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听与评课: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8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及相关练习

听与评课: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8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及相关练习

更新时间:2019-05-28 08:13:54

《听与评课: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8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及相关练习》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9-20日,八一中心校开展的 “同课异构” “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28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及相关练习。从两天的课能看出老师们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可喜可贺的,在关注授课老师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我自己的成长,下面我就对中心小学赛课点的四节课谈谈我个人的收获。

一、解读教材 理解教学内容

从老师们的设计到课堂的呈现,能体现新课标下的新理念,环节紧扣。对教学目标都把握得较好,能抓住重点进行教学,说明老师们是认真解读教材,并进行有效的分析,还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去实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二、实施过程的精彩

1、课伊始,老师们都能关注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基本训练这一环节都能对“商不变的规律”、“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笔算”进行复习,归纳算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拾回旧知记忆。重拾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新授撘桥引路。

2、巧妙揭示课题,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成功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催化剂,覃瑛老师以变式式提出问题:43.5÷5你们会算了,43.5÷0.5你们会算吗?让学生明明白白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获知。黄俊明老师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符汪常、李乾星老师则是以对比式提示课题,各具特色。

3、在学习新知这一环节,黄俊明、李乾星老师能从了解色彩之美、造型之独特、引以为傲的“中国结”的历史及含义引出例4奶奶编织“中国结”情境,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进行教学,个人认为李乾星老师在这一环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提出问题:获取的信息是什么?怎样列式?你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求解,学生通过读——审——思得出结论:求7.65里面有几个0.85用除法计算。算这一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通过:一看——二移——三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强调看“除数”的重要性,抓住“移”的关键在于除数有几位小数,把除数是小数的转换成孩子们已掌握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样就把复杂方法简单化了。

4、练习设计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坡度,能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深化认识的作用,且以生生、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在收获他人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的课堂,老师应少讲,但要精讲,讲重点、讲关键,重在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练习——表述,让学生在思中解,在解中悟。

因此,在备课的时候就应思考:1、为什么学习小数除法的笔算;2、为什么要把除数转换成整数;3、怎样转换;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怎样;5、被除数的变化由谁来决定,所以除数在这里就是皇上,一切变化由它来决定;6、怎样计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方法来计算)
三、遗憾中别样的收获,1、在复习和新授时,有位老师出示题目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如果让学生先计算再说说我是怎样算的,从实践到表述是否更能了解学情,经过了感受会更深,否则是凭空猜想,条理不一定清晰。

2、注意应用题结构的完整性,没有问题的题何以解题?

3、计算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算理,因为只有理解算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算法自动化。忽视加深对学生算理理解、片面强调算法巩固训练的计算教学很容易落入算法机械化的误区,得不偿失。我们基本是注重算法归纳培养而忽略了算理的训练, 算理是什么?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

4、尽可能不要出现叉题,提问题要到位,提的问题太广或泛,学生容易跑离我们需要的轨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小数除法,就不要让学生跑叉了。教师也应注意聆听,教师提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学情,学生的回答是最好的信息反馈,不要我为提问而提问,走一种提问形式。提问是一门艺术,首先老师要表述清晰,不可含糊,其次提问题的目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三是提的问题要贴近学生,要让学生读懂老师的问题,否则学生是一头雾水。课堂上教师不要只为一个学生而忽略了整体,更不能自说自话地唱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要靠我们老师来调动,老师就是调节器。只有为师者阳光了,孩子才会阳光,才能营造一个阳光的课堂。相信经过这次的磨课议课,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无限。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模拟试卷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模拟测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模拟检测试卷 (全卷共4页,答卷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 分 评卷员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5分) 1、分数 34 的分子乘上3,要想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 ( )。 A、加上3 B、乘上3 C、除以3 2、质数与质数的乘积一定是( )。 A、合数 B、质数 C、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3、下列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 A、1 B、2 C、3 4、下面平面图形中,(

  •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2013年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三 一、填空题: 1、圆形有( )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对称轴、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3、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 4、在17、22、29、35、87、93、96中( )是质数、( )是合数。 5、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也叫( )体。①正方体有( )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 )。②正方体有( )条棱,长度都( )。③正方体有( )个顶点。 6、在横线上填出适当的体积单位。 橡皮的

  • 操作对比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周长( );面积( )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切割补拼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周长( );面积( ) 貌似并不复杂的两道题,***时总是绝对的杀伤力。因此,每遇这样的题,老师们总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可总觉还不到位。 分析原因:图形的变化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难点,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要求高。单纯讲解、分散多次讲解都不能很好达成目标,那只能尝试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推理、对比来理解。 一、框架拉动对比 课上,每两个学生一组,准备好一个活动的框架,可以用衣服的包装盒

  •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方程,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112页到115页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来解决鸡

  •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设计

    练习题的对比与拓展:1.书本第17页第2题,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注重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拓展题: 4cm 8cm 6cm (1)求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求4cm这条高所对应的底是多少厘米? 2.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拓展题: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不等底等高,面积会相等吗? 3.书本第18页第10题,让学生明确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其面积会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等底等高) 拓展

  • 《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学校里每年都举行教学比武,有一年抽到的是《分数的意义》,虽然只有半天时间准备,但我丝毫不担心,因为这一课是比较典型的课,网上参考教案与课件比比皆是,再者我已经听过师父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自认为已心中有数,再怎么着,依葫芦画瓢还是会的。所以那一个下午,我只是把听课记录稍作整理,做了一个简单不过的课件便草草了事。 第二天早上,踏上讲台之前,心中便开始忐忑,由于自己并没有认真钻研课本与教参,感觉思绪混乱,重点难点在哪儿都不知道,这一课到底想让学生掌握些什么,自己该教些什么,根本理不出一个头绪。后悔已晚,只得硬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

  • 苏教版五下教材公因数和公倍数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内容,是苏教版五下教材的一个重要版块。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好了,对后续的约分、通分、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将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

  • 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第二课时

    邳州市港上镇卢庄小学 刘笑,教学内容:苏教版五上96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感受例举策略不重复不遗漏的特点,提高运用例举策略解决的能力。2.进一步积累解决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