过程后 内容理解 作者表达 感悟作者表达的严谨
W9 齐读第4节后 学生表达 内化、运用作者的语言
分析:
⒈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上面的数据,并联系课堂实录,可以发现教师所提的九个问题其实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教学,那就是“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其中W1、W3和W9都是在问这同一个问题,只是时机不同,目的不同。W1是学习本小节的中心问题,统领着第4小节的学习;W3既是观看动画前的一个过渡,又是提醒学生从金字塔建造方法这个角度去观看动画;W9要求学生说清楚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呈现了第4小节的学习效果。
另外,W2、W4、W5、W6、W7、W8都是为了理解W1,达成W9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首先通过W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是通过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写清楚的。接着通过观看动画,分步引导学生说清楚金字塔底层和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分别是怎样建造的,因此有了W4、W6、和W7。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古埃及人的智慧,教师在W4、W6中间穿插追问:古埃及人把怎样的石块拉上第二层?在整体理解古埃及人怎样把金字塔建好后,设计了W8:“你能十分肯定地说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建造金字塔的吗?”引导学生关注“据说”一词。 综上所述,教师所提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几个问题的顺序也决不能随意打乱。
⒉关注作者的表达
在以上九个问题中,W2、W8直接针对作者的表达进行设计。W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清楚金字塔的建造过程,W8引导学生关注“据说”一词,感悟作者表达的严谨。可见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
⒊关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在以上九个问题中,W4、W6、W7要求学生说清楚金字塔的底层和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是如何建造的,W9要求学生说清楚金字塔是怎么建造的。这都需要学生对文本语言有着真正的理解,同时能灵活运用文本语言。可见,教师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㈡从教师小结指导的角度统计与分析
数据统计
序号 小结的时机 梳理的角度
J1 引读第4节,并交流了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建造过程写清楚后 写作思路
J2 学生交流完金字塔底层和第二层建造方法后 动词的运用
J3 学生交流完金字塔底层和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建造方法后 详略安排
J4 学生整体了解金字塔建造方法后 用词的严谨
分析:
⒈小结的内容与提问相呼应
联系课堂实录及上面的表格,可以发现,教师小结的内容与提问相呼应。J1呼应的是问题2“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建造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J2 和J3分别从动词的运用和详略安排呼应中心问题“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建造好的呢?” J4呼应的是问题“你能十分肯定地说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建造金字塔的吗?”可见教师的每一次小结都是围绕之前的问题展开的。而且,从教师的小结语可以发现,教师总是从作者表达的角度小结所学的内容,先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关注作者动词的运用和详略的安排,最后再次从整体上关注作者表达的严谨。可见,教师的小结既呼应了所提的问题,又用精准的语言再一次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
⒉了解写作形式同时感受阅读的方法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进行小结指导时,既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阅读的方法。在学习第4节时,教师从“总分总”的角度展开提问,并在学生学习、交流后进行了小结指导。首先整体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接着理解关键词句,感悟作者的详略安排,最后关注“据说”这个统领建造方法的关键词,感悟作者用词的严谨。这样“总分总”的学习形式和每一次的小结指导都是在教学生如何进行阅读。通过本小节的教学,教师在小结语中至少渗透了以下阅读方法:关注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详略安排;关注关键动词、副词等。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㈢从学生言语活动的角度统计与分析
数据统计
序号 活动的类型 活动时间 活动的目的
S1 独立思考,个别交流 约15秒 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S2 观看动画,个别交流 约55秒 理解金字塔底座和第二层建造方法,并进行表达
S3 观看动画,个别交流 约27秒 理解金字塔底第三层建造方法,并进行表达
S4 观看动画,个别交流 约34秒 理解金字塔底第四层建造方法,并进行表达
S5 独立思考,个别交流 约20秒 理解“据说”,感悟作者用词的严谨
S6 独立准备,个别交流 约25秒 复述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为同桌交流提供示范
S7 同桌交流 约40秒 复述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内化 文本语言
分析:
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
从活动的目的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例如,S1和S5直接引导学生从作者表达的角度进行思考。S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把金字塔的过程写清楚的,进而了解作者是运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写清楚的。S5引导学生关注“据说”一词,进而感悟作者表达的严谨。学生在S2、S3、S4、S6、S7活动中,同样需要关注作者的表达,例如动词的运用,表示时间先后词语的运用等。
⒉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一次的言语活动,都需要学生理解文本,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学习第4小节中,学生言语活动7次,总时间约为3分36秒,约占总学习时间的42.8%(第4小节的教学共8分25秒)。无论是从学生言语活动的次数,还是活动时间所占比重都可以发现,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表达,而且在复述环节,既让学生独立准备,又让同桌互相交流,训练了全体学生的表达能力。
⒊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从以上表格可以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言语活动中,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力水平。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考,再分步指导学生了解金字塔每一层的建造方式,最后复述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方法。在分步指导过程中,更体现了教师对三年级学生能力的准确定位。我们都知道,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复述金字塔的过程,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教师采用了借助动画,分层理解、表达的方式,化解了学习的难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示
⒈教师要读出文本特点
在本案例中,高教师对文本解读深刻,充分关注了文本特点,无论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详略安排,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着全面的理解。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教师首先要关注作者的表达,从作者表达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的写法及这样写的缘由。
⒉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在本案例中,高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但并不让人觉得牵强或难度高。究其根源是因为高老师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学“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这个关键句时,教师不是抽象地追问“这样”是指哪样?而是让学生三次看动画,三次交流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在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可见,有了正确的解读,教师还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否则只会把学生教得更糊涂,或觉得学习语文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⒊巧用小结语指导学生感悟文本表达特点
在本案例中,高老师多次运用小结语梳理文本表达特点,这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表达特点、领悟阅读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毕竟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点拨、总结。这启发我在以后的课堂上应巧妙运用小结语,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特点。
⒋在言语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案例中,高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形式,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切实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言语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手段。课堂上,教师应设计合适的言语活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