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

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0-02-14 16:46:25

《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高二到高三,有诸多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同类班级间学生和教师安排会重新做出调整。多数学生迅速调整自己进入紧张有序的高三学习中,个别学生因不能快速适应变得焦虑、茫然和逆反。一个高二带过的学生经常到我这里哭诉,对高三现任的本学科教师进行批判,从教学到为人处事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因为这个老师她无心投入学习。

经过和同事的交流,请她多关注和关心这位同学,一个月后这位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变得融洽和睦,甚至特别依赖老师。反思这位同学的变化,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学科的老师,因为在所有的学科中,这个学科是她最自豪和最自信的,希望自己最好的学科得到这个学科老师的关注和认可,分班后的反常行为从潜意识也是想获得老师对她的特别关注,从心理学的角度是依恋心理在教学中的体现,她认可你,只是因为你满足了她爱和尊重的需要。

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舒心愉悦,使教育的结果事半功倍。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我认为教师应不断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进行重新的整合和塑造,形成适合于教学实践的一套心理学理论,让它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政治课主题式学习模式之主题选择应当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主题的选择符合学生的需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主题的选择应符合心理学的以下几个要求:

一、    情境相似性

主题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主题的选择的适用性必须依据学生,力图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让学生把有效的时间用在对材料的迷茫中,而是有效的用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上来。

情境的相似性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起到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效果。2020年春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疫情的发生、发展和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是大家亲身感受且印象深刻的,我们在疫情中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团结的力量、医务人员奉献的精神、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市场和科学宏观调控结合的必要性。

相信只要提起,就会产生共鸣,就能实现共情,这就是情境相似性的作用,也是主题选择的依据。

二、    头脑风暴效应

头脑风暴指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是所有的主题都能激发头脑风暴的效果,有的主题材料简单、一目了然,如果用这样的主题,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对学生也是折磨。

选择主题要经过反复的推敲,深入的挖掘,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宝藏,它是复杂的,有层次的,有它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它内在的价值和启示,有它的深度和延展性。这样的主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才可能具有开放性、空间感和层次性。

2020年春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防治它的最好方法,中国人民需要守在家中防止疫情的扩散。对国家而言,如何防止疫情的扩散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对医疗专家而言,如何研制出预防疫情的疫苗是重中之重;对公民而言,守在家中,就是对社会的贡献。真正解决问题就是需要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头脑风暴,发挥每个人的智慧,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战胜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回归正常的轨道。

如果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课,选择这个案例作为主题就尤为适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武汉的发生,武汉的处理,到全国的扩散,说明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关键的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国家迅速做出决策,全国一盘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防疫,说明整体具有主导作用,整体统率部分。从个人而言,守在家中,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不听劝告,到处游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疫情的扩展用事实证明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重要性,学生从内心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个人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强烈的要求国家、地区、个人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20年的疫情这个主题就是一场风暴,很容易在学生中掀起头脑风暴效应。主题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具有迫切性、社会价值,就能激发解决问题的“千层浪”,头脑风暴一起,就窥见了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

三、    配套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到配套效应,它是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我之所以选择主题式教学模式也是配套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设计相配套的主题系列,使他的中心更突出,最终设计的教学案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不是一个一个碎片式案例的简单堆积。

一节高质量的课应该是形散而神不散,主题式教学模式追求形神都不散,形神合一,这就要在配套效应上下功夫,在主题的层次上做文章,针对主题引发的问题的适用性和角度上深挖掘,主题与教学目标的深度契合,主题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一致性。这样的课堂经过装修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迫切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配套效应使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成为了兴趣的课堂,探索的课堂,在探索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由心而发,心向往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好的状态。
相关阅读
推荐
  •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我也是。每次读这一类书籍,总是激情满怀,并不自觉地想要仿效一番,然而人总是缺乏一种持久性,久而久之,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就原形毕露了,而心中也总不免会这样想:他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吧。于是乎,一切又开始回到原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首先是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兼有妈妈和老师两职,作为妈妈,我想成

  • 献给母亲节的礼物——读孩子们《给妈妈的一封信》有感

    在母亲节前夕,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母亲节,你想送给自己的妈妈什么呢?有的说:对妈妈说母亲节快乐!有的说: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有的说:买一朵或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有的说: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真是五花八门,都各尽所能地想着为自己妈妈的节日增添一份欣喜和快乐。当我微笑着说:你们的提议有些缺乏新意,有些可能还不能做好或做到,所以我有个提议,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什么提议啊?快说说!那就是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写信?怎么写啊?我们又不会写。马上有孩子反驳道。但大部分孩子却脸露喜色,说:

  • 最美乡村教师与行为主义教育

    看《最美乡村教师》,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原始的教育,因为原始,也更能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如果按目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数来衡量这最美的乡村教师,我看他们应该全部被列入下岗者之中,可以这样说,乡村教师的事业目标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学生能有书读。我相信,如果他们个体的素质再强一点,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最好的教育分数。 城市的教师被行为主义剥夺了最为原始的教育动力。就目前我看到的大量教育论文,无不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础,这真是最大的悲哀,更有甚者将行为主义扩展至所谓的精制教育,真的是有点遗憾。 教育的行

  •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

  • 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读了陈大伟老师的《建设理想课堂》这本书后,让我对老师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给我在课堂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课堂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知识的传授都源于课堂中。在书中,陈大伟老师没有用空泛的理论来讲述,而是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实录展现出了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让我知道了理想课堂的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有好的交流沟通。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要让教师获得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蹦蹦跳跳上学

  • 这本书有点难——读《教学勇气》有感

    这个暑假学校推荐阅读是美国同行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英文名是The Courage ToTeach。网上这样介绍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本书英文版是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畅销书之一。也许是因为语言翻译的缘故,或者是大师的思维方式和我这个平凡的小老师之间的差别,我感到读本书还是有点吃力的,书中许多段落都是长句子,破折号满天飞。这是本读起来比较拗口的典型的引进书,在这里我要泼点凉水,我想它的中文版一定

  • 读《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陈大伟教授在他的著作《建设理想课堂》中说,课内不能太勤快。就是在课内就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不一定动手做了,写了,就一定是勤快,有时候动脑思考、动嘴发言也是一种好现象。 不由得就想起自己以前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学习《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时,有一个环节是体会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多姿多彩。要求学生模仿书上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我采取了一个渐进的指导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首先出示书上例句: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指导孩子读好这句话后,

  • 以“量-质”论质量——《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读书心得

    由于自身对绿色的偏爱,一拿到《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青翠欲滴的绿色封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细细品读。而本书中有一句话,沁人心脾、发人深思。原文描述如下一点点超越的往往是一群人,一线之隔往往决定着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也因为专业的提高是量变积累后达到的质变与飞跃。它同样印证着一句古语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书中的一个个事例正是本文作者在其教师岗位上一点一滴经验的积累,也正是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专家的量到质地飞跃。要完成这种飞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经历起步-提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点击查看更多