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最新《穷人》教学设计

最新《穷人》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9-11-01 15:21:09

《最新《穷人》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 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 能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并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 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 能抓住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并体会环境描写对 表现人物的作用。

  2. 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提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 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 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作者

  1. 导入:读小说《桥》,我们感动于老支书的高尚品质,也初步领略了小说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小说《穷人》。

  2. 学生读资料袋,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习生字新词。

  风暴 糟糕 汹涌澎湃 寒风呼啸 潮湿阴冷 波涛轰鸣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沉思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忧虑

  (1) 指名读。

  (2)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描写环境,第二组词语描写 人物。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环境的恶劣和人物内心的不安。

  (4)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词语填空。

  海面上波涛( ),天气非常( ),桑娜在家里等得( )她认真( )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 )生病的邻居。

  (5) 提醒注意“汹涌澎湃”的写法,学生再选择生字表中觉 得难写的字写一写。

  3. 概括课文大意。

  (1)学生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

  (2)学生利用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 什么事。(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艰难。邻居西蒙去世后,他 们毅然收养了西蒙家的两个孩子。)

  (3)小结: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能很快 把握小说的情节。

  设计意图:

  认读词语时将词 语分成环境、人物两 组,凸显小说在环境、 人物方面的描写。借 助主要人物概括课文 内容,使学生在概括 中习得方法。

  三、品读语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文章当中没有 一个“穷”字。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确实很“穷”?画出有关句子, 圈出关键词,准备交流。

  2. 交流中引导发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 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 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 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扣 “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风暴”等体会“穷”, 扣屋内环境描写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 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扣“冒着寒冷 和风暴出去打鱼” “勉强填饱” “光着脚” “菜只有鱼”等词体会 “穷”,扣“没什么可抱怨的”体会桑娜的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 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扣“又潮湿又阴冷” “稻草铺”等词体会“穷”,扣“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 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体会西蒙伟大的母爱。)

  3. 小结:不管是桑娜的沉思还是恶劣的环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和西蒙家的穷。在这样穷的情况下,桑娜一家作出收养孩子的决定容易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设计意图

  抓住环境与心 理描写进行品读,初步感受桑娜夫妻的形象,同时也为后面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孤儿的高尚品质作铺垫。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深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2. 能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听写词语:汹涌澎湃、糟糕、风暴、忧虑

  2. 学生校对,订正。

  3. 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小说营造的环境。

  4. 过渡:在自身难保的状态下,作出收养孤儿的决定并不容易。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细腻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复杂心理,再识善良品格

  1. 学生浏览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画出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 理活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2. 反馈出示句子,聚焦“忐忑不安”。

  (1)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2) 引导学生聚焦“忐忑”心理: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 概括她此时的心情?

  ① 学生依据字形猜测,理解“忐忑不安”就是心里上上下 下,极为不安。

  ② 男女生依据字体粗细轮读句子,说一说读出了什么。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 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③ 学生再读句子,关注省略号,补充想象桑娜的心理,体会 桑娜忐忑的原因。

  3. 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 理活动,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 的形象吗?(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法真实可 信。正因为桑娜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 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设计意图:

  本文最精彩的是对桑娜心理活动 真实而又细腻的刻画。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展开教学,可以充分感受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形 象的作用。

  三、品读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1. 揣摩“桑娜的心理”,尝试练笔。

  (1) 自主学习:渔夫回来之后,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同桌分角色读第十二至二十自然段,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

  (2) 联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

  (3) 揣摩“桑娜的心理”,尝试练笔。

  ① 提问:多么艰难的生活,现在你能揣测桑娜在沉默时会 想些什么吗?



  ②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练笔时要联系课文内容,符合人物心理,还可适当运用省略号。

  ③ 学生试写,同桌互相评价修改:是否写出生活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坚定。

  设计意图:

  利用试写心理, 补白桑娜的矛盾内心,为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提供支点。

  2. 聚焦“渔夫的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1) 提问:不仅桑娜作出收养的决定不容易,渔夫的内心也是经历过复杂斗争的。同桌合作,读读第二十一至二十七自然 段中他们的对话,想想渔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 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渔夫的态度变化是“严肃忧虑——愿意把孩子抱过来——担心桑娜不愿意” 。

  (3 )出示句子,关注内心变化。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 醒来!

