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0-01-24 17:26:59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校本不是一个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本单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文本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通过事情写一个人,并且把主要的事件写具体,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就会容易多了。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的是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学习。第24课《少年闰土》整篇文章围绕: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能让“我”念念不忘?整节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始终让学生找课文中的相关语段来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初识时感受到闰土的健康、朴实。雪地捕鸟时的闰土聪明能干,经验丰富。海边捡贝壳时的闰土见多识广。月下刺猹时的闰土勇敢、机敏等等。学习课文如果只是感受人物形象,我们的阅读只停留在了文本的表面。如何引领孩子读懂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更何况是鲁迅先生的文字,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是教学时的难点。基于此我带着大家将闰土和鲁迅以及鲁迅一样的“少爷”的生活进行对比,找到第18自然段“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少年闰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鲁迅对闰土是羡慕的甚至是近乎崇拜的,虽然相处时间是短暂的,但两个纯真的少年情感是真挚的,两人分别时是如此的难舍难分,恋恋不舍。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闰土所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学习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进行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学以致用。

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越是一个难点,文章选取了四件事来表现闰土的人物形象,四件事中有一件事写了两次,“月夜刺猹”,作者为什么要写两次呢?这是我在教学时思考的一个问题。“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捉鱼”,单从篇幅来看“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两件事是“我”感兴趣的,作者之所以选“看瓜刺猹”在开头时单独再写一次是有用意的。文章开头以回忆的方式展开,月夜、海滩、沙地、瓜田,夜晚海边瓜地的静谧,一个手拿钢叉的少年,充满神秘色彩,为文章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这正是迅哥对少年闰土的美好记忆。

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令记忆中的闰土、初次见面时的闰土跃然纸上。而文中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则是一种侧面描写,一方面借我的孤陋寡闻衬托闰土的见多识广,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对“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生活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闰土的羡慕和崇拜之情。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突出人物的特点,这并不陌生,在中段语文学习时就接触过类似的写作训练,到了六年级又重新涉及此类训练是画蛇添足吗?否,非若是也。本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在于在叙事的基础上要表达一定的情感,使人物形象跟那个更加饱满、立体。

总之,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让一篇篇文本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为学生的学以致用语言表达和写作服务,充分实现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来实现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语文技能的这一既定目标。
相关阅读
推荐
  •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附四套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 (一)易写错的字: 巷 吟 琴 塑 嗽 抑 寇 粼 悬 满 茫 驻 茅 追 落 (二)易混淆的字: 陡峭 身躯 辩解 青翠 竣工 要挟 抱怨 抱歉 俊俏 先驱 辨认 清脆 严峻 威胁 报复 焦躁 急躁 锻炼 炼就 吉祥 滔滔不绝 干燥 燥热 练习 安详 波涛汹涌 张皇 世外桃源 一泻千里 畜生(牲) 纷至沓来 昔我往矣 震耳欲聋 行色匆匆 (三)易读错的字: 琴弦xin 肖像 xio 悄然qiǎo 脸颊ji 霎时间sh 模仿m 蹿上cuān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3分) 勉强(qinɡ qiǎnɡ) 魁梧(w wǔ) 着迷(zho zhāo)瘦削(xuē xiāo) 荒唐(tnɡ tānɡ) 劝阻(zǔ zhǔ) 二、读拼音,写词语。(5分) shū sh ɡē bǎn bo yun xīn jīnɡ ru tio ( ) ( ) ( ) (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3分) 怒( )圆睁 忧( )忡忡 ( )之大吉 废( )忘食 一如( )往 ( )连忘返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

  • 六年级下学期《匆匆》教案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背诵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美,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感悟时光匆匆,学会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不甘碌碌无为的心声。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读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

  •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

  • 以《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谈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

  • 历史事件的课文怎么教?——《卢沟桥的烽火》教后反思

    一、 了解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具有爱国主义教学的价值,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卢沟桥烽火这一历史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之后又是怎样的局势?课前要让学生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的要求:要学会筛选有用信息,即与卢沟桥烽火发生有关的内容进行记录。教师在学生介绍后要对背景资料适当梳理,突出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 二、 了解描写顺序 历史事件一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发现这一规律。 三、 明确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虎门销烟》《郑成功》等课文体现了历史壮举,因此,在结尾处都说

  • 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本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读来生动有趣,比较利于教学操作。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么几件事: 1.故事的时代背景。特别是诸侯国(这要与学生交待清楚:什么是诸侯国)与吴国的关系,以便学生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对此历史知识一无所知,便很难从更深层面上来理解:为什么说吴王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那样,教学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生硬的大道理上,而不是真实的事件上。这是背离文本原意的。 2.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打楚国。如果把这两者各作为一个独立故事分开来理解,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这一点

  • 言由心生,幸福表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核心任务,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给学生留下语言。 如苏教版第六册《小露珠》一课的文本语言特色就是通过不同的比喻写出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要积累、运用的语言。针对这一特点,写话设计以学校的银杏树为观察、描写的对象,欣赏美丽的银杏树,表达优美的语言。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抓住了银杏树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银杏树写美丽

  •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薛晨

    一、课文(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______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一篇半命题习作,与以往全命题记事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给予学生补充题目的自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链接生活中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