  ① 引导学生关注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有感情地朗读。

  ② 抓住关键词“熬”,引导学生体会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 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 感受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1)引导学生回顾描写屋外环境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2)引导学生读故事的结尾。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3)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了怎样的渔夫和桑娜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善良后, 再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为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教学作铺垫。

  四、总结升华,推荐阅读

  1. 小结: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吗?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

  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

  2. 推荐课外阅读: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 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
推荐
  • 六年级语文上册(3单元)综合训练试题

    艺海紫丁香语文六年级(上-3单元)综合训练 学校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要求家长反复听写这些词语) 朗润 酝酿 黄晕 嫩叶 发髻 栖息 芊芊细草 济南 贮蓄 乌桕 枯涸 竦峙 玫瑰 闲情逸致 着落 纯粹 短暂 薄烟 剔透 心弦 春华秋实 应和 混合 面颊 黛色 灵秀 主宰 轻飞曼舞 2、改正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字(要求家长反复听写改正后的词语) 潦亮 宛转 呈清 油蛉 抖数精神 花枝朝展 褒贬 萧涩 缭阔 梦魅 水何淡淡 晨熹柔婉 憔瘁 眩耀 班驳

  • 《姥姥的剪纸》教学后记

    课题以《姥姥的剪纸》为题,深具含义:一是姥姥的剪纸技艺十分高超;二是这剪纸是我和姥姥深厚感情的载体。因此,在教学时以这两点作为教学的主旨与线索展开。 一找文中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研读,课文中这些内容有许许多多,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还有具体的事例说明,可以一一找出来朗读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意思。 二找文中体现祖孙情深的语句研读,姥姥对我的爱,课文中有三处主要的体现:1.我把姥姥的眼珠快按冒了,姥姥却只点了下我的鼻子。2.姥姥为了把我不去河里游泳给我剪了无数

  •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概括全文,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麋鹿》,齐读课题。2.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麋鹿,分别是(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二、图文对照,明晰外形特点 1.过渡:麋鹿的外形特点,课文第三段主要抓住了这几个部位来写,分别是(齐读)课前我们已经了解过了,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2. (出示图片)指名介绍麋鹿 同学们,现在你们来到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现在请我们的导游为你们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麋鹿。谁愿意来试试? 三、学习麋鹿的传奇

  • 品味语言运用之妙《广玉兰》教学反思

    《广玉兰》是一篇状物散文,描写了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含蓄而又精准,活泼而又清新,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 本课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交流分享,品味语言运用之妙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

  • 《观书有感》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分析】《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自身基于读书的心得体会而作的一首诗 。在诗中,作者借半亩方塘里的水之所以清澈明净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暗喻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熹的《观书有感》借物明道、借景喻理, 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注意古诗教学的一般要

  • 如何上好古诗词的期末复习课

    袁河小学 常艺露,临近期末复习,学生容易出现浮躁心理,而复习课上又是回顾学过的知识,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上好期末复习课,如何在有效的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是我们教师哟啊认真思考的问题。 而具体到语文学科又该如何上好期末复习课呢?其实语文知识的获取重在平时的积累,而复习课又不同于新授课,并不是把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而是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巩固原有的知识,而且要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

  •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教案)

    乐东县佛罗镇中心学校 林晓婷 教学目标: 1.会写蔗、瀑、缝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苔藓、谚语等词语,读准文中多音字。 2.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

  • 《与美相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美文,用声音传递美。 2、从不同角度发现美,欣赏美,品悟美,激发爱美的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3、从字里行间感悟写法,并学会迁移运用,书写自己遇见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感悟文中的不同美,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书写自己遇见的美。 教学过程: 一、启美之门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相遇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此时此刻,你们的热情的掌